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杏林文化: 中醫四診之 — 問診講解(一)

問診是指中醫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癥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

其內容最早見於《素問·征四失論》等篇。《難經》則將望、聞、問、切四種診法並列。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十問篇》,較全面地歸納總結了問診的內容、順序及其辨證意義。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將問診始列為專篇。

杏林大講堂:中醫問診講解:目錄 ↓↓↓

第一節問診的意義及方法:

1、問診的意義

2、問診的方法

第二節問診的內容:

1、一般情況

2、主訴

3、現病史 (發病情況、病變過程、診治經過、現在癥狀、)

4、既往史 (既往健康狀況、既往患病狀況)

5、個人生活史 (生活經歷、精神情志、飲食起居、婚姻生育)

6、家族史

第三節問現在症

1、問寒熱

2、問汗

3、問疼痛

4、問頭身胸腹不適

5、等等。。。。。。

第一節 問診的意義和方法

①、問診的意義:1、通過詢問,了解病情;2、通過交談,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

【明? 張景嶽認為問診是「診病之要領, 臨診之首務」 】

②、問診的注意事項:

1、抓住重點,了解一般:(病人的主訴(主訴,即病人就診時最痛苦的癥狀、體征及持續時間,要善於圍繞主訴,深入詢問。)

2、態度和藹,語言通俗:(忌用「審問式」的交談。)

3、問辨結合,避免暗示

4、危重病人,注意主次:(為搶救病人,作扼要詢問,不可因苛求完整病歷而耽誤搶救.)

第二節 問診的內容

①一般情況: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婚否、民族、職業、籍貫、工作部門、現住址等。(其意義在於:隨訪;獲得與疾病有關的資料。)

②主訴:病人就診時最感痛苦的癥狀、體征及持續時間。一般只有一、兩個症,即主症。(如:發熱頭痛3天,加劇1天。)

③現病史:

1、發病情況: 包括發病的時間、發病的緩急、原因與誘因、最初的癥狀、曾作何處理等。

2、病變過程:了解疾病的傳變、邪正消長、估計病情發展的趨勢。

3、診治經過:詢問曾作過那些檢查、結果怎樣?作過那些診治、效果及反映如何?作為當前診治的參考。

4、現在癥狀:問診重點,詳見第三節。

④既往史:

1、既往健康狀況:素體健康—多實證; 虛弱—多虛證; 陰虛—易熱化; 陽虛—易寒化

2、既往患病情況:曾患何種疾病?有無藥物過敏史?作為當前診治的參考。

⑤個人生活史:

1、生活經歷

2、精神情志

3、飲食起居

4、婚姻生育

5、小兒出生前後情況

⑥家族史:

1、幫助診斷某些傳染病、遺傳病(直系血緣——遺傳病; 密切接觸——傳染病)

第三節 問現在症

1、問現在症是指對病人就診時所感到的痛苦和不適,以及與病情相關的全身情況進行詳細詢問。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佔驗」。——明?《景嶽全書》「十問歌

問 寒 熱

概念:問寒熱是詢問病人有無怕冷或發熱的感覺。

【寒—怕冷】

1、惡風:遇風覺冷,避之可緩;

2、惡寒:無風怕冷,得溫不解;

3、畏寒:經常怕冷,得溫可解

【熱—發熱】

1、體溫升高 ;

2、體溫正常,自覺全身或局部發熱。

寒熱的產生機理: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寒熱的臨床表現:1、 惡寒發熱 2、但寒不熱 3、但熱不寒 4、寒熱往來

問 寒 熱: 惡寒發熱:

概念:病人自覺寒冷同時伴有體溫升高。

臨床意義:見於外感表證。

病機:

1、外邪襲表,影響衛陽"溫分肉"的功能。

2、邪襲肌表——衛陽被遏,失煦——惡寒

3、腠理閉塞——衛陽失宣,內鬱——發熱;(註:正氣奮起抗邪,正邪相爭 )

分型:

1、惡寒重,發熱輕——表寒證,外感寒邪所致;

2、發熱重,惡寒輕——表熱證,外感熱邪所致;

3、發熱輕,惡風自汗——太陽中風證 ,外感風邪所致。

註:表證寒熱的輕重,除與感受外邪的性質有關外,還與感邪輕重關係密切。一般而言 ,病邪輕者,則惡寒發熱俱輕;病邪重者,則惡寒發熱俱重。

問 寒 熱: 但寒不熱

概念:病人但感畏寒而無發熱。

臨床意義:見於裡寒證 。

病機:素體陽虛,不能溫煦肌表 ? 寒邪直接侵襲,損傷機體陽氣【畏寒】

分型:

