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研究了195家獨角獸,我發現超級創始人早期的30個特質

創投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騰訊創業 | ID:qqchuangye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為2005年以來在美國創立的195家獨角獸。

作者 /張曉敏

來源 /獵雲網(ID:ilieyun)

大概十五個月之前,我開始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那些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在最初是什麽樣子的?

針對這一問題,有很多相關研究和文章,也有很多刻板印象和先入之見,然而從一個創始人和風險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我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答。我的主要問題包含以下幾點:

初創企業建立時面臨著多少競爭者?

他們面臨的進入壁壘是什麽?

創企的創始人是否有相關行業的從業經歷?

他們有多少年的經驗積累?

創業者是否曾在創企工作過?

他們之前是創始人嗎?

他們之前的嘗試是否取得成功?

他們是否通過了加速器計劃?

從開始到第一次被檢驗,他們用了多長時間?

公開的數據僅限於企業名稱、創始人、估值等內容,但我想更深入地了解創始人及創企的商業環境,因此,我不得不采取如下方式來收集數據:

瀏覽LinkedIn的個人資料,閱讀採訪稿,給創始人發郵件,從crunchbase和pitchbook中收集資料。

從那以後,我開始利用周末的閑暇時間收集數據,我調查的對象是2005年以來在美國創立的195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共測量了65個量化指標,這些工作花費了我300多個小時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的對象是包括獨角獸公司在內的所有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

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公開募股融資,也可以通過私人融資;其行業也不受限制,既包括軟體技術領域,也包括生物技術、製藥、健康、能源、航天、硬體金融等創新行業,只要公司被認定為創企就可以。

但是,我所研究的創企不包括控股公司、投資公司、谘詢公司、石油和天然氣加工廠等。

何謂“超級創始人”:創始人至少曾經成功退出過一家產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企業或者如今擁有一家年利潤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書面估值不包含在內。

在下面的部分圖表中,我會展示一個“超級創始人”與估值十億美元的創企之間的密切關係。

1、一家創企通常有兩到三個聯合創始人

2到3個聯合創始人似乎代表了一種理想狀況,但也有20%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創企只有1個創始人。

2、一半以上的創始首席執行官的年齡超過35歲

許多人誤以為,那些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創企的創始人都曾在大學期間輟學去創業,當然,我的調查對象中也有這類人,但大部分創始人都是在24到36歲之間開始創業的。

3、SaaS企業創始人年輕化,健康或製藥創始人高齡化,消費領域創始人不僅僅是千禧一代

如上所述,年輕一代的創始人大多數運營SaaS企業,年紀大一些的創始人主要運營醫療保健、生物技術、製藥或能源類企業,而每一個年齡段都有人在做消費類企業,這打破了只有千禧一代才能獲得消費者的傳聞。

4、50%的創始人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

科技類公司的創始人大約有10年左右的工作經驗,而醫藥保健行業的創始人通常有28年左右的工作經驗。

5、接近60%的創始人有重複創業的經歷

作為風險投資人,我接觸到的創始人大多都是初次創業。然而,根據我得到的數據,這些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的創始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連續創業者。

6、70%的重複創業者都曾創建過一家成功的企業

在曾經創過業的首席執行官和CxO中,70%的人有過至少一次成功的創業經歷。

7、創始人或首席執行官拿到的學位通常是學士學位或者MBA

我們還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學歷,包括醫學博士、博士等等,顯然,醫療保健和製藥領域的教授、博士和醫學博士更多一些。

8、十億級創企的創始人中,來自谷歌、Oracle和IBM的人最多

黃色代表創始首席執行官,紫色代表創始CxO。Facebook和Cisco創造了大量首席技術官,而McKinsey和微軟造就了大量首席執行官。

9、創始人多來自斯坦福、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也有一些來自普通學校

10、有趣的是,很多人的名字裡有Johns、Robs和Daves

不幸的是,創始人多為男性。我特別希望能有更多的女性成為風險投資人,或者有更多的女性獲得風險投資,那樣我們會在名單中看到更多的女性。

雖然我沒有統計移民與非移民的數量,但從姓氏來看,大多數的創始人都是移民。當然,這些重複的名字僅佔所有創始人的20%,80%的名字都是獨特的。

11、最常見的行業主題:雲、數據、移動、市場

未來14年的行業熱點與過去14年的行業熱點未必一致。

12、軟體行業正在侵吞這個世界,但世界不全都是軟體

13、社交、電子商務、網絡、數據庫、生物技術、自動化是最熱門的細分行業

14、癌症、共享單車、租賃、自動駕駛汽車成為流行語

我對所有企業進行了關鍵詞描述,下表展示了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15、2000年和2008年的經濟崩潰產生了不良影響,2017年卻帶來了新轉機

