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獨攬柏林帝後桂冠,《地久天長》憑什麽?

五年前,廖凡憑借《白日焰火》站在領獎台上的時候,王景春就坐在台下。

五年後,王景春憑借王小帥執導的電影《地久天長》拿到了銀熊獎最佳男演員,同樣因為《地久天長》,詠梅也成為了中國內地第一位獲得柏林影后的女演員。

可以說,2019年是華語電影在柏林電影節上的一個大年。王小帥的《地久天長》、王全安的《恐龍蛋》、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相梓的《再見,南屏晚鍾》、白雪的《過春天》、王麗娜的《第一次的離別》等多部中國電影都在本屆柏林電影節上亮相。

雖然張藝謀的《一秒鐘》和曾國祥的《少年的你》未能如期出現,令人感到遺憾,但《地久天長》一次斬獲了柏林電影節的兩項大獎,將最佳男女演員收入囊中,一掃之前的陰雲,讓人振奮。

《地久天長》的策劃楊勁松,在電影獲獎後接受了獨舌的採訪,他現在人還在柏林,剛跟電影的眾主創一起度過了一個非常激動的夜晚。

《地久天長》,“活著”的哲學

楊勁松說,這部電影是純原創劇本,編劇是阿美,原創故事來自導演王小帥,他在國家2015年開放二胎政策後,就開始創作《地久天長》了。

有網友在柏林觀影后,在豆瓣寫下“絕對是電影節最佳影片”的評論,也有不少看過電影的觀眾認為這是今年來最好的家庭電影。

對於默默承受、習慣隱忍的中國人而言,地久天長這個詞本身就有中國人過日子的哲學:不論歷史和過去有多少悲苦,時間很長,它能夠消化和撫慰很多東西,同時這個詞包含了情感長存的美好願望。

電影的英文名是《So Long, My Son》,意思是“再見,我的兒子”。跟講求“意”的中文名字相比,英文名可能更加直白,即一對夫妻失去了他們唯一的兒子後,繼續生活的故事。生活需要不斷放下,但告別竟是如此漫長。

三十年的世事變遷,計劃生育對個人命運的影響,都牽動著中國人的的深層記憶,因此,需要一部這樣的電影來講述這份集體記憶,給壓抑了很久的人們一次情感釋放。

王景春的生日是2月12日,詠梅的生日是2月14日,兩人前幾天剛過完生日,就迎來了影帝和影后的榮譽,所謂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劇情張力很大,但男女主的表演風格是細膩、隱忍、不動聲色的。王景春和詠梅在獲獎後表示:“銀幕上的夫妻,沒有我們這麽默契的,要給一定要一起給。”

在柏林電影節上,男女主角一起拿獎的電影確實不多見。王景春此前已經拿過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了,這次拿獎是眾望所歸,詠梅獲獎讓人們驚喜了一把。

王景春在獲獎感言中說:“特別感謝王小帥和製片人劉璿找我來演這部電影,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拍攝這部電影,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我還要感謝我的搭檔詠梅,你說我們的配合為什麽那麽默契呢……今天人們都是因為電影歡聚在這裡,願全世界所有的情感和愛地久天長。”

楊勁松表示,除了男女主之外,齊溪、杜江、王源的表演都非常好,王源的粉絲從中國一路追到了柏林,在電影節現場支持《地久天長》。

王源飾演的劉星是領養的孩子,他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只是一個“替代品”,所以性格很叛逆,跟父母發生了矛盾離家出走。當然,他最終的回歸也是可以想象的。這條線中,有王小帥早期電影《十七歲的單車》中的少年感。

《地久天長》因何獲得柏林青睞?

楊勁松說:“三大電影節是西餐,能夠成為一道主菜是很難的,主菜會特別關注歐洲當代的現實生活和生存境遇。《地久天長》講的不是當下,王小帥離金熊獎只有一步之遙。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導演藏在所有的角色裡,所以男女主演能夠獲獎,相當於王小帥獲了一個最佳導演獎。”

電影人物眾多,時間跨度大,發生地是包頭市,講了三對夫妻和三代人的故事。嚴打、計劃生育、工人失業等時代大事件都有表現,在三十年的變遷中,故事建立了一個關於“活著”的秩序,這種秩序並不是靠血緣支撐。

雖然電影中有很多時代大背景,但《地久天長》是靠藝術魅力征服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

在國際電影節中,中國電影獲得大獎,一般會有華人評委在,因為華人評委對華語電影的理解會更透徹些,但這屆評委中沒有一個華人,但他們仍然產生了共鳴,所以說這個電影獲獎特別不容易。

《地久天長》講述了計劃生育政策長期實施下,失獨家庭的心靈創傷和情感復甦,同時惆悵在電影中揮之不去。據了解,這是一部具有強烈戲劇性的藝術電影,不是悶片。如果它在國內以電影節的3個小時版本公映,它將挑戰《黃金時代》近年來創立的國產片時長紀錄。

楊勁松還表示,《地久天長》雖然涉及了時代大事件,但審查過程還比較順利,從上海過審後,拿到北京又審了一次,稍作修改。這部電影在參加柏林電影節時已經拿到了公映許可證,希望能夠盡快上映,而且180分鐘一分別剪。

李楊導演跟柏林電影節頗有淵源,他的電影《盲井》曾獲得過銀熊獎傑出藝術成就獎。

對於《地久天長》的獲獎,他說:“中國電影今年是可喜可賀的,因為近年來追求商業,一談電影必談票房,但電影本身是一個文化產品,這樣的電影比較少,今年可能是人文上的一個回歸。”

被問到柏林電影節的評獎傾向,李楊表示:“只要是有文化內涵、講人文關懷,關於人性的東西,全世界都喜歡。可能特定時期會對特定地區等有傾向性,但這不是長久的。文藝複興以來的人文精神是歐洲的主導,畢竟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根基。”

以色列電影《同義詞》,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電影講述了一個以色列青年決定放棄自己的國籍加入法國的故事,內容涉及當代歐洲人非常關注的現實問題。

“他們認可對現實反思和批判的藝術,這是二戰之後的共識。藝術是現實生活的折射,但並不是說反思就會得獎,在某種程度上電影影響人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附:

【文/王毛毛】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製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