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谷歌蘋果,不學騰訊阿里做金融?

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公司,無論是騰訊阿里百度(BAT),還是美團小米京東,都是金融產業的狂熱追求者。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就是一家巨型的金融公司。而反觀美國的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GAFA),卻很少涉足金融布局。兩類公司的巨大反差,折射出的是中美的社會發展、金融化進程、國家政策、用戶需求、隱私保護等各方面巨大的差異性。

一、中美互聯網巨頭們的金融差異

中美互聯網巨頭們在金融上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兩點上:

1.金融布局:

BAT等中國互聯網巨頭在金融布局上特點是大而全,金融產業一條龍服務,從頭吃到尾。包括支付、信用、保險、券商、個人小額貸款、理財等無孔不入。而Google等GAFA美國互聯網巨頭,則完全相反,主要是聚焦自身主業,金融更多是為了輔助主業更好的發展。他們主要的金融業務,是和銀行合作,而非獨立門戶,“與已經擁有牌照和達成監管要求的銀行結盟和合作。而不是與銀行業面對面競爭。”隻做金融機構服務的管道和補充。例如,Amazon將與銀行合作推出支票帳戶產品,Apple與高盛共同發行一張聯名信用卡,這將有利於蘋果抽取服務的手續費。

全球最大的兩家社交巨頭,騰訊和Facebook的金融布局就很有代表性。以貸款業務為例,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一般是申請銀行或小貸牌照自營貸款業務,再就是給金融機構提供引流的助貸業務。騰訊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微眾銀行的無擔保消費貸款業務“微粒貸”,管理的貸款餘額逾人民幣1000億元。2018年財報雖未披露具體數據,但財報說“貸款餘額實現迅速增長”,微粒貸是由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運營網絡貸款業務,服務對象包括個人、小型及微型企業客戶。

而Facebook的貸款業務,只能用保守來形容。Facebook旗下的Chrged貸款業務,直接給中小企業,這筆錢只能用作支付給Facebook作為廣告費用,也就是說貸款只會在商戶和Facebook中間流動,但Facebook並不從中抽取手續費。

即使是最有條件做金融的Amazon,在金融方面也很克制。目前金融業務也僅僅包括指支付、電子現金和借貸。Amazon Pay可以在Amazon或者相關門市購物;用戶通過Amazon Cash存入現金消費;Amazon Lending是針對賣家提供的貸款服務,針對個人發行了Prime會員信用卡。

2.金融營收

金融類的收入已經成為了BAT等中國互聯網巨頭主要支柱,而Facebook等巨頭,金融收入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9年3月21日,騰訊披露了2018年業績。全年總收入為3126.94億人民幣(455.61億美元 )。截至2018年,包括金融科技與雲服務等其他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80%,至779.69億元。其中雲收入91億,剩餘688多億的收入均來自於金融等產業。這個比例佔了騰訊總收入的22%金融科技服務收入商業交易手續率、提現費用及信用卡還款費用,金融機構金融科技產品服務費等。

同樣作為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的收入一直主要來源於廣告。2018 整年,Facebook 營收為 558.4 億美元,同比增長 37%;利潤為 221.1 億美元,同比增長 39%。其中前9個月98.58%的收入來源於廣告,僅有1.42%的收入,來源於支付及其他費用,大概5.51億美金。而2017年實現的406.53億美元收入中,廣告收入為399.42億美元,佔比98.25%,支付及其他費用為7.11億美元,佔比1.75%。這筆支付收入並非其旗下Messenger的支付服務,它是完全免費的。而是利用其接口和技術的開發者費用。

二、為何中美巨頭這麽大差異

之所以中美巨頭差異巨大,主要是和兩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歷史、成熟程度完全不一樣:

1.金融成熟及信用卡普及率差異:

眾所周知,美國銀行和金融產業高度發達。1838年,《自由銀行法》的頒布,任何人只要有10萬美金,就可開設銀行。同時,美國銀行業允許混業經營,既可辦理信貸業務,又可從事投行、保險等多種業務。在1984年,美國銀行總數,達到歷史最高峰17901家,2008年次貸危機後,銀行數量降幅加劇。2016年銀行總數降至5913家,僅為1984年的三分之一。儘管如此,美國金融機構高度發達,充分競爭,也在各個領域有非常細分的分工。

