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電視連續劇《老中醫》背後的故事

中央電視台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老中醫》講述了孟河醫派傳人翁泉海闖蕩上海灘的故事。他博採眾家之長學習中醫,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成為滬上名醫。

電視連續劇《老中醫》劇照

劇中提到的孟河醫派並非編劇虛構,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我國著名醫派之一,江蘇常州市有孟河醫派博物館,系統介紹了孟河醫派起源、發展、興盛、傳承的情況。孟河醫派起源於常州市孟河地區,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東漢三國時期,源遠流長,名醫輩出。其學術思想形成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末民初,以費、馬、巢、丁四大家族為主要代表,在中醫界享有「吳中醫學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的美譽。宋代名醫許叔微在朝廷南渡後曾定居常州,為孟河醫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南宋元初詩人陸文圭有詩讚曰:「江左知名許叔微,公來示之衡氣機。天下呻吟尚未息,公持肘後將安歸。」

幼年立志懸壺濟世

許叔微,字知可,號白沙,又號近泉。1079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武大夫家庭,其父許浚官至左翊武功郎(宋朝的下層軍官),官階雖然不高,但是生活也無憂無慮。可是許叔微在11歲那年,父親患瘟疫而亡,母子倆相依為命。不幸的是兩個月後,母親也患病追隨父親而去。百日之內,父母雙亡,許叔微成了孤兒。父母患病而亡的悲慘事實,在許叔微幼小而倔強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決心刻苦學醫,拯救眾多像父母一樣的病人。他在《普濟本事方》的序言中寫道:「予年十一,連遭家禍,父以時疫,母以氣中。百日之間,並失怙恃。痛念裡無良醫,束手待盡,及長成人,刻意方書,誓欲以救物為心。」

許叔微畫像

宋朝政府對醫學比較重視,皇帝下詔整理醫書,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八月,仁宗詔令編修院設置校正醫書局,由當時著名醫學家和其他學者,有組織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搜集整理、考證、校勘。歷經十幾年,所校醫書有《素問》《甲乙經》《本草圖經》《脈經》《傷寒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論》《外台秘要》《金匱要略經》等,陸續刊行,頒行全國。並由官方主持編撰成藥規範標準,名為《太醫局方》,後又多次增補修訂,書名、卷次也有多次調整,成書五卷、21門、279方。這些醫學專著,為許叔微學習醫學提供了資料。特別是失傳很久的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對許叔微啟發很大。張仲景在困厄之中,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診治,終成一代醫聖的經歷與其有相似之處,深深打動了他。

許叔微在伯父許浩和鄉鄰的幫助下,在苦學經史儒學的同時,多方搜集中醫書籍,苦讀醫書,廢寢忘食,鑽研岐黃,孜孜不倦。此外,他還遊學各地,尋求名師指點。經過數十年的學習與實踐,許叔微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名醫。他妙手回春,仁心仁德,凡有病者來召,不分晝夜,無問貧富,志在救人,不求回報。1128年,真州城疫疾流行,許叔微深入到每家每戶,號脈診斷,發放藥品,有無家可歸者,他安排住在自己家中,為其治療。經過他的精心診治,救活者達十之八九。鄉親們讚不絕口,稱他為「神醫」。

拒絕蔡京的「嗟來之食」

許叔微胸懷經世濟民之大志,早年參加鄉試成為舉人,但是在進士考試中卻屢試不第。1112年,許叔微再次到汴京參加三年一次的春闈,又名落孫山。當時因被彈劾辭官退休的蔡京被徽宗召回擔任宰相,並封為魯國公。蔡京患有頭疼病,遍尋京城的名醫也沒有醫治好。蔡京早有耳聞許叔微醫術高明,就派人把他請來診治,許叔微通過望聞問切,對症下藥,三服藥使蔡京痊癒。蔡京非常高興,當他得知許叔微進士落第後,想利用宰相的權力加官於他。許叔微儘管落第後心情鬱悶,但是他認為這是「嗟來之食」,斷然拒絕了。許叔微的高雅氣節得到眾人的一致稱讚。

