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才華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文學獎項。自1901年至2017年(2018因故取消),累計頒發了110次 ,共114位作家獲此殊榮。根據諾貝爾先生的個人遺囑,該獎項授予「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也就是說這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們的作品都具有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他們的寫作能力和才華,也得到了世界一流評論家們的認證,是毋庸置疑的。

亦舒曾說:「真正的才華如火焰般難以收藏,總會燎原。」但比才華更難以掩飾的,或許還有漂亮而奪目的外表。在這些獲得者中間,就有這麽一群人,他們即便沒有才華加持,也是人群中最耀眼的那一個。好看的臉蛋,獨特的氣質,他們的逆天高顏值,讓人讚歎,輔以火焰般燎原的才華,更是讓人感概萬千。

人們都說欣賞一個人,始於顏值,敬於才華,終於人品。可是在這個行色匆匆,又深諳人設的年代,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標準十分簡單粗暴,就是有顏有料。

下面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們

堪稱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他們不僅擁有有趣的靈魂

還有讓人心心念念的皮囊

魯道爾夫 ? 歐肯

Rudolf Christoph Eucken

魯道爾夫 ? 歐肯(1846~1926)德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人生的主義與價值》等。

19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

歐肯曾說:「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克服自然與精神、個體與總體的矛盾,使之不斷走向二者的統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在宗教倫理學、對亞裡士多德的研究與闡釋,以及中世紀哲學方面,主要著作有《當代的精神潮流》、《偉大思想家的人生觀》、《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等。

他的哲學是基於人類的經驗,認為人類有靈魂。他的著作文字曉暢易懂,毫無康德、黑格爾式文體的晦澀,洋溢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產命」的熱情。

塞爾瑪 ? 拉格洛夫

Selma Lagerlf

塞爾瑪 ? 拉格洛夫(1858~1940),瑞典女作家。代表作品:《尼爾斯騎鵝歷險記》、《普初加裡的皇帝》等。

1909年因為「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饒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這一榮譽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這一文學獎的女性。

她在《尼爾斯騎鵝歷險記》寫到:「太陽一落山,他對黑暗和荒野的恐懼又冒出來了,他又渴望著回到人類中去。

拉格洛芙出生後不久左腳不幸成了殘廢,3歲半時,兩腳完全麻痹不能行動。從此她總是坐在椅子上聽祖母、姑媽和其他許多人講故事。7歲以後開始大量閱讀,書籍給她病殘的身體帶來莫大的精神安慰。

1906至1907年,她的《尼爾斯騎鵝歷險記》被作為歷史、地理教科書出版。這部童話巨著使她成為蜚聲世界的文豪,贏得了與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齊名的聲譽。

威廉 ? 巴特勒 ? 葉芝

William Butler Yeats

威廉 ? 巴特勒 ? 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品:《鍾樓》,《盤旋的樓梯》,《駛向拜佔庭》等。

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用鼓舞人心的詩篇,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

著名的詩歌《當你老了》就是出自他手:「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23歲的葉芝,第一次遇見了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一見鍾情,而且是一往情深。之後葉芝一次次熱烈地向茅德?岡求婚,一次次被拒,但葉芝對於她的愛慕終身不渝。正是在愛的煎熬中的數十年,激發了葉芝創作的靈感。

羅傑 ? 馬丁 ? 杜加爾

Roger Martin du Gard

羅傑 ? 馬丁 ? 杜加爾(1881~1958),法國小說家。代表作品:《蒂博—家》。

1937年以《蒂博—家》獲諾貝爾文學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新一代作家中,杜加爾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他的獲獎主要是由於,他花了二十年時間,創作的系列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所描繪的人的衝突,及當代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藝術力量和真實性」。

杜加爾的《蒂博一家》,可以和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及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其他長篇小說相媲美。