而在中國,銀行業主要是以四大行為主: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各自有自己的側重點,很多業務只能在指定的銀行完成,如涉外信貸業務只能在中國銀行辦理。四大行均屬於國有,並非完全市場化的銀行。它們天然在政策上享有更多資源和優勢,在競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保障了相關營收,2018年中國最賺錢的商業機構裡,前三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利潤都在2000億左右。騰訊715億,僅居第7。

這樣的局面,銀行機構很難有動力去和中國互聯網的相關公司深度合作,也沒有動力去服務普通散戶。創新更是無從談起。

雖然當下,中國的銀行卡雖已逐步從工資和儲蓄憑證,發展為居民日常消費支付的重要工具。但是相比美國,信用卡支付業務成熟相差甚遠。2017年,《中國城市居民信用卡使用報告》顯示,中國信用卡持卡人比例已達36.9%。也就是說,63.1%的人沒有信用卡。2018年中國信用卡人均持卡量為0.44張,而2016年美國信用卡人均持卡量已達3.16張。信用卡成為了美國人消費最普及最喜愛的方式。

隨著金融業的不成熟和管理現狀,給了中國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金融上有了極大的發揮的創造空間。互聯網、電商、手機等多種因素的發展,中國互聯網金融因此迎來了歷史性的爆發。

2.科技巨頭與銀行相愛相殺:

美國互聯網巨頭與銀行:各自分工,相互促進、合作共贏。

Google等GAFA之所以需要進入金融服務領域,關鍵點是想更好的服務用戶,尤其是喜歡新鮮事物的年輕用戶。如果不滿足他們的需求,很有可能被這些年輕用戶拋棄。

GAFA不去大力發展金融業,除了美國金融業發展周期久,行業成熟,用戶習慣信用卡之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金融機構包括相關的政府金融管理機構,是Google等GAFA互聯網巨頭的大客戶。目前亞馬遜雲服務(AWS)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服務平台,約佔全球44%市場份額,服務多個行業,其中金融是重點行業。根據Amazon 2018年財報,全年銷售額2323.87億美元,淨利潤100.73億美元。AWS全年銷售額256.55億美元,同比增長46.9%。其淨利潤72.96億美元。AWS雲計算對亞馬遜的淨利潤貢獻顯著,雖然其銷售額僅佔亞馬遜的11%,卻貢獻了集團利潤的72.4%。

而美國各大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正在成為科技公司雲端服務的潛在客戶,處於快速成長期的雲端服務需要更多金融業的客戶。如果選擇發展金融業務,與銀行成為直接競爭對手,則會影響雲端服務業務的發展。僅僅美國金融行業監管局,就有高達90%的重要應用在AWS上,每年節省2000萬美金。澳洲國家銀行將超過300個應用轉移到AWS雲端;西班牙國際銀行將120萬用戶的數字銀行Openbank建置在AWS上。美國嘉定人壽保險將數據放在AWS上,並關閉了自有的資料中心。

如果要把金融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同時,美國金融機構在科技創新方面,比中國的銀行步伐要大很多。一是引入各種互聯網創新改造自有系統,二是不斷加大投資收購金融科技公司。這也會進一步的更好理解、促進和互聯網巨頭的合作。

自2009年以來,高盛共參與了132筆科技創業公司的融資交易,最近兩年多來就有77筆。美國摩根大通在全球有31個數據中心,約67000個物理伺服器、27920個數據庫,每年科技投入約佔公司營業收入的10%,淨利潤的40%。

由此看來,Google等GAFA的金融業務主要是在體系內部,用來完善自身業務。Amazon沒有單獨建設自己的銀行。而是專注於構建支持其核心戰略目標的金融服務產品,從而進一步增加亞馬遜生態系統的主業發展和融合,比如零售、雲服務等。

