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美顏和濾鏡,古代女人如何使自己變美?

世界上最動聽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你瘦了”。減肥是現代姑娘們永恆的話題,然而在古代,女子們對於減肥比現代還拚!今天咱們就用100秒的時間說說古代減肥那些事兒!

影片不過癮

精彩向上滑

不止是我們現代人喜歡身材苗條的人,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流行著減肥的事了。楚靈王建了一座章華宮,又叫“細腰宮”,因為楚靈王喜好腰細的女人,所以宮裡的美女們都是清一色的細腰。“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為投其所好,宮中的美女紛紛減肥節食,誓把瘦身運動進行到底,經常有人因此而活活餓死。從此這種小細腰就被冠予“楚腰”之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沒有年代之限。隻不過現代的女性跟喜歡高呼“燃燒我的卡路裡......”古代的女性更注重裝飾美和妝容美,這樣才能豔壓群芳。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閑情偶記.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元末張惠蓮悼念亡夫的《竹枝詞》想必也是睹物思人所作:憶把明珠買妾時,妾起梳頭朗畫眉。郎今何處妾獨在,怕見花間雙蝶飛。

靖康之難以後,宋徽宗派官員曹勳逃回南宋,讓已經成為皇帝的兒子趙構起兵相救,曹勳帶回了趙構許多至親的隨身物品作為憑信,其中有趙構發妻的一隻耳環,當年康王與康王妃情深愛濃,耳環或許能喚起苟安的趙構解救苦難中親人的奮發,然而家國巨變,情隨事遷,半壁河山尚無力收回,更何況一個“失節”的妻子,可憐的王妃留著另一隻耳環,殘生唯有望斷歸路淚空流了。

濃妝淡抹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之一。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宮裡玩累了,便躺臥於宮殿的簷下,當時正逢梅花盛開,三分鐘熱度過去,梅花片片飛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梅花漬染,留下斑斑花痕,壽陽公主被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就常將梅花貼在前額。

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采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以上的說法是民間傳說,貼花黃之風俗比劉宋時期早,北朝民歌 《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於劉宋的,北魏一個普通民間女子早已貼花黃,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 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當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更加盛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發展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 但這種潮流並未大範圍的在漢地流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