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找到你》:學會生活,不要做脫離現實的女人

作者:許豔麗

本文所屬類別:科普心理學

《找到你》這部電影一共講述了三個女人的故事:兩個大女主李捷(姚晨飾)和孫芳(馬伊琍飾),還有一條隱線朱敏(陶昕然飾)。

這三個女人有個共同的問題:都在面臨孩子的撫養問題。

李捷是名律師,她性格獨立、能乾,非常有主見。影片中她正在跟前夫離婚,並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朱敏曾是富商的老婆,沒有工作,性格軟弱,她也正在跟前夫爭奪孩子的撫養權,但前夫的代表律師正好是李捷。

孫芳是李捷家的保姆,她的孩子得了罕見的疾病,可她沒錢讓孩子住院,孩子的父親也不管她們的死活,最後孩子死在了她的懷中。

雖然這三個女人的性格差異很大,但她們有個同樣特點:都很要強——強到不願意接受現實,不願意看清關係,最終活在自己的想象當中。

1.李捷:靠自己,不需要他人

先說說李捷。

李捷很獨立,既可以賺錢養家,又可以自己帶娃。上班沒時間帶孩子就找保姆帶,保姆不合適就再換一個。總之,她不需要別人的幫忙,自己就可以搞定一切事情。而保姆在她的眼中可能只是雇傭的工具。

因為她不需要別人,所以一直有種目中無人的態度。

當她看向保姆張芳時,目光仿佛穿過了張芳的身體。張芳就好像是她家中的機器人,而並不是個有血有肉的活人。

當他跟男人相處時,男人也像是一種擺設。前夫想幫她倒杯水,她沒有任何搭話,也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態度。不管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其實都代表著一種態度,而態度代表了你正處在關係之中。

可是她一直都在拒絕關係。

她沒有想過了解保姆,也不在乎保姆的為人,甚至都不知道家裡的冰箱放了保姆死去的孩子。

男人無法進入她的生活,女兒也變得更加親近保姆。

靠自己的努力獲取財富和尊嚴並沒有錯,但她忘記了”關係“的地位比財富還要重要。

她仿佛是一名女鬥士,一直在證明“我不需要任何人也可以過得很好”。但其實她並不是在與前夫鬥,也不是在跟婆婆鬥,而是跟心中的“老天“鬥,或者是在跟內心中存在的”重男輕女“的情結鬥。

但凡有一點示弱,也許就會讓孩子的奶奶來照看孩子,而不會讓保姆把孩子拐走。

但說到底她都是在跟自己鬥。

可是,人是永遠鬥不過自己的。人只能愛自己、也只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影片中她的孩子被張芳帶走,這是現實在告訴她:你不是萬能的,你要知道自己的局限。

在甲板上她懇求張芳放下她的孩子,她說:“對不起,是我沒有了解你,是我不知道你有多痛苦。那天你找我,我也沒有聽你說話。我願意改變,我願意承擔一切後果,你可以懲罰我。“

這句話很打動我。因為她終於開始反思關係的重要性。她與張芳是平等的,而不是對著一部機器在說話,在她的眼中看見了他人。

2.張芳:活在無知中,但無知者有罪

她是個倒霉的女人。新婚當天就被丈夫暴打,懷孕時還是被打,生了孩子有先天疾病,丈夫不履行責任還敲詐她、企圖強奸她,孩子死在懷裡,丈夫也被她失手殺死……

但是這一切她並不是沒有選擇,可是每次的選擇她都讓自己走向更糟糕。

第一次選擇:丈夫在新婚之夜暴打她,她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選擇留下。

第二次選擇:懷孕時,她忍受挨打也沒有看清現實,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第三次選擇:在孩子的疾病她無力救治時,她選擇怨恨使用她孩子曾經病床的家人(李捷),還曾試圖賣掉李捷的孩子。

第四次選擇:孩子死去後,她沒有選擇尊重這個生命的離開,而是選擇用別人的孩子代替她的自己的孩子。

第五次選擇:當他的丈夫敲詐她時,她選擇同意。

第六次選擇:他的丈夫企圖婚內強奸她,她失手殺了丈夫後沒有報警,而是選擇毀屍滅跡。

第七次選擇:有個好男人張博愛她,但是她讓張博也搭上了性命。

……

看下來你就會發現,她每個倒霉都是因為上一次選擇的錯誤造成的。她自己給自己鋪了一條不歸路。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她的內心世界太局限。

當李捷離婚時,她問李捷:“為什麽離婚,是因為他打你麽?“

李捷驚訝的說:“你說什麽?!“

張芳是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她不知道孩子出生了也免不了挨打的日子,也不知道憑她的能力治不好她的孩子,更不知道被敲詐和婚內強奸後報了警法律會怎麽裁判。她也理解不了李捷不被挨打為何還要離婚。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我們不只有本能,還要有理智,還要遵守社會的秩序。要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怎麽樣才可以活得更好。要不斷擴大對世界的認知,不要停留在自我的局限裡。

但張芳只是靠本能和狹隘的想象在活著,她遠離現實,深陷在痛苦之中循環,最終也只能在無知和悲痛中死去。

3.朱敏:活在同情裡,受害是一種控制的行為

朱敏是一個典型的受害者形象。

她雖然名牌大學畢業,但甘願放棄工作能力嫁給富商結婚生子。

在離婚時她希望獲得孩子的撫養權,可是她當時既沒有工作,情緒也不穩定,並沒有撫養孩子的能力。

可是她仍然讓自己處在受害者的狀態中,甚至選擇了自殺(自殺未遂,但毀容)。

馬伊琍在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也是扮演一位養尊處優的富太太,在離婚時她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就去當服務生、當導購。她自力更生是為了證明她有能力撫養孩子。這是一個成人的做法,最終她也成功的撫養了孩子。而朱敏卻是用軟控制、賣慘、自殺等方式博取同情,而這是一個嬰幼兒的做法。

受害者的內心往往都住著一個無辜的幼兒,他們渴望有人看到自己的弱小來保護自己。因為在嬰兒的世界裡:弱者為王。

孩子一哭鬧成人就會放下手中的一切去照看孩子,這種感覺如皇帝一般。

朱敏在這一點做到了極致,她毀了容貌、半條命都沒了,執著地讓自己受害——留住弱小。

但法官會因此而判孩子給她麽?必然不會。

朱敏的早年生活環境教會了她如何賣慘,但在現實中很多場景並不會因為你的悲慘而獲得報酬。

最終她將在失望中學會如何堅強、如何靠努力過上想要的生活。

4.每個人都有機會過好自己的一生

我們都希望過得好,但過得好的前提是:不要脫離現實,不能隻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生活給每個人都有很多機會,而怎麽運用機會是自己的選擇。

如果影片中的三位女士能做出下面的改變,她們的生活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李捷:在某些一個人搞不定的事情上要學會示弱。

張芳:面對悲慘的境遇時,有些事情改變不了,要學會放棄。

朱敏:靠自己的努力經營生活,學會承擔責任。

生活不易,將一手爛牌打好是本事,將一手好牌打爛是災難。學習跟生活相處的本事,不要讓自己淹沒在抱怨和痛苦之中,那麽她們命運就成了你的命運。

作者簡介:我是許豔麗,帶你看透人性的黑與白。

二級心理谘詢師,家庭系統排列導師(師資),精神分析師,專欄作者。心理學從業10年,是國內首位將精神分析和系統排列完美結合的導師,善於觀察生活、感悟關係的真相。歡迎您關注我的微信公眾xuyanli17993668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