而中國的互聯網公司BAT、TMD,很多時候和銀行就是赤裸裸的競爭關係。

因為金融業的保守和不開放、非市場化。中國互聯網公司被迫自建系統,或者倒逼銀行進行調整和改革。2014年底,螞蟻金融成立之初的一次峰會中,馬雲說:“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甚至當時業內有人喊出了“乾掉銀行”的口號。阿里巴巴創始合夥人金杭建說,“(淘寶上線時),阿里團隊當時的想法是尋找一家國內的金融機構來做淘寶網的第三方擔保交易,國內沒有一家銀行願意去做這件事。當時國內的大多銀行覺得,每一筆交易才5塊錢、10塊錢,完成一筆交易賺的錢都不夠我們銀行的成本。”

既然第三方擔保交易平台必須做,然而國內又沒有人願意去做這件事,那只有阿里巴巴自己去做了。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在淘寶的基礎上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 阿里巴巴的電商業務,先天性的需要支付的支持。從而帶動周邊的小額貸款、小額消費、借貸、保險、理財等一系列業務。感謝特殊的金融體制,正是因為傳統銀行巨頭們的不屑,才有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

但正是由於支付寶的突飛猛進,讓過慣了太平日子的國有銀行有些恐慌,引發了銀行的集體施壓。包括限制快速提現額度、關閉銀行第三方支付代扣等一系列措施。不過發展到現在,BAT與各大銀行在理財、用戶信息管理等各方面的合作,正逐漸加強。

3.支付費用:

儘管網絡支付在美國已經出現了20多年,但是高昂的交易手續一直為用戶詬病。支付成本嚴重阻礙了網民的支付熱情。也影響了網絡支付的快速發展。美國信用卡包括Visa、Master、American expres等, 都要徵收商家手續費。大概是信用卡髮夾行收2%的手續費+支付網絡0.05%的通道費+收單行0.5%的手續費,總共手續費大約在2.5%左右。

美國第三方網絡支付公司,類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比如Paypal,一筆交易的標準利率是4.4%加30美分。提現還要收取 1.2% 或者 35美金的提現手續費用。Square收取每筆交易額的2.75%,或每月交付275美元的固定費用。在2.75%的費用中,Square還要向髮夾機構如Visa、Mastercard等支付手續費。Stripe 對於商家收取的費用都是2.9%加上30美分左右。商家每月收入超過80000美元,可以有一定折扣。比特幣支付收取0.8%的手續費。

對比國內的支付寶手續費,儘管今年有過調整,商家首次的手續費,也僅僅是從原來的0.55%上漲為0.6%,而微信支付也是 0.6%,只是提現的周期有所不一樣,這和美國移動支付標準比起來,實在是便宜太多了。

用戶面臨著相差巨大的手續費的時候,自然會用手投票。

4.公司治理:

中美互聯網企業的巨大差別在於,中國互聯網公司是商業模式驅動,美國互聯網公司是技術驅動。前者需要探索用戶的各項需求,有機組合或者疊加式的一站式解決,而後者更多是技術性更新推動商業或生活方式的改變。Google 的技術基因,決定了它不會成為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谷歌支付基於安卓系統,提供支付的基礎設施服務。谷歌也沒有利用其強大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來做金融。但是它可以成為幫助金融公司獲得用戶的通道。Google 成為了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最大企業投資者。

在當下,美國互聯網企業在AI、芯片、作業系統、5G等底層技術上依然掌握了絕對優勢。但中國在商業模式創新上,確實有巨大的創新和優勢。

Google等GAFA大互聯網巨頭,是建立在西方已經發展了數百年的商業文化上,公司股東一般會要求其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和專業的治理架構,不希望混合經營。而中國的企業現代化發展不過數十年,更多還是大而全的模式。從微信和WhatsApp就可以看出明顯的區別。但國情、用戶、階段不一樣,很難說哪種模式更好,微信的營收已經成為騰訊的重要支柱之一。當年馬化騰和Facebook馬克·祖克柏聊天時,建議他可以參考下QQ部分的商業模式,被婉拒。但最近有消息稱,Facebook可能會借鑒微信的商業模式。

5.民族文化:

