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程神反轉,賭你猜不到結局

22年前的懸案,身背5條命案的連環殺手突然公開自首。

不僅沒被逮捕起訴,居然還成了暢銷書作家,最炙手可熱的網紅。

諷刺嗎?荒誕嗎?

就是這段離奇的情節,拉開了電影《22年後的自白》的序幕。

就在明天,這部2019年的開年懸疑犯罪大作,就要上映了。

《22年後的自白》最大特點,就是擅長玩懸念。

從電影開始到最後一刻,故事不停地設局、解局,不斷挑撥著觀眾的智商。

影片拋出的第一個懸念,就是開篇說的,殺人犯搖身一變,成了網紅。

為什麽一個殺人犯,可以如此的高調囂張?

在這裡,影片又引入了“法律訴訟期”的概念。

日本重型犯罪的訴訟期限,曾經只有15年。也就是說,嫌疑人在犯罪的15年後沒有被抓捕或起訴,就不需要承擔任何的法律責任。

《22年後的自白》的主角曾根崎雅人,就是鑽了這個法律空子。

他自稱在1995年絞殺了五人,而後的22年裡一直銷聲匿跡。

直到22年後,他才帶著自己的自白書,出現在公眾視線裡。

以往的犯罪懸疑片,大多都在強調一個終極懸念,那就是真凶的身份。

《22年後的自白》也一樣,但關鍵是,影片伴隨著劇情的發展,總是能不斷拋出新的懸念。

如果說影片最開始殺人犯的高調亮相,讓我們好奇他為什麽會選擇這樣一個時間、一種方式來公開自己的身份。

那麽看到後續的情節,故事的疑點又轉移到:

曾根崎雅人是真正的凶手嗎?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凶手?

《22年後的自白》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故事不斷地給觀眾拋出所謂的真相,然後再一次次地自行打臉,把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真相瞬間擊得粉碎——

不到最後一刻,我們始終不能認定誰是凶手。

《22年後的自白》玩出花式懸疑,其實全靠兩個字:

反轉。

故事的草蛇灰線中埋藏著太多的細節,每次都能趁你不注意時,拋出個反轉殺個措手不及。

影片中,曾根崎雅人頂著殺人犯的噱頭,招搖撞騙地拍寫真、錄新聞,收獲了一批腦殘粉。

全世界都相信曾根崎就是當年的那個連環殺手。

他的真凶身份算是坐實了吧?

可是電影還沒演到一半,曾根崎就被打臉了。

居然,又出現了一個凶手!!!

這個新冒出來的凶手,暫且叫做凶手2號吧。

全程戴面具的凶手2號

凶手2號在網上上傳了一段當年案發現場的影片,而且他對曾根崎相當不服,大罵對方就是個江湖騙子。

新凶手的出現,也讓媒體和吃瓜群眾有些懵:

誰能想到,這世界還有爭著搶著當凶手的?

面對凶手2號的挑釁,曾根崎反而相當淡定,他一口咬定自己就是凶手,而且還懟了回去:

這樣劣質的影片隨便什麽軟體都能偽造,要證明自己,拿出靠譜的證據啊!

本以為凶手2號就是一個喜歡瞎湊熱鬧的網友,會就此偃旗息鼓。

結果,緊接著又一個反轉。

凶手2號絲毫沒認慫,而是約曾根崎在電視直播裡當面對峙,這一次,他祭出了一份關鍵性證據:

當年的殺人錄像!

毫無疑問,這就是凶手當時拍下來的影片。

既然已經求錘得錘,現在也所有人都認定凶手2號就是真凶無疑了。

到這裡,你以為人證物證俱在,案件就此塵埃落定了?

當然不!

《22年後的自白》最大的套路就是,真相遠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

每當你以為自己接近真相了,可是用不了多久,影片立馬把你打回起點。

果不其然,編劇再一次打了觀眾的臉,又甩出了一個驚人反轉:

看完關鍵影片,暴怒的曾根崎立馬和凶手2號廝打在一起,騷亂過後,兩個人同時道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事實——

他們具體講了什麽,我在這裡就不劇透了。我只能說,這個反轉推翻了影片之前所有的假設,而真凶的身份依然撲朔迷離。

而對於曾根崎來說,他布了整整22年的局也就此功虧一簣。

不過,影片的反轉並沒有結束。

實際上,最終凶手身份的揭露,也構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重反轉。

而在揭曉的那一瞬間,相信觀眾也多少會因為謎底的出乎意料,感到些許寒意。

《22年後的自白》不僅劇情反轉,角色的性格,也經歷了幾度反轉。

曾根崎這個關鍵角色,亦正亦邪,深不見底,影片大部分的重頭戲,都壓在他身上。

所以說,故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個人物的成功。

而塑造曾根崎的藤原龍也,在影片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憑借這個角色,入圍了第4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說到藤原龍也,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是在電影《大逃殺》和《死亡筆記》中形象。

實際上,他在15歲的時候,就獲得日本著名舞台劇作家蜷川幸雄的賞識,以舞台劇演員的身份出道,到後來才開始慢慢接觸電影和電視劇作品。

日本媒體曾經公布過一個演技排行榜,藤原龍也高居第三,實力毋庸置疑。

藤原龍也之前吐槽過,“每次找上門的都是人渣角色”,而他以往在影視作品中塑造的,大多是帶有悲慘處境的邪派角色。

《22年後的自白》裡,他飾演的曾根崎一開始也是邪惡反派的設定。

他的惡,潛藏在表情的細節裡。

新書發布會上,他全程都在禮貌性的微笑,但正是這種看似友好和善的微笑,才會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曾根崎一邊向媒體和網友說著他殺人的過程,一邊保持著鎮定自若的笑容。

如此強烈的反差,也只有變態殺手才乾得出來。

後來曾根崎在威脅出版社編輯時,內心屬於反派的邪惡與陰狠,更是暴露無遺。

他掐著女編輯的脖子,在對方耳邊語氣輕柔地放著狠話,仿佛下一秒中他就會真的讓對方窒息。

即便在這個時候,仍然能從他的表情中看出一絲笑意。

這個笑,比之前發布會的笑,更加恐怖。

然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曾根崎的角色設定也發生了180度的扭轉。

藤原龍也對人物的塑造,也從“惡”,轉向了“恨”。

電影后半段,可以看到這位演員,更多的歇斯底裡的情緒爆發。

雖然角色跨度很大,但藤原龍也憑借成熟的演技,成功撐住了這一前一後的轉變,讓人物的變化顯得真實可信,也使得角色內心層次豐富了起來。

其實燒腦反轉,一直都是我們偏愛的電影風格。

還記得之前國內上映的《看不見的客人》嗎?

沒有明星,沒有大製作,單憑反轉到讓人最後一秒的神劇情,在內地砍下了過億的票房,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西班牙引進片。

懸疑+反轉,之所以獲得青睞,無非是這類作品,需要人們在觀看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調動腦力和智商。

簡單地說,就是