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研強國,對“木蘭”式造假說“不”

▲號稱完全自主開發的“木蘭”編程語言被揭套殼Python,負責人鄭重道歉。

近日,中科院計算所發布的國產編程語言“木蘭”被質疑套殼Python引發熱議。1月19日,項目負責人劉雷回應稱,“木蘭”編程語言是基於Python的二次開發,承認誇大了對“木蘭”編程語言的介紹。同時,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經調查後也稱,劉雷在“木蘭”編程語言上存在欺瞞與虛假陳述的科研不端問題,已對當事人做出停職檢查的決定,並就管理責任責令編譯實驗室負責人作深刻檢討。

從號稱“完全自主”到被官方確認“科研不端”,只不過短短四天,“木蘭”編程語言就“露了底”,這體現出相關科研機構對“科研不端”的“零容忍”,也昭示著,在自主創新被萬眾矚目的時代,造假、摻水正在變得越來越難,做科研工作,實事求是才是最好的態度。

“木蘭”語言在技術含量上並非豪無可取之處,而其之所以最後變成一個醜聞,究其根底還是商業利益作祟:為了增加公司新發布產品的技術含金量,劉雷面對媒體把一個主要用於中小學教育的產品,誇張為智能物聯領域的重要自主創新。孰料在中外科技競爭日益激烈、民眾對自主創新高度關心的背景下,業界還是發現了“木蘭”語言的破綻。

在科技創新領域,“二次開發”和“完全自主”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因為“完全自主”意味著我們掌握了核心技術,而“二次開發”只是在別人基礎上的“創新”,在關鍵技術領域,依然面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

聯繫當下國內外經濟環境以及去年華為、中興被美國芯片“卡脖”事件,可以看到中國對於擁有底層技術的期盼越來越熱切。

以人工智能領域為例,中國在2019年憑借著高達10萬多項專利申請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但在底層的“硬科技”中,中國研究者對世界的貢獻卻相對少很多。中國要想實現科研強國,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之路已毋庸置疑,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容忍不切實際的大躍進和急功近利。技術造假不僅會誤導國民對我國技術發展之路的判斷,也可能造成嚴重的資金浪費。而這方面,前車之鑒仍未走遠。

2003年,號稱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漢芯1號”發布,因其完全國產而被視為中國芯片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三年之後,卻被爆出是造假者找來幾個民工磨掉從美國摩托羅拉公司購入的芯片,然後再打上“漢芯”而成。中國為“漢芯1號”付出的代價卻遠不止一筆科研經費,它實際影響到的是民眾和政府對自主創新的信心和積極性,以及相關的產業政策。

從“漢芯”到“木蘭”,跨越十幾年,但二者所呈現的警示卻是一致的:實事求是才是自主創新最好的態度,科學研究容不得絲毫虛假。因為在某一個時刻,造假總會被“打臉”。

科研強國,是多少代國人的願望,而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一願望愈發迫切。與此相對應,研發經費投入也隨之大增。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在2018年中國研發經費即已逼近2兆元,基礎研究經費也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已是公認的科研投入最慷慨國家。

但越是如此,越是需要穩住定力,實事求是搞科研,踏踏實實走科研強國之路。中國的經濟實力就擺在那裡,只需實事求是,穩扎穩打,科研強國自然會計日程功。在這種共識之下,需堅決對“木蘭”式的造假與浮誇說“不”。

編輯:王言虎 校對:楊許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