靖康二年(1127年),金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把許叔微撫養成人的伯父許浩也被金人擄去,押至五國城之後殉難。靖康之難後,宋室南渡,許叔微也舉家南遷常州定居。山河破碎,國讎家恨,激起了他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他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願望,必須走及第入仕的道路。他暗下決心,苦讀經史典籍,準備進京參加科舉考試。紹興二年(1132年),進駐臨安的宋高宗為選拔人才,開科考試。時年53歲的許叔微金榜題名,位列第五名,繼續在常州行醫。

紹興三年(1133年),在四明(今浙江寧波)授職後補缺。紹興六年(1136年),57歲的許叔微被授予常州府學教授(主管教育的官員),走上仕途,之後歷任徽州、杭州府學教授。紹興十年(1140年),61歲的許叔微升任集賢院學士,成為一名京官,被稱為「許學士」。儘管沒有金戈鐵馬,馳騁疆場抗擊金軍,但是他在崗位上盡心盡責,為朝廷培養選拔了大批人才。

在此期間,許叔微繼續研究醫學,經過多年的鑽研和行醫實踐,撰寫了《仲景脈法三十六圖》《傷寒百證歌》和《傷寒發微論》等多部著作。《傷寒百證歌》系統歸納《傷寒論》中載述之證候,將證候總論及分證內容共編列為100種。包括傷寒脈證總論歌、傷寒病證總論歌、表證歌、裡證歌、表裡寒熱歌、表裡虛實歌等及《傷寒論》中所見之多種證候,均以七言歌訣予以闡述分析,並根據古典醫籍和有關名家論述予以詮釋。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文詞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於學習,利於誦記,深受歷代研究傷寒者喜愛。

與韓世忠成為莫逆之交

許叔微在臨安任集賢院學士期間,親眼目睹了南宋偏安一隅,朝廷昏庸腐敗,奸相秦檜獨攬朝綱,陷害忠良的行為。特別是抗金名將嶽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後,他原先的滿腔報國熱情化為烏有,對南宋朝廷失去了信心,對自己無力改變這種狀況而悲嘆。紹興十三年(1143年),許叔微憤然辭官隱退,來到風景秀麗的太湖北岸夫椒之潭溪(今無錫馬山),建一廬命名為「梅梁小隱」,取「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之意。行醫濟人、著書立說。這一年,他將自己生平歷驗有效之方、醫案和理論心得彙集成書,取名《普濟本事方》。全書共分10卷,包括內、外、婦、兒、傷、五官、針灸各科,收錄330餘方,每方首列主治、方名、藥味、藥量,次錄治法、服法,後附一二個病例,並加評述。

許叔微在職期間,與抗金名將韓世忠交往甚密,經常為「韓家軍」的將士們治病療傷。韓世忠見嶽飛父子冤死,大好的抗金形勢白白喪失,便毅然辭去樞密使的官職,隱居於蘇州滄浪亭,終日借酒消愁,晚年喜好釋道、老莊,自號清涼居士。他時常渡過太湖造訪比自己年長10歲的許叔微,二人品茗飲酒,暢遊山湖之間,往往談論至深夜尚意猶未盡,共抒憂國憂民之情懷。韓世忠戎馬一生,拚殺戰場,多次負傷,以致晚年多病,許叔微經常為韓世忠診斷病情,配製醫方。韓世忠非常欽佩許叔微的醫術和醫德,題寫「名醫進士」匾額相贈。

1149年,許叔微70歲,仍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將平生運用經方的案例整理編撰為《傷寒九十論》,記載了自己經治的病案90例,以《內經》《難經》《傷寒論》等醫籍為基礎,結合個人的見解加以剖析,論述精要,是對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理論進一步闡發和補充,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其後,又編撰《普濟本事方續集》。

許叔微於1154年逝世,享年75歲,葬於馬跡山檀溪村東麓。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將《普濟本事方》奉為至寶,評價說:「蓋士而精於醫者也。觀其用藥製方,窮源悉委,深得古人三昧。苟非三折肱,良不易辨。蓋其心存普濟,於以闡發前人之秘,以嘉惠後人者,厥功偉矣。」

除了帶給您優質黔貨

更希望我們能帶您

去了解貴州深山裡的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