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癌症、心臟病、阿爾茲海默病怎麼治療?科學家盯上"超級糞便"


糞便膠囊。圖片來源:Sarah L. Voisin/The Washington Post

「超級糞便」可以讓腸道恢復活力。如果人類能解開它的秘密,那麼糞便移植將可能用來治療炎性腸病等腸道疾病,甚至能用於預防阿爾茨海默症和癌症。」

1958年,四名患有暴發性假膜性結腸炎的患者在接受了糞便灌腸後,迅速地康復了。實施這次治療的本·艾斯曼(Ben Eiseman)醫生和他同事,開創了西方醫學史上糞便移植的先例。如今,糞便移植已經成為治療反覆性腹瀉的常規療法,但它在治療其他疾病的試驗中,收效甚微。科學家正嘗試找出糞便療法在其他疾病中不奏效的原因。

在多次試驗後,研究人員發現有一類人的糞便具有更好的臨床應用能力,人們把其稱作「超級糞便」。阿爾茲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癌症、哮喘、過敏和心臟病都與腸道細菌的變化有關係,因此弄明白「超級糞便」的形成原因,能提供新的治療思路。這些「超級糞便」能提供炎性腸病和糖尿病患者缺少的必要細菌,從而修復患者的腸道化學環境。這項新的研究發表在了《細胞與感染微生物學前沿》上。

「在過去的20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疾病與腸道微生物密切相關,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奧克蘭大學的賈斯汀·奧沙利文(Justin O"Sullivan)博士表示,他是該文的通訊作者。「事實上,基於無菌小鼠和「糞便移植」人群的臨床療效研究,我們已經了解到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會導致疾病。」

儘管通過糞便移植,反覆性腹瀉的總治癒率超過了90%,但諸如影響因素更為複雜的炎性腸病和2型糖尿病,糞便移植試驗的平均治癒率隻接近20%。奧沙利文博士解釋說,這些試驗的成功證明了真的存在「超級捐獻者」,他們提供的「超級糞便」能更有效地影響患者的腸道環境,並帶來較好的臨床療效。

研究者們觀察到,接受 「超級糞便」移植的患者,臨床緩解率可能是移植普通糞便患者的兩倍。研究者希望弄清楚「超級糞便」的作用機制,從而提高糞便移植的成功率,甚至在新的研究條件下,尋找治療阿爾茲海默病、多發性硬化和哮喘的方法。

奧沙利文和同事溯源尋蹤,通過回顧糞便移植試驗,尋找產生超級糞便的線索。在許多試驗中都顯示「超級捐贈者」體內的微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根據這些結果,捐贈者糞便中的大量微生物群是影響糞便移植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超級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特定「關鍵微生物」。缺乏這些特定細菌產生的化學物質,會導致人們患上腸道疾病。例如在炎性腸病和糖尿病中,就缺乏一種產生丁酸鹽的關鍵微生物。丁酸鹽是一種在調節免疫系統和能量代謝方面有特殊功能的化學物質,它能提升腸道疾病和糖尿病的臨床緩解率。

這種關鍵微生物對特定疾病的影響理論,可以通過移植富含特定菌株的糞便,或精確移植特定有益菌的混合物來驗證。糞便移植已經被成功地應用於預防一小類肝病患者的併發症。然而,研究表明,捐贈者體內的微生物富集並不能完全保證接受移植後的患者體內微生物也富集。

顯然,只有關鍵微生物,還不足以擁有「超級糞便」。每個個體內的固有細菌本身存在一個平衡,它們之間也會相互影響。這種體內自有細菌的微妙關係似乎影響著移植的關鍵微生物存活問題。

在深入研究糞便樣本後,研究者發現,不僅是細菌本身,這些細菌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也影響著關鍵微生物的移植效果。

例如,有研究發現糞便移植過程中,會轉移影響其他腸道微生物的病毒,糞便移植是否成功也與此相關。在一些複發性腹瀉案例中,移植過濾糞便同樣能夠治癒患者。在過濾糞便的步驟中,所有活的細菌都被過濾掉了,但是糞便中依然含有DNA、病毒和其他碎片物質。這些殘留的病毒可能會影響移植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存和代謝功能

最終,奧沙利文和同事意識到,超級糞便理論或許不足以解釋成功的糞便移植病例。基因差異和飲食習慣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由於捐贈者和患者之間的基因差異,患者腸道會對移植微生物產生免疫應答,這或許是導致一些糞便移植案例失敗的原因。

此外,患者通過改變飲食供養移植來的微生物,可以提高治癒率。研究表明,突然改變飲食習慣,比如從肉食改為素食,可以在24小時內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研究者建議,未來的糞便移植試驗要定期記錄患者的基因背景信息和飲食,以便更好地了解這兩個因素對糞便移植成功率和臨床療效的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