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體第二肌膚」蠶絲發展簡史

蠶絲是蠶分泌的絲液,凝固後形成纖維。

古人在勞動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蠶絲,經過漫長的實踐過程,逐步發明了育蠶、繅[sāo]絲、紡織、製作衣物。

遠古時期,古人以樹葉、獸皮為禦寒的衣服。

後來發現了麻,開始大面積種植,以這種植物的纖維搓繩(線),紡織麻布製作衣物。

麻布製作的衣服雖然比獸皮更輕便、透氣一些,但不夠柔軟,穿起來很不舒服。

根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植桑養蠶。

蠶絲利用開始於漁獵時代的末期,而養蠶開始於農業時代的初期即黃帝時代,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

相傳,黃帝的正妃嫘祖最早教百姓育蠶、繅絲、紡織布帛、製作衣物。

古人發明抽取蠶絲的技術之後,紡織出綾、羅、紗、錦等絲織品,以這種動物纖維製作的衣物,穿起來舒服多了,也更加美觀了。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是絲字及含有絲字旁的文字。

可見,在殷商時期,絲織品已經屬於常見的生活用品之一。

養育蠶寶寶,需要種植桑樹,蠶吃了桑樹葉,才能吐出優質的蠶絲。

《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休於獲澤(今屬山西陽城),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

可見在西周時期,種植桑樹,用來養蠶已經極為普遍。

秦朝時期,絲織品傳入國外。

《史記》記載:甘肅平涼富商烏氏倮[luǒ]養殖牛羊,換來奇珍異寶獻給戎王,戎王就會以十倍價格的牛羊賞賜給他。

秦始皇得知消息,就給烏氏倮以「封君」的待遇,可以和大臣一起朝見皇帝。

「烏氏倮販賣絲貨,運銷外國,竟成巨富。」

烏氏倮開始向外國販賣絲織品,竟成了大秦帝國的大富商。

西漢時期,我國向西亞多國大量出口絲織品。

漢武帝在位時期,甘英攜帶絲織品出使大秦(位於今高加索山脈以南地區),安息(位於今伊朗高原)人想壟斷「繒彩」等絲織品,因此百般阻撓。

絲織品大量出口的同時,育蠶、繅絲等技術也傳到了西亞、東亞等國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育蠶、繅絲已經不僅僅用來紡織衣物,還能應用於醫療、工業、美容保健等多個領域。

桑蠶絲富含十八種人體所必須的氨基酸,能促進皮膚細胞活力,防血管硬化,長期使用可防皮膚衰老,對某些皮膚病有止癢效果,對關節炎,肩周炎,哮喘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素有「人體第二肌膚」、「纖維皇后」之美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