1、久病體弱畏寒,脈沉遲無力者 ,屬虛寒證 (是因久病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肌表所致。 )

2、新病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劇烈,脈沉遲有力者,屬實寒證(是因寒邪直接侵入體內,損傷臟腑或其他局部陽氣所致。)

問 寒 熱: 但熱不寒

概念:病人隻發熱,不覺寒冷,或反惡熱 。

臨床意義:見於裡熱證 。

病機:陽盛或陰虛。

分型:

1、壯熱:

【概念】高熱(體溫39℃以上)持續不退,不惡寒反惡熱

【意義】裡實熱證,多見於外感溫熱病氣分階段

2、潮熱:

【概念】發熱如潮汐之有定時,按時發熱或按時熱更甚

【分型】

日晡潮熱:日晡(下午3-5時)之時發熱明顯,或熱勢更甚,又稱陽明潮熱(見於胃腸燥熱內結)

濕溫潮熱:身熱不揚(即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 久即感灼手),午後熱甚(見於濕溫病)

陰虛潮熱:午後或入夜低熱,有熱自骨內向外蒸發的感覺(見於陰虛證)

3、微熱:

【概念】輕度發熱,熱勢偏低,多在37~38℃間

【意義】常見於某些內傷病和溫熱病的後期

問 寒 熱: 寒熱往來

概念:指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 。

分型:

1、寒熱往來,發無定時:

【概念】指病人時冷時熱,一日發作多次,無時間規律

【意義】見於半表半裡證

【病機】外感病邪達半表半裡階段時,邪正相爭,相持不下,邪勝則惡寒, 正勝則發熱,所以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

2、寒熱往來,發有定時:

【概念】寒戰與高熱交替發作,發有定時,每日發作一次,或二、三日發作一次,併兼頭痛劇烈、口渴、多汗等症

【意義】常見於瘧疾

【病機】由於瘧邪侵入人體,伏藏於半表半裡之間,入與陰爭則寒,出與陽爭則熱,故寒戰與高熱交替出現,休作有時。

問 汗

概念及機理:《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故汗是由陽氣蒸化津液從玄府達於體表而成,汗是由津液所化。

汗的臨床表現:

1、有汗無汗 :【表證有汗,表證無汗,裡證有汗,裡證無汗】

2、特殊汗出:【自汗,盜汗,戰汗,絕汗】

3、局部汗出:【頭汗,半身汗出,手足心汗,心胸汗】

問汗:① 有汗無汗

在疾病過程中,尤其對外感病人,詢問汗的有無,是判斷感受外邪的性質和衛陽盛衰的重要依據。

1、表證有汗:多屬外感風邪所致的中風表虛證;或為外感風熱所致的表熱證;

2、表證無汗:多屬外感寒邪所致的傷寒表實證;

3、裡證有汗:外邪入裡,成為裡熱證;或因其他原因導致裡熱熾盛,陽氣過亢

4、裡證無汗:多因陽氣不足,蒸化無力,或為津血虧耗,生化乏源所致

問汗:② 特殊汗出

自汗:病人日間汗出,活動尤甚,兼見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屬陽虛。

盜汗:病人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兼見潮熱、顴紅等症,屬陰虛。

絕汗:

1、病人津液大泄,大汗不止,見於重病、危證病人。

2、躁擾煩渴,汗出如油,脈細數疾——亡陰證

3、身冷肢厥,冷汗淋漓,脈微欲絕——亡陽證

戰汗:

1、在病勢沉重之時,先見全身戰慄抖動,而後汗出

2、汗出熱退,脈靜身涼———邪去正復【疾病發展的轉折點】

3、汗出熱不退,脈來疾急——邪盛正衰【疾病發展的轉折點】

問汗:③ 局部汗出

頭汗:病人僅頭部或頭頸部出汗較多,又稱為「但頭汗出」。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上蒸,或病危虛陽上越所致。

半身汗出:病人僅半側身體有汗,或為左側、或為右側、或為下半身,另一側則經常無汗者。屬患側(無汗一側)經絡阻閉,氣血運行不周所致。可見於中風、痿證、截癱等病人。

手足心汗:即病人手足心出汗較多。其原因多與脾胃有關。脾主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達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心胸汗出:心胸部易汗出或汗出過多。多見於心脾兩虛、心腎不交。

註:本文持續更新問診以上內容,第二、第三、第四集等等,盡請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