中國的文化,從古到今,崇拜“大”文化。古代的大漢大唐大清,現在的機關樓堂館所乃至企業學校,無一不追求各種大。透著心理上的“大”癖好。這種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家公司。中國的互聯網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毛孔裡都追求著大而全的目標。互聯網從業者言必稱“平台”、“生態”、“產業鏈”。 “大而全”是國內包括互聯網在內各個領域的重要的文化和基調之一。概念和規模做大後,估值也會更高。

美國的App,不管是WhatsApp,Snapchat還是Facebook,都追求簡潔的原則。“沒有對美國清教思想的了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國社會。”這和美國文化中清教徒主義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清教徒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必須要節製。這是美國文化的一個獨特源頭,奠定了美國文化的基石。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還是覺得微信的體驗要好太多。

6.用戶隱私:

要開展金融業務,有個重要環節就是做好風險控制。以免出現壞账和虧損。要做好風控,就需要掌握用戶更多數據和信息。互聯網公司有了用戶、商家、錢、消費行為、商業模式等多重數據,一個用戶的花香就建立起來了,一個立體的多重金融服務體系可以順勢推出。而在中美,對於用戶數據隱私的重視程度,目前是天壤之別。

在歐洲,歐盟新隱私法《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生效,要求企業在收集數據前需要向人們發出通知,並征得同意。由於隱私門事件,Facebook暴跌數百億美金,召開國會聽證。Facebook官方表示會做出調整,以遵守歐洲嚴格的新隱私法,包括詢問用戶是否繼續分享信息,例如感情狀態;人們是否同意Facebook更新後的服務條款和數據政策等等。

在中國也有相應的《網絡安全法》。但是目前在用戶數據安全方面,還很初級,甚至遠遠不夠。一個簡單的計算機的App,甚至需要獲取包括用戶的位置、通訊錄、相機、圖片、麥克風等一系列核心權限,不然就使用不了。這個已經成為常態。近期的新聞也傳出,美團餓了麽等App涉嫌通過麥克風監聽用戶的談話,從而給用戶推薦更合適的餐飲。微信疑似根據聊天記錄推送廣告。甚至出現過,網貸App調用手機短信模擬用戶給通訊錄中的人發短信。這種粗放式的數據和隱私現狀下,包括阿里騰訊、各種P2P等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突飛猛進。一邊被詬病,一邊快速發展,一邊改善政策,這就是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三、 為什麽中國巨頭們這麽愛金融?

1.公司賺錢:

對於一家商業公司來說,最大的驅動力就是盈利。金融是真正實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可能性。幫助互聯網公司快速匯集更多資金,擴大規模。William N. Goetzmann教授在《Money Changes Everything》中提到金融本質:重新配置經濟價值;重新配置風險;重新配置資本;擴展了資源重新配置的渠道和複雜程度。

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合法的手段,通過互聯網,在短期內集中足夠多的經濟資源,通過在不同的區域、時間、用戶間快速的收集和配置資源,從而實現資源的匯集、放大和杠杆的效果。實現最大的盈利。

2.技術成熟:

金融可以幫助互聯網公司檢驗更多新的技術,包括大數據、AI、雲存儲、用戶風控等。由於用戶的誠信體系的搭建,極大地促進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整個互聯網乃至社會的信用體系的逐漸成熟,從而進一步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

3.發掘用戶價值:

通過提供包括金融在內的服務,超級平台能夠充分地發掘單個用戶的商業價值,延長用戶商業生命的周期,從而建立行業性的高頻高質量高粘性的流量池。BAT都長成了一站式服務的多項需求的超級金融平台,包括支付、信用、保險、券商、個人小額貸款、理財等無孔不入,金融產業一條龍服務,從頭吃到尾。

感謝平安集團和螞蟻金服等機構相關朋友的支持。

參考資料:

1、《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what Amazon is do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CBInsights;

2、《一文讀懂亞馬遜金融科技版圖》,小牛資本;

3、阿里紀錄片《Dream Maker》;

4、《Money Changes Everything》,William N. Goetzmann;

南七道:創界網創始人,我們是關注創業與投資的新媒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