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業25年期貨老兵的自白:只要生存下來就算勝利

  來源:新浪金融研究院

  文| 新浪財經  徐巧 

  在百兆大資管行業中,期貨資管宛若太倉一粟。

  大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頒布後,在去通道、去嵌套的背景下,期貨資管更是捉襟見肘,行業規模從2016年巔峰期的近2800億元縮水至如今的2000億出頭。

  “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先活下來,才能再談發展。”縱使業務躋身行業前列,銀河期貨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張玉川在談及期貨資管前景時,依然感到緊迫與憂慮。但從長遠來看,張玉川對期貨資管仍持樂觀態度。隨著近些年期貨業務經營範圍逐漸擴大,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培養發展,期貨資管日後勢必能在金融市場打造出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

  去年底,央行牽頭、“一行三會一局”聯合頒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旨在打破剛性兌付、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引導資管行業回歸本源。“事實上2016年的證監會頒布的‘新八條’已經先行一步,更新監管要求。”張玉川認為,資管新規對銀行理財、信託等行業影響更大。對期貨資管而言,新規明確了資管產品只能有兩層嵌套。除此之外,其余監管要求早已在“新八條”中體現。

  輸在起跑線上:

  依賴通道急劇擴容 如今被迫壯士斷腕

  輸在了起跑線上——這是期貨資管自誕生之初就面臨的窘境。

  2012年5月,證監會頒布《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標誌著期貨資管業務正式拉開序幕。起步初期,受限於“一對一”模式、期貨公司淨資本達5億以上、分類監管評級B類B級等因素,期貨資管的業務規模裹足不前,在試水前兩年並無太大起色。2014年底,中國期貨業協會放開“一對多”業務限制,這讓期貨資管業得以借助通道做大規模,行業迎來真正意義上的爆發式增長。

  到2016年底,期貨資管翻番規模增長,達到2792億元。業內人士透露,彼時通道業務在期貨資管中佔比高達八成。在通道業務中,結構化產品則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軍。由於優先級資金可保本保收益,這部分委託人多來自銀行。

  “期貨資管起步晚,跟大型金融機構根本沒法比。要想生存下來,必須先做大規模,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通道業務。“張玉川解釋道,早期期貨資管過度依賴通道業務,既有行業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市場需求。“期貨資管有結構化產品,銀行願意投,資金一般在10幾億或數十億,這樣能迅速做大規模。”

  市場曾戲謔,期貨資管是趕了個晚集,還遇上了“城管”。事實上,隨著2016年“新八條”的頒布,期貨資管的通道業務由熱轉冷。

  “‘新八條’通過對結構化產品進行規範,限制了通道業務。”張玉川分析指出,一方面,此前結構化產品的目的能為優先級資金取得穩定收益,但“新八條”後優先劣後資金均要求承擔同比例盈虧。另一方面,監管層限制了杠杆比例,以前結構化產品有較高的杠杠,能“用小資金撬動大資金”,但新規之後杠杆比例下降,資金成本大幅提升。這樣一來,通道業務就喪失了意義。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在去年底資管新規意見稿頒布後,通道業務遭到全面禁止。資管業務回歸到“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源。依賴通道成癮的期貨資管,也面臨著壯士斷腕的局面。

  後通道時代:

  規模縮水四處找錢 精簡人員控制成本

  去通道風暴下,期貨資管規模縮水明顯。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底,期貨公司資管業務規模為2118億元,較去年底的2458億元縮水13.83%。

  與行業大趨勢一樣,銀河期貨的資管規模目前也處於收縮狀態。有資金來源,才能做大規模。在市場最大的金主——銀行理財被切斷通道以後,下遊各路機構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其實在證監會2016年頒布‘718’政策之後,整個資金端就已經極端困難了。資管新規頒布後,把銀行理財這一塊源頭掐斷了,所以目前資金端沒有任何的緩解跡象。”張玉川坦言,未來期貨資管只能靠自己去募集資金,加大銷售力度,原來的路子已經行不通。

  相比較於銀行理財的5萬元投資門檻,期貨資管與私募基金一樣,都是100萬元起投。投資門檻高、產品無法分拆,這讓期貨資管產品的銷售也舉步維艱。“沒有任何好辦法,只能硬做,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張玉川直言不諱。

  在行業收縮之際,控制成本顯得愈發重要。

  目前,除了極少數期貨公司目前資管業務能產生利潤,大多數公司仍未盈利。“2016年,我們的資管業務整體才算打平,略有盈利。”張玉川表示,2016年資管業務規模在巔峰期時 ,團隊最多有70餘人。在弱化通道業務後,已精簡至不足50人。

  “開公司還是要看盈利,所以目前我們壓力比較大。” 對於2018年的盈利預期,張玉川認為比較難。

  轉型需要耐心:

  只有現在種樹 未來才能開花結果

  在100兆的大資管行業中,期貨資管體量甚至不足0.3%,與銀行理財、信託、公私募基金、券商等相比,更是判若雲泥。有市場人士甚至質疑,期貨公司是否應專注經紀業務放棄資管。

  “我肯定不讚成這種觀點。對期貨公司來說,資管業務與風險管理子公司是近年來新增的兩項業務。從長遠來看,很有可能發展成為新的利潤點。”張玉川認為,純經紀業務技術含量較低,並非長久立足之計。近些年,監管層逐漸放開期貨公司的金融牌照和經營範圍,其實是政策利好。

  “不要限制自己的手腳。儘管資管業務現在還不能盈利,處在萌芽階段,但只有現在種樹,未來才能開花結果。”

  張玉川進一步判斷指出,期貨資管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可能都將處於一個低迷階段。未來,期貨資管仍然會是資管行業體量最小的一部分,這是由期貨市場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佔比決定的。在此階段下,期貨資管應先求生存,再慢慢發展。監管要求越規範,未來發展會越穩、越好。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需要一點耐心。“只要生存下來,就算勝利。

  那麽,期貨資管的突破點應該在哪裡?張玉川認為,在去通道背景下,必須加大轉型主動管理型業務,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在人才建設上,要內部挖掘與外部引進相結合。內部的研究團隊要做到投研一體,“如果自己不敢做交易,又憑什麽去說服客戶投資?”;外部要加大從公私募等機構引進一流人才,以銀河期貨財富中心為例,團隊近1/3是“海歸”,有從高盛等全球頂尖機構回國的投資經理。

  其次,在投資範圍上,做好權益與債券市場的基礎配置,發揮自身的“老本行“期貨投資的核心優勢。與此同時,進一步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場,把期權、股指期貨等工具充分運用起來。

  此外,張玉川強調指出,投資者教育也任重道遠,不少人對於期貨產品仍存在誤解。他舉例解釋稱,對於一個1億規模的產品而言,10%-20%的倉位配置到期貨市場,就算非常純粹的CTA策略產品。“因為期貨杠杆很高,對應風險也較高。有投資者認為我們配置的期貨持倉就這麽一點,好像投資經理沒乾正事兒。”他表示,期貨交易的高杠杆與投資者對產品的低波動率預期,其實存在一定的衝突,需要慢慢讓客戶去理解。

  展望未來,張玉川對期貨資管仍持樂觀態度。從業25年,縱觀資本市場幾經沉浮與變遷,張玉川堅信,與其他任何金融業務一樣,期貨資管仍需時間成長壯大。從長遠來看,期貨資管對整個金融市場是非常有益的補充,也是未來期貨公司的利潤引擎。

責任編輯:張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