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卑可能是內心的毒藥

本文共2453個字,閱讀需要6分鐘

一名窮困的青年,犯下綁架案,在雨夜中逃亡;

一個絕望的女子,帶著鸚鵡,獨自遠走他鄉;

一名成功的商人,突遭家庭變故,踏上復仇之路;

一位青年作家,為寫作小說,來湖邊尋求靈感;

一個女畫家,私下與情人幽會,驅車前往外省。

而他們的目的地,都是洞庭。

洞庭到底藏著什麽秘密?為什麽他們都要去洞庭?

85後國內原創作家鄭小驢在他的全新長篇小說《去洞庭》中為讀者編織了一個充滿懸疑、欲望與奇情的故事。

讀這本書,你就像和主人公一起坐在一輛飛馳的汽車上,你會對這種驚心動魄的冒險感到害怕,也會被這種迷人的速度感所誘惑,並暗自期盼著能永遠這樣“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

我們與惡的距離

故事的開頭,從一個青年快遞員說起。

哆嗦著抽完一根煙,天色暗沉了下來。遠處婆娑的椰樹和王棕逐漸模糊,化為道道剪影。暮色濃稠,最後一抹夕暉被大地沒收,世界又回歸了讓他感到安全的黑色。汗水順著臉頰滾落,他下意識地擦了一把,聞到一股濃稠的血腥味道。他斷定不是他的血。不是他的,反而更使他慌張。

犯事的男子名叫小耿,他在前往單身女子張舸家中收快遞時,被這位性感而神秘的女子所吸引,於是起了邪念,強暴並綁架了她。

小耿為什麽會突然強暴張舸?張舸為什麽會選擇獨居?他們的家人在哪裡?是什麽造成了這一事件的發生?

與簡短的新聞不同,這本書詳細講述了事件中兩個人的動因,讓兩個人的形象立體起來。而這些思考與前一陣獲得豆瓣超高評分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內容不謀而合。

它們探討了長久以來被我們忽視的話題:沒有人是天生的魔鬼,一場社會刑事案件發生後,受害人和施害人自身及其家庭應當如何面對?

當事件的全貌如抽絲剝繭般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才發現:原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零,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犯罪的助力。

電影《在路上》

如果可以,誰不願當孫少平

小耿曾是一名單純踏實的青年,家住洞庭湖旁的小村莊。在他高三那年,父親得尿毒症的消息徹底打碎了他的大學夢,為了籌集父親治病所需的三十多萬,小耿不得不輟學進入社會。

一開始,小耿也是想憑著自己的勤勞掙錢。到省城投靠舅舅後,他常去大學教室上自習,靠《平凡的世界》裡努力進取的孫少平激勵自己。

只是工地上日複一日的艱辛勞作與單調讓他離夢想越來越遠,開始懷疑人生:

他想到以後漫長的人生,每天都要過這樣殘酷的生活,便心生絕望。某天夜裡,工友們都睡後,他胡思亂想,差點哭出聲來。

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與主線無關,但對激發小耿潛在的自卑有著重要意義的事:

某天小耿在常去的大學門口買了瓶水,他遞給女售貨員一張百元大鈔,沒等找錢,接過水就走了。第二天等他想起向售貨員要時,那個女人卻說已經找過錢了。直到小耿聲淚俱下地說出爸爸生病的事,女人才無奈把錢給了他。只是從此以後,小耿再也不去那裡買水。

他逐漸發現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掙到三十多萬是那樣難,而這個社會沒錢就會被人看不起。

這種壓抑與仇富的心情讓他終於有一天爆發:在完全不知緣由的情況下,他參與了一起打砸商場的事件。

雖然之後又再次回歸正軌,但這些不安、焦慮、莽撞已為他日後的犯罪埋下伏筆。

電影《在路上》

昆汀電影式的結構

不過,小耿的故事只是《去洞庭》中的一小部分,他像是一個巨大毛線球的最初那端,引領我們走向這個龐大的故事。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阿乙提到的“語詞簡潔明了,乾淨透徹,有速度感。昆汀式的榫卯結構,似乎為電影而生”

什麽是榫卯結構呢?它其實是一種環形結構敘事,像凹凸的榫卯連接建築那樣把故事串起來。最經典的莫過於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在電影《低俗小說》中的應用。

每個看似獨立的故事因相同角色的連接,而環環相扣在一起。這個故事中的“好人”可能是下個故事中的“壞蛋”。這種敘事既可以象徵生活的周而複始,也可以從多角度展現角色性格。

電影《低俗小說》

《去洞庭》的故事中涉及五個人物:老闆史謙、作家嶽廉、畫家顧燁、女青年張舸和夥計小耿,分別代表了高中低三個社會階層。

大老闆史謙年輕時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下海經商的他因為出軌而毀掉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在去西藏旅行的途中,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顧燁。可是曾經背叛感情的他最終也被別人背叛,當發現寶貝兒子居然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時,他踏上了復仇之路。

嶽廉生性風流,身為作家的他有才華,有抱負,他曾將朋友講的一個關於啞巴偷情的故事寫進自己的小說中,卻沒想到自己也因偷情走向滅亡。

女畫家顧燁,憑借美貌嫁給富人,又因對欲望的渴望與情人有數次偷腥。她以為丈夫毫不知情,卻渾然不覺丈夫和她已經開始了最後的旅程。

張舸是一個北漂女孩,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太多大齡女性的縮影:不甘心屈從於平凡的婚姻家庭,又對愛情充滿渴望;想要闖出一番事業,卻最終孤身一人。最後,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帶著心愛的鸚鵡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

小耿原本單純善良,卻因一念之差強暴並綁架了張舸,後來為報老闆史謙的知遇之恩,他錯上加錯犯下第二起案件。

這本書分別從這五個人的角度講述了他們的過往與現在,最終悲劇的發生,恰好是他們際遇與性格注定的結果。

一個三角戀,一個綁架案,一場車禍,將五個人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而所有人的目的地——洞庭,則更像是一種隱喻,仿佛只有那茫茫水波才能讓他們“了卻最後的羈絆”。

電影《在路上》

愛與尊嚴終會發光

好在最後,當我們以為所有人都將萬劫不複時,作者用他的慈悲之心給了這個故事一個光明的結局。

被車禍撞至昏迷的張舸醒了過來,仿佛做了一個漫長又苦楚的夢。她聽著爸媽講著綁架犯的結局,看見曾經的愛人送給她的瓶中船。她終於學會了釋懷,重新看到蔚藍的天空、金色的陽光和漫天的蘆花。

我們,都是在生活中奔跑的人。它有時會讓我們快樂,有時會讓我們悲傷,有時會給我們沉重的打擊。

我們還會在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他們讓我們體會到幸福,也會讓我們體會到苦澀,會保護你,也會傷害你。

但如同作者在後記中所說:“越是對現實生活增加一層包容和理解,我對小說中的人物便多了一層悲憫與同情。”

在見識了各種人之後,請不要失望悲傷,相反,從他們身上,我們更加能肯定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而最終,愛與尊嚴總會發光。

版權說明:

本文版權歸新經典公司所有

圖片來自網絡/本期編輯:十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