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首經典唐詩,清新脫俗,堪稱經典,沒想到作者是殺人狂魔

中國歷史上,能擔得起"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真是屈指可數,如毛澤東,曹操;能做得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人也是為數不多,如嶽飛,辛棄疾。

今天我們賞析的詩作者叫高駢,既是一位戎馬倥傯的將軍,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一起走進這首一首清新、恬淡的小詩。

《樓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綠樹茂密蔽日,夏日的白天漫長。樓台的影子清晰倒映在池塘的水中,宛若鏡中美景。微風拂動澄澈的水面像珠簾擺動,滿架薔薇散發出的清香,彌漫著整個小院。

一首充滿情趣的夏日詩,一幅寧靜淡雅的夏日畫,一位閑適安清的作詩人。

綠樹陰濃夏日長:首句看似平平,僅做了事實描寫,交待樹的枝繁葉茂及夏天天長的特性。但是"陰濃"卻隱含著深意。它暗示了此時正是日當正午、烈日炎炎的時候,即太陽直射的時候。因為日烈,"樹蔭"才"濃"。《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章節:寶玉惹哭了黛玉,又說話造次得罪了寶釵,遭到寶釵的奚落,自覺無趣,就來到他母親住所,挑逗金釧惹禍後跑出了王夫人處,他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象:"只見赤日當空,樹陰合地,滿耳蟬聲,靜無人語",此橋段就很好的解釋了這句詩意。這是一天最熱的時候,人們都停止了工作,都躲到了屋裡犯困呢,所以也是最安靜的時候。"夏日長"和"綠樹陰濃"含蓄而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北宋詩人蘇舜欽的《夏意》中有"樹陰滿地日當午",和這句"綠樹蔭濃夏日長"比起來,到底還是少了點含蓄。

樓台倒影入池塘:樹是靜的,水是靜的,一片安靜。池水澄澈,所以樓台的影子映在水中,清晰可見。因為沒有一絲風,所以水中樓台的影像也是不動的。似乎有點讓人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幻了。"入"寫出了此時樓台倒影的真實情景。這就是詩人用"入"而不用"映"的原因。

水晶簾動微風起:這句由靜轉動,含蓄精巧。

夏日天長,靜水無波,一片安寧,一片寂靜。忽然一陣微風吹來,水面就像一個水晶簾子,被風吹起了漣漪。只見池面粼粼,水光瀲灩。水裡的樓台倒影也隨之晃動,非常美妙。但是,這個風不是詩人聽到的,而是"看"到的。他看到了水起微波,樓台倒影晃動,才感覺出風的到來。所以詩人先寫"水晶簾動"而後寫"微風起",就是這個道理。

滿架薔薇一院香:原來靜立院中的薔薇花香似乎被熱氣鎖住了,微風一起,滿架薔薇香味飄散,沁人心脾,小院彌漫著花的芳香。風的到來,不是詩人看到的,而是微風送來的花香,讓詩人感覺到風的來到,這個風也不是聽到的,而是"聞"到的。

上一句是用視覺來表現風,這一句是用嗅覺表現風,夏日正午一絲不易察覺的微風通過視覺和嗅覺表現出來,如此細致入微,如此生動傳神,真不像是一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馬上武將的手筆。

詩人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繪了靜態的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薔薇滿架的美景。然後靜中有動,一陣風來,水晶簾動,滿院花香。

構成了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畫面。而整個畫景都是站立在山亭上的詩人看到的,描繪的,一位安閑曠達、輕鬆自在詩人,仿佛就在我們眼前。

高駢:出身名門望族的渤海高氏,家世顯赫。爺爺是晚唐名將高崇文,曾憑借一己之力平定西川,榮封南平郡王。高駢本人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但詩文頗有造詣,書法超群,且熟讀兵書,箭不虛發,"一箭射中雙雕"的故事廣為後世傳唱。他破黨項,退吐蕃,平安南,收交趾,戰功累累。後期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名冠侯藩之右,名兼卿相之崇",真是晚唐舉足輕重之人。

但是,在平定南詔後,因為與從前鎮守成都的"突將"發生"俸祿"衝突,高駢竟然帶人闖入這些"突將"家中,上至白發蒼蒼的老人,下到繈褓中的嬰兒,一個不留全部處死。一時間,血流成河,哭聲動天,仿佛人間地獄,慘不忍睹。一夜間竟然殺死數千人。晚年由於管理不善,上下離心,最後死在下屬手中,《新唐書》將其列入《叛臣列傳》。

看了這些,真讓人想不到,這首充滿情趣的夏日小詩竟出自一位殺人狂魔之手。寫詩雲淡風輕,現實殺人如麻,不免令人感慨唏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