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1元叫1塊,1角叫1毛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人民幣我們每天都在花

但是對其面值的口語化稱呼卻令人費解

比如1元的我們喜歡叫1塊

1角的喜歡叫1毛

這種稱呼是怎麽來的

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己亥年

臘月廿七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樂

聆聽雲上的聲音

聽過一個笑話,是說兩個五角錢情投意合,一個對另一個說:“咱們在一塊吧!”

於是,就有了“1塊”錢。

那麽,兩個6角在一起,是不是就成了“1塊2”了呢?

當然,這都是說笑,但是“1塊”,“1毛”的稱呼卻是真實存在的。

而且這種叫法流傳得非常廣,基本大家都會這麽說。

至於其中的來歷,可能要從中國錢幣的歷史說起。

漢代五銖錢

人民幣分為主幣和輔幣主幣又叫本位幣,是一國的基本通貨

主幣是國家法定的計價、結算部門。

輔幣,也就是輔助貨幣,是指主幣以下的小額貨幣,用來輔助大額貨幣的流通

在日常交易中,輔幣多作為找零、補充金額的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6條規定:“人民幣的部門為元,人民幣輔幣部門為角、分”。

也就是說,俗稱的“1塊”、“2塊”都是主幣

而“塊”作為貨幣部門,大概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塊”最早寫作“凷”

《說文》的解釋是:“凷,墣也

墣就是土塊

所以“塊”字始終帶著土字旁

後來,這個字引申成了所有塊狀物品的統稱,比如石塊、方塊。

《宋史·瀛國公紀》:“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日: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

說明在宋代,“塊”已經作為量詞,為塊狀物計數。

而“塊”真正與通貨扯上關係,還得等到清朝末年。

銀元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俗稱“洋錢”,大約在16世紀流入中國。

1890年(光緒16年),清政府開始正式鑄造銀元,此後直到民國,它一直作為國內主要的流通幣而存在。

由於銀元的形狀和質感都是典型的塊狀物,所以民間俗稱“一塊”錢。

過去人常說:“一塊大洋”、“三塊袁大頭”,指的都是銀元。

從這時起,“塊”便作為主幣的口語叫法而流傳開來。

儘管民國後期用法幣(紙幣)代替了銀元,但是“塊”的用法卻被保留下來,直到今天還在使用。

而當初隨著銀元同時傳入的輔幣銀毫,被中國人俗稱“角子”或“銀角子”。

銀角子

後來,“角”也與塊一樣,作為輔幣的數量部門而在民間通行。

龍湛霖於光緒十二年七月上奏說:

“現在沿海各市面,凡貿易至百十文以上,從無用現錢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錢代之,即取其輕重有定,成色有定,甚便於零用也”。

而“一角錢”現在為什麽又被稱作“一毛錢”呢?

如剛才所說,最早的銀元輔幣叫作“銀毫”,“毛”字過去就讀“毫”。

所以,記账時為了省事,便將“毫”用“毛”字代替,逐漸成了習慣。

於是,人們代代相傳,就乾脆將“毫”改口叫“毛”了。

可見,錢不僅僅有“銅臭味”,更有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與民間智慧的精華。

生活中處處有文化,就看你是否長著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編輯排版 | 雲上文化

說不完的畫裡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