他擴展了自傳體小說和家族小說的寫法,從家庭著手著重再現現實社會。以歷史文獻式的真實記錄,曲折感人的戲劇性情節,精細的心理描寫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國乃至整個西歐,在二十世紀初的變遷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的深刻影響。

賽珍珠

Pearl S. Buck

賽珍珠(1892~1973),美國作家、人權和女權活動家。代表作品:《大地》。

1938年因中國題材的《大地》,獲得美國歷史上第二個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委員會對她獲獎的評語是:「對中國農民生活進行了豐富與真實的史詩般描述,且在傳記方面有傑出作品」。

賽珍珠於1892年出生在弗吉尼亞州,4個月後,隨傳教士父母來到中國。她在鎮江經歷了她人生的早期歲月,因此她稱鎮江是她的「中國故鄉」。1900年,因中國北方發生義和團運動,賽珍珠首次回到美國故鄉。1902年重返中國鎮江。1934年,賽珍珠告別了中國,重新回國定居。

賽珍珠一生都生活在中西兩個世界的衝突之中,她一輩子向兩個世界的人們傳播著跨文化理解,加強了中西之間的友好交流。儘管經歷過抗美援朝、越南戰爭和文革,美國百姓對中國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這不得不歸功於這位超前女性對中國的傑出貢獻。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爾

Gabriela Mistral

加夫列拉 ? 米斯特拉爾(1889~1957),智利女詩人。代表作品:《死的十四行詩》、《絕望》、《柔情》、《有刺的樹》等。

1945年,「由於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 她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丁美洲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詩人。

米斯特拉爾,出生於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進過學校,靠做小學教員的同父異母姐姐,輔導和自學獲得文化知識。她九歲練習寫詩,十四歲開始發表詩作。

1906年,她在小學任教時,和鐵路職員烏雷特相識並相戀。婚前,對方摒棄了她,另有所愛。1909年,性格內向且已另有所愛的烏雷特,因不得志而舉槍自殺。這使米斯特拉爾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從此她立誓終身不嫁,對死者的懷念和個人憂傷,成了她初期詩歌創作的題材。《死的十四行詩》即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1957年,米斯特拉爾因癌症在紐約去世。在她的遺言中,她要求被埋葬在家鄉,智利北部的蒙特卡羅格蘭德山谷裡。她希望通過這樣,那裡的窮孩子,那些與世隔絕的小村莊,就不再會被她的國家遺忘。

赫爾曼 ? 黑塞

Hermann Hesse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主要作品:《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1946年,因《荒原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壽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

黑塞在《霧中》寫到:「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 每一個人都很孤獨。

黑塞的大多數作品主題,都緊緊圍繞人對生活兩極性的認識,是對這一思想的詩化表達。他在1924年寫的散文《療養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詩句、用篇章讚美世界的二極性,因為在那火花閃耀的兩極間我看到了生活的燦爛。」

溫斯頓 ? 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溫斯頓 ? 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演說家、作家、記者。代表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1953年,以《不需要的戰爭》丘吉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於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1940年至1945年,和1951年至1955年,丘吉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長官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雅爾塔會議三巨頭」之一,戰後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揭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丘吉爾是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數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誌《人物》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

歐內斯特 ? 米勒爾 ? 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米勒 ? 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品:《老人與海》、《乞力馬扎羅的雪》、《永別了武器》等。

1954年,因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永別了武器》: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製勇敢勳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立茲獎 ;1954年,再次奪得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海明威在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阿爾貝 ? 加繆

Albert Camus

阿爾貝 ? 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哲學家,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1957年,因作品《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

加繆在他的小說、戲劇、隨筆和論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異己的世界中的孤獨、個人與自身的日益異化,以及罪惡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誕的同時卻並不絕望和頹喪,他主張要在荒誕中奮起反抗,在絕望中堅持真理和正義。

他直面慘淡人生的勇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僅在法國,而且在歐洲並最終在全世界,成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

