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用A股的眼光看待港新股破發現象

2018年已經落下帷幕。回顧2018年,無疑是香港股市的IPO大年。數據顯示,以2018年全年計,共有209家公司在香港上市,集資總額為2868億港元,奪得2018年全球資本市場IPO募資金額的冠軍頭銜。

不過,儘管港交所勇奪IPO全球桂冠,但港新股的表現卻也堪稱“全球最差”。2018年新上市的港股破發率鋼彈80%,其中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比例也超過了40%。這也意味著在破發的新股中,約有一半在上市首日即告破發。

一方面是IPO勇奪全球桂冠,另一方面港新股上市表現又堪稱“全球最差”,這在A股市場 的投資者看來無疑是一個奇跡。如果是在A股市場,一旦出現新股大面積破發現象,那新股發行必然會受阻,IPO進程甚至會被叫停。所以,在A股市場,為了維持新股發行的順利進行,A股流行“炒新”的習慣,營造“新股不敗”,對於市場對新股的炒作,管理層也基本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正因如此,香港股市這種一邊新股大量破發一邊IPO勇奪全球桂冠現象的出現,用A股的眼光看來是不可想像的。

實際上,對於港新股破發現象,確實不宜用A股的眼光來看待。因為A股“炒新”的做法在港股根本行不通,港新股上市後大規模破發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可以說,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念的碰撞。像A股“炒新”,不僅讓IPO得以延續下去,更是極大地放大了二級市場的投資風險,同時也為原始股東解禁後的高位減持創造了條件。因此,“炒新”是A股市場的“毒藥”,A股市場及廣大投資者深深地為之所害。

而港股並不“炒新”,不僅不“炒新”而且還通過做空機制來對新股進行“打壓”,加劇新股破發。如在小米上市前夕,港交所發布通告,將小米在上市首日即納入賣空證券名單,允許對小米上市首日進行賣空操作。正因為有了這種做空機制,所以,即便新股破發,但投資者卻不一定蒙受損失,完全可以通過做空機制來鎖定風險,爭取收益。因此,破發對於A股市場來說,是投資者損失的增加,但對於香港市場來說,則並不一定代表投資者損失的增加,相反,這種破發破掉的是上市公司的形象,上市公司要想不破發,就必須讓自己的發行價格盡可能合理一些。

也正因為在香港市場新股破發並不代表投資者損失的增加,所以香港市場的投資者通常都能接受新股破發的事實,包括新股上市首日破發。如此一來,破發也就成了香港市場的尋常事,同時破發也並不影響到香港市場的新股發行。於是在新股不斷破發的破發潮中,港股勇摘2018年全球IPO桂冠。奇跡也因此而出現。也正因如此,對於港新股破發現象還真不能用A股的眼光來看待。而香港市場用做空機制來釋放新股風險的做法也是值得A股借鑒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