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我真的累了,讓我去死吧!」

羅小朵朵 / 文

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林茉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拿到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後,「毫無徵兆」地跳樓自殺了。

茉莉的媽媽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她不明白:我的女兒明明那麼聰明,以後會有大好前程,怎麼就這樣跳下去了?

於是,媽媽想盡辦法,通過高科技找回女兒的記憶,就是為了找出她自殺的真正原因。

終於,在知曉女兒自殺的原因後,媽媽崩潰了。

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第三個單元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

茉莉的家庭,是一個旁人看來幸福完美的中產家庭——

乖巧溫順、成績優秀的姐姐茉莉,單純淘氣、學習一般的妹妹,事業有成、在家愛看手機的爸爸,以及一個一心撲在女兒身上,為家庭犧牲了一切的媽媽。

對媽媽來說,未完之夢的遺憾,育兒攀比產生的焦慮,讓她對女兒的教育成了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賭博。

兩個女兒必須優秀,才不會給自己丟臉。

只看重女兒的成績,逼得兩個孩子無法喘息。

即使考了第一名,媽媽也不會誇獎。

考得不好,就算十幾歲了,也會被媽媽揍,還會被罰下跪。

動不動就對孩子道德綁架:「我犧牲一切都是為了誰?」「我都是為了你們好。」

女兒自己想做什麼不重要,讓媽媽有面子才重要。

茉莉喜歡文學,老師和同學都認為她很有天賦,可是媽媽認為,看小說是不務正業,作文拿最高分也沒用,只有學好數學,以後讀醫科才是正途。

在媽媽和女兒之間,邊界、尊重、自由、傾聽,通通都不存在,看不到平等和理解、溝通和對話,只有踐踏和傷害,以及冰冷的命令和沉默的執行。


2

茉莉是個內向又敏感的孩子,習慣把一切都埋在心底,當痛苦難以承載時,小說成了她的發泄渠道。

她在小說裡寫道:「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但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有時會感謝媽媽,痛苦的成長記憶讓我擁有寫作的能量。我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才華,只是被痛苦選上,也被寫作選上而已。」

茉莉會去看心理醫生。她告訴醫生,她的小說已經完成了,醫生問:「要不要給媽媽看一看?」茉莉只是沉默搖頭。

茉莉曾對妹妹說:「其實我很膽小,努力讀書是因為怕被媽媽揍。」

無數次,茉莉的希望落空。只要媽媽在,只要自己還活著,就沒有資格和權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能一次次考試,上媽媽滿意的學校,讀媽媽選好的專業。

她沒有辦法報復媽媽,只好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她希望媽媽能從心底承認自己錯了,可是她不敢說。

最後,茉莉只好以自殺來抗爭,可是她的死亡並沒有換來媽媽的自省和悔悟,反而讓她變本加厲,把對茉莉的期望都加到妹妹身上,連補習時間都要乘以二。

「要連姐姐的份一起努力。」要是妹妹激烈反抗,媽媽的斥責就劈頭蓋臉砸下來。

妹妹哭著大喊:「你以為我們想被你生出來?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

爆發的妹妹終於替茉莉說出了多年來積壓在心底的委屈,如果茉莉能像妹妹一樣,敢於反抗媽媽,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3

「我聽說會自殺的人,都是在腦子裡面想過很多次,就是最後一次,一個念頭突然轉不過去,就一個衝動。是我錯過了,如果那時我可以幫她轉個念……」

當一點點走進茉莉的記憶後,媽媽終於知道,那個所謂的念,只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害茉莉自殺的,不是那個和她關係很好的男同學,不是茉莉看的心理醫生,更不是茉莉看的那些小說。

讓茉莉自殺的,竟然是自己,是那個粗暴的、永遠都在傷害著女兒的自己。

生命的最後,茉莉是這樣絕望:「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憐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她不恨這個世界,也不是想要報復誰,只是她已經不知道,繼續活下去,還有什麼意義了。

當媽媽戴上儀器,終於回到茉莉自殺的那一天,她看著女兒墜落,撕心裂肺,脫口而出了一句:「媽媽愛你!」

回魂的茉莉泣不成聲:「謝謝你,可是對不起。」

對不起,沒有辦法再來一次了,因為你的女兒已經死了。


4

茉莉的故事,讓我想起小說《無聲告白》。

同樣在故事的開始,女主角——家裡的二女兒莉迪亞就自殺了,警察在家附近的湖裡找到了屍體。

莉迪亞和茉莉一樣,是一名成績優秀的中學生,是家裡父母最珍愛、最寄予厚望的孩子。

然而,悲劇正是源於這份過度的期待。

莉迪亞不僅要承擔母親想當醫生的夢想,還要承擔華裔父親想要融入美國社會的夢想。

她假裝自己是個社交達人,每天在走廊給朋友打電話,但事實是,莉迪亞從來沒有朋友,她的世界與父親一樣孤獨。

她還假裝自己是個醫學學霸,每天死記硬背那些醫學名詞:人體骨骼、解剖、溶解……事實上,這些名詞令她作嘔。

在莉迪亞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是母親在她小時候的一次離家出走。

那時,母親為了圓自己的醫生夢,離家出走了兩個月,最後,因為發現自己懷孕了而不得不回到家中。

這個事件在莉迪亞心裡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痛。母親回來後,莉迪亞下定決心從此對母親言聽計從。

「自覺刷牙。醫生打針的時候也不哭。母親一關燈,就睡覺。再也不會生病。」她發誓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願望,只要母親能留在自己身邊。

她小心翼翼地偽裝著自己,壓抑著自己,對父母的所有要求都不說一個「不」字。

她怕有一天母親會再次消失,父親又會因此崩潰,全家再次瓦解……她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

只有哥哥是唯一了解她、能給她安慰的人,可是哥哥就要離開家去讀大學了。從此,她的孤獨無人可訴。

哥哥的即將離去、父母的期待、直線下跌的成績,把莉迪亞壓得喘不過氣來。

終於,她選擇了離開。

也許死了,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也許死了,就可以重新找回自己。


5

茉莉和莉迪亞本可以不死的,但她們就這樣死了。

她們只是想逃,卻無處可逃。

有多少孩子,就像茉莉和莉迪亞一樣,生來就被貼好標籤,從此要走一條註定的路,做一個別人期待中的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什麼時候,這種期望變成了繩索,變成了「我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

懷孕時,我們會說:孩子健康就好。

孩子剛生下來時,我們會說:平安長大就好。

什麼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愛,加上了越來越多的條件,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和目標。

茉莉的媽媽,用要求來表達愛,用失望來對孩子施加壓力。

莉迪亞的父母,把人生的失意轉化為培養兒女的動力,讓孩子作為自己的替身,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難道不是以愛之名的極大自私?

孩子本應該有自由的人生,選自己喜歡的專業,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硬生生被父母拽回牢籠,變成籠中鳥。

《無聲告白》的封面印著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要記住:孩子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人生也不需要為了孩子全部犧牲。我們養育孩子,只是為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還來得及嗎?在悲劇發生之前!

《茉莉的最後一天》片尾曲唱著:「Don』t cry,don』t cry,大雨裡的烏雲啊,請帶我離開……」

茉莉說:「我不恨這個世界,我很愛爸媽,卻已經不知道繼續愛爸媽還有什麼意義。」


- 作 者 -

羅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攝影師、80後文藝女青年、前媒體人

推薦閱讀

安全感 | 貼標籤 | 專註力

育兒隨筆 | 自卑 | 親子遊戲 | 自信

獎懲 | 學習 | 情緒

文章版權歸壹父母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壹父母助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