約翰 ? 馬克斯韋爾 ? 庫切

John Maxwell Coetzee

約翰 ? 馬克斯韋爾 ? 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南非白人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大學教授。代表作品:《恥》、《等待野蠻人》和《國家中心》等。

2003年,因作品《恥》和《等待野蠻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庫切的興趣主要集中於是非對錯的觀念,發生無休止劇烈衝突的情形。像馬格麗特著名油畫作品中的男子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的脖子一樣,庫切筆下的人物在做出重大決定的一刻,總是遊移不前,無法采取行動。

這種消極被動不僅是吞噬個性的陰霾,同時也是人類最後的一塊庇護地。因為人們可以裝作不理解行動的意圖,而抗拒那些壓迫性的命令。正是對人物弱點和失敗的探索,庫切捕捉到了人性中神聖的閃光。

艾爾芙蕾德 ? 耶利內克

Elfriede Jelinek

艾爾芙蕾德? 耶利內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奧地利女作家,是中歐公認的最重要文學家之一。代表作是帶有自傳成分的《鋼罕教師》。

200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因為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我們一直用我們睜開的雙眼眺望,只為尋找自己,然後努力生長,力爭成為森林。——《魂斷阿爾卑斯山》

1946年,耶利內克生於奧地利,一個有捷克猶太血統的家庭。自幼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長笛,後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耶利內克很早就開始寫詩,1967年出版詩集《麗莎的影子》。1970年發表諷刺小說《寶貝,我們是誘餌》。21歲時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莉薩?沙滕》,隨即引起強烈反響。

其作品在歐洲頗具影響,特別是女性讀者對她的作品情有獨鍾。而她在文筆和格式上又不拘一格,散文、歌、小說、劇作、影視腳本等文體都曾在她筆下誕生。

多麗絲 ? 萊辛

Doris Lessing

多麗絲 ? 萊辛(1919~2013),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金色筆記》、《暴力的孩子們》等,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

2007年,因作品《金色筆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獲獎理由:「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當你自己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後,又何必去在乎別人以與眾不同的眼光來看你。——《金色筆記》

萊辛筆耕五十多年,是位多產作家,花樣層出不窮。有前期的批判寫實,也有中期的心理分析和蘇菲主義迷思,更有晚期的「內太空」探索 —— 而她就是執拗,不願意稱之為「科幻小說」。

她既寫人的生存處境,也寫動物(尤其是貓)的生存之道;既寫成人複雜而多變的陰暗內心,也寫兒童的醜陋與野蠻。其風格獨特多變,思想深邃,觀點銳利,見解新穎,極具創造力。除了長篇小說,還著有詩歌、散文、劇本、短篇小說等。

勒 ? 克萊齊奧

Jean 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勒 ? 克萊齊奧,法國著名文學家,出生於1940年,是20世紀後半期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現今法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尋金者》、《羅德裡格島遊記》等。

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獲獎理由是:「一個集背叛,詩意冒險和感性迷狂於一身的作家,探尋文明支配下的邊緣人性」。

這個世界裡,雖然沒有最美好的相遇,卻應該有為了相遇 —— 或者重逢 —— 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流浪的星星》

赫塔 ? 米勒

Herta Müller

赫塔 ? 米勒(Herta Müller,1953- ),德國女作家和詩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於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縣小鎮尼特基多夫。代表作品:《低地》《沉重的探戈》、《護照》、《心獸》、《單腿旅行》等。

2009年,因作品《呼吸鍾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專注於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

沉默可能產生誤解,我需要說話, 說話將我推向歧途,我必須沉默。」——《國王鞠躬,國王殺人》

米勒是一個關注現實的作家,從小就生活在二戰留下的陰影之下。她的母親整日都生活在父親的打罵之下,只會以淚洗面,從來沒有給過她正常的母愛。父親更是與酒相伴,除了希特勒和德意志,對其他的事物一概沒有興趣...

這一切使得米勒童年,一直都生活在恐懼的氣氛中。無愛的家還有恐懼的村莊,造就了米勒的童年創傷,也成為了她創作的源泉。

瑪利歐 ? 巴爾加斯 ? 略薩

Mario Vargas Llosa

瑪利歐 ? 巴爾加斯 ? 略薩(Mario Vargas Llosa,1936-),擁有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代表作品:《綠房子》《酒吧長談》《公羊的節日》等。

20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致描寫。」

略薩創作過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過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還從事過政治工作。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略薩的青少年時期曾生活在軍事獨裁統治之下,因此深深體會到獨裁統治對社會的危害。他從青年時期起就以實際行動參加了反獨裁統治的鬥爭,後來又通過文學創作對獨裁暴君進行了揭露和抨擊。

縱觀略薩的一生,他都在和拉丁美洲以及秘魯的社會現實進行抗爭。對於自由的強烈渴望,引發了他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批判。

托馬斯 ? 特蘭斯特勒默

Tomas Transtromer

托馬斯 ? 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著名詩人,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詩歌巨匠」,同時是一位心理學家和翻譯家。

201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以凝煉、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

我來這裡是為了,和一個舉著燈,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逢。——托馬斯

托馬斯善於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機物和科學結合到詩中,把激烈的情感寄於平靜的文字裡,托馬斯被譽為:「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詩人。」

那是因為:「詩人把自己耳聞目睹的一切:風、雨、日、月、天、地、人,通過個人文學與哲學的推動力及社會體驗,熔鑄成一個個獨立的整體——詩歌。」

艾麗斯 ? 芒羅

Alice Munro

艾麗斯 ? 芒羅(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逃離》等。

20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艾麗斯?芒羅,以情節細膩見長,文風透徹,帶有心理現實主義特色,有「加拿大契訶夫」的美譽。

還是別試著逃避了,而是要正視這個打擊。如果你暫時逃避,就仍然會一而再地受到它的打擊。那可是當胸的致命一擊啊。」——《逃離》

1931年7月,芒羅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休倫縣文海姆鎮。1968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並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獎,後來共創作了14部作品並多次獲獎,同時作品被翻譯成13種文字傳遍全球。

芒羅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對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長的小鎮時,所面臨的兩難處境。在她的作品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誼、禮儀、愛、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離》中,她的主題轉向中年人、獨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勞苦。

芒羅對婚姻暴力現象關注較多,多數作品從側面審視婚姻暴力。由於受到傳統父權社會對女性氣質定義的影響,芒羅筆下的女性具有順從、柔弱等特徵,因而無法獲得人格的獨立,擺脫婚姻暴力的影響。

帕特裡克 ? 莫迪亞諾

Patrick Modiano

帕特裡克 ? 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國小說家,是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

2014年,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他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有多少事情諱莫如深,必須緘默其口。」——《青春咖啡館》

莫迪亞諾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係。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象,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

莫迪亞諾於1945年出生於法國巴黎,西南郊的一個富商家庭。父母經常不在家的成長環境,讓他與哥哥呂迪相依為命。不幸的是,呂迪在10歲時患病去世,這宣告了他孩提時代的結束,而他因此心裡一直存在著明顯的懷舊情節。

鮑勃 ? 迪倫

Bob Dylan

鮑勃 ? 迪倫(Bob Dylan,1941年~),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美國藝術文學院榮譽成員。

2016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作曲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認為:「鮑勃迪倫在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的表達。」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濕。」——鮑勃 ? 迪倫

少年時期的鮑勃?迪倫便顯示出音樂天賦,10歲時鮑勃?迪倫自學了吉它、鋼琴、口琴等樂器。高中時,他就加入了一個小型搖滾樂隊,並組織過一場小型的演出 。

鮑勃?迪倫得到過包括葛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所有獎項。在法國看來,他賦予音樂的、可以改變人類和世界的顛覆性力量。

外表能讓人多看你一眼,才華會讓人高看你一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