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後,十億級的公司數量逐年增長,在2007年達到頂峰,但2008年的經濟危機讓這一數字有所下降。

2013到2016年,由於沒有足夠的成長時間,此類公司的數量出現了正常的下滑。2017年則出現了一些新鮮的十億級創企,這一部分得益於軟銀,另一部分得益於共享電動車和自行車的出現。

16、B2B、B2C創企的數量基本一樣,很少有可以二者兼顧的

創企最好不要同時嘗試B2B和B2C。

17、2008年到2009年的B2B創企達到峰值,2011年到2012年的B2C企業達到峰值

總體而言,B2B和B2C創企的數量相近,大部分B2B創企成立於2008年到2009年之間,而大部分的B2C創企成立於2011年到2012年之間。

18、工程和網絡效應最可靠

一些初創企業具有多重防禦壁壘,因此僅靠工程並不足以讓自己堅不可摧。(工程的概念很廣泛,例如製藥公司的研發工作被稱之為工程。)

19、產品是核心,關鍵在於差異化

雖然大多數創企都在與現有企業競爭市場,但它們的產品差異化程度更高。

20、65%以上的創企只是想從別人手中分一杯羹,並不想創造新市場

通常采取間接的方式(例如:Airbnb與酒店搶奪市場份額)。

21、加利福尼亞駐扎著最多的十億級創企,其次是紐約和馬薩諸塞州

除此之外,佛羅裡達州、得克薩斯州、華盛頓和猶他州也有一部分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初創企業。

22、幾乎90%的創企沒有借助任何加速器計劃,其余最常依賴的創業孵化器是YCombinator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加速項目都是在去年十月份啟動的,最近開始對軟體和技術創企有所限制。

23、超過90%的創企都接受了風險投資

其余一小部分創企在幾年內不借助任何風險資金,通過持續收益自負盈虧,或者創始人本身有足夠的資金運營企業。

24、科技公司大多籌集到2.5億美元資金,而健康創企通常可籌集到4億美元左右的資金

也有很多公司獲得過10億美元的融資,但那是上限了。

25、2009年和2012年的種子輪融資孕育了最多的十億美元級創企

那之後,在2017年出現了特別多的獨角獸公司,主要包括電動車和自行車公司。

26、超過50%的創企的估值在10億到20億美元之間

下圖僅顯示了估值十億美元的私人公司,當然,Uber、Workday、Airbnb、Square、Twitter、WhatsApp、WeWork、Stripe、Snap、uul、Pinterest、Kite Pharma、Lyft、Juno Therapeutics、StemCentrx等創企都是過去14年裡最有價值的公司。

27、有過創業經歷的人是最佳天使投資人

許多創始人也是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例如:David Sacks投資了PayPal和Yammer,Biz Stone投資了Twitter,Peter Thiel投資了PayPal,Alexis Oha年n投資了Reddit,Marc Benioff投資了Salesforce,Matt Ocko投資了達文西,Kevin Hartz投資了Eventbrite。

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同時是風險投資人或者後來成為風險投資人,下圖僅代表他們個人而不是代替公司進行的投資。

28、創企初期很難獲得投資

在過去的14年裡,如今的十億美元級創企中,只有不到10家獲得過最佳風投公司的首輪融資。

29、從第一輪融資開始,潛力獨角獸的融資金額就很大

2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5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15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過去14年中,數目巨大的融資屢見不鮮,其原因是“超級創始人們”及其支持者有著強大的籌款能力,這也表明市場對創始人團隊的認可。

30、科技公司成長速度極快,有時在兩年內就可以成為獨角獸

有些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成了獨角獸,而有些公司卻得花上十多年的時間。

結論

雖然上述研究展示了很多內容,但最精華的部分在這裡:

1、昨天的“超級創始人”創造了今天的十億美元級的創企:“連續創業者”這個詞一直被誤用,它的內涵並不多,而“超級創始人”的指代更為準確,它意味著創始人確實成功退出過一個企業。

2、對創始人來說,整體經驗比直接的相關經驗更為重要。

3、這些創業公司通常建立在成熟市場之上,並且沒有創造出新的需求。

4、只要不是滅頂之災,競爭是有益的。這些超級創企在建立之初通常與多家大型企業有過競爭。

5、產品差異化至關重要,這些公司的核心產品有著非常突出的差異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