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家鄉怎麽讀“哪吒”?在中國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在唐代

最近,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不僅刷國產新動畫片票房成績,經由自來水傳播,也引爆傳統文化相關話題。不僅各種方言中“哪吒”如何讀引發討論,大熱天俏皮的“哪吒頭”也走紅。有關哪吒的“前世今生”被全方位起底,長啥樣穿什麽,煙熏妝靠譜嗎?甚至熱血台詞“我命由我不由天”都被扒出源自1700年前江蘇學者。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張楠

南腔北調“哪吒”,最早從梵語音譯過來

前段時間,曾有一個短視頻段子很火,一個小朋友看書上的哪吒故事,他讀出來的是“那坨”。 有意思的是,“哪吒”這兩個字,有多少個地區就有多少種讀法。成都人說“那抓”,廣東有人說“拿砸”,浙江人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說“鬧趙”。最近,祖國各地的方言選手們,就熱衷於用家鄉話聊聊“哪吒”。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陶寰認為,“哪吒”本身就是一個人名,一個特殊的稱謂,它的發音在語言學上並不構成規律,所以只要遵循其歷史上約定俗成的讀法就可以了。

文化學者、侯印國教授告訴記者,哪吒源於佛教,本來不是一個中國小孩,但其精彩故事,都是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很多人覺得哪吒是本土神仙,但其實論其源頭,是來自佛教傳說,算是一個外來神仙,但在中國經歷了徹底的‘中國化’過程。”讀“哪吒”這兩個字,能輕鬆發現它和中國漢字的讀音傳統很不同,這是因為它最早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哪吒全名叫“那吒俱伐羅”,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後輩。

唐代唐昭宗時期宰相鄭綮寫的《開天傳信記》,最早記載了哪吒的傳說,說有佛教高僧道宣大師,夜裡行路不慎掉下台階,快要墜地的時候得到一位少年神祇的幫助。這位少年告訴他自己乃“毗沙門天王哪吒太子也。”並把自己供養的佛牙送給道宣大師。這是我國本土關於哪吒的最早文字記載,這是我們常說的多聞天王的太子,是一位守護佛教的護法神。而傳說裡道宣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非常重要,是中國的律宗初祖。

揭秘“哪吒簡史”,民間信仰文化這樣養成

侯印國說,哪吒在我國文字記載中最早出現在唐代,此後其故事逐漸豐滿生動。在元代時候已經成為佛道合一的神靈,而明代的《封神演義》等小說進一步塑造其傳說細節,使其在民間得到廣泛信仰。以哪吒為原型的《哪吒鬧海》等經典作品,乃至正在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在明代小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為哪吒形象增添亮色。

宋代的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遂州圓禪師法嗣》記載:“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西遊記》第八十三回裡,就有對“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追述。但不太一樣的是,他這是為了度化父母,而不是要與父母“恩斷義絕”。

南宋洪邁的《夷堅志》裡記載一位程法師,催動“哪吒火球咒”大戰黑色石精,這顯然是後來明代《封神演義》中,哪吒大戰石磯娘娘故事原型。晚清著名學者俞樾在《小浮梅閑話》中認為,火球就是後來哪吒風火輪的基本原型。

源於元代刊刻於明代的《三教搜神大全》記載說,哪吒本是玉皇駕下的大羅仙,身長六丈,頭戴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只因世間多妖魔,玉帝命他下凡降除,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之妻,為李靖的第三子。生後不久,去東海沐浴時,惹惱龍王,他殺死龍王太子,又射死諸魔領袖石記娘娘之子,令李靖非常生氣。於是,哪吒割肉剔骨送還父親,而抱真靈求全於佛祖。佛祖便以荷菱為骨,蓮藕為肉,蓮葉為衣,使其復活,並授以法輪密旨及“木長子”三字。哪吒從此便能大能小,能透河入海、移星轉鬥。後被玉帝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神之領袖,永鎮天門。

今天我們熟悉的哪吒形象,是民間信仰崇拜祭祀的對象,更多來自於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比如澳門就有有名的哪吒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四川省也有著名的哪吒行宮。這是因為在明代以後隨著民間傳說的發展,人們開始認為哪吒出生在四川城塘關。在台灣地區,三太子塑像在道教宮觀中非常普遍,三太子信仰是一種獨特的文化。

“我命由我不由天”源自江蘇學者

“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多觀眾說,哪吒這句台詞很燃很飆淚。電影賦予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敢於勇敢追求自己命運的新形象,得到不少網友的肯定。文化學者、侯印國教授告訴記者,在中國思想史上,這句豪邁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是由1700年前的江蘇著名學者葛洪最先提出的。

葛洪是江蘇句容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人稱小仙翁,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煉丹,享年81歲。他在《肘後方》一書中,他在全球最早記錄了天花,而《抱樸子》則對道教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抱樸子》總結了魏晉以來的神仙家的理論,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並繼承魏伯陽的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就是在《抱樸子》這本書中,提到“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這一提法和《論語》中的“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的觀念截然不同,為求長生,與自然爭鬥,力求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一理念在後代道教名家中得到繼承和弘揚,數百年後的北宋“紫陽真人”張伯端,是北宋內丹學的集大成者,道教南宗始祖,是全真道南五祖之一。他在《悟真篇》中就寫道:“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在中國佛教中,也有很有名的“命自我立”的思想,強調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個故事也是發生在江蘇,就是起源於南京棲霞寺的《了凡四訓》。

哪吒為啥穿那麽清涼,煙熏妝靠譜嗎?

最近,哪吒時尚也引發跟風,這個暑假扎“哪吒頭”變身二次元少女也很流行。關於哪吒的著裝,也引發學者好奇。著有《西遊記》校注等作品的李天飛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哪吒,梳兩個抓髻,圍一個兜肚,荷葉超短裙,光著腿和腳。頂多加一個荷花披肩。從夏天到冬天,都是一身好清涼的打扮。事實上,《西遊記》裡的哪吒“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元朝人畫的哪吒也穿袍子,穿靴子,穿得一點不清涼。明朝小說寫哪吒,也都是包裹得嚴嚴實實。

此外,電影中,鯊魚牙、塌鼻子、鍋蓋瀏海、走路插兜,自帶熬夜修仙般的煙熏黑眼圈,顛覆以往所有哪吒的形象。史料記載最早隻確定了他三頭六臂的形象,具體長相不詳。隨著明代《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詳細塑造,哪吒成為頗具人氣的“全民偶像”。《封神演義》第十二回描寫哪吒出生:“分開肉球,跳出一個小孩兒來,滿地紅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鐲,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金光射目。”

第十四回,太乙真人用蓮花荷葉復活哪吒,蓮花化身,長相是很英俊,臉色天然白皙,就好像塗了粉一樣。但身高實在驚人,按明代比例算,竟有近5米高,這顯然是藝術誇張。在《西遊記》中,哪吒雖然成年,但還是兒童形象。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各種相關的動畫篇和電視劇,其中哪吒也基本上是以兒童哪吒為基本形象塑造的。而自帶煙熏妝的小哪吒,則是電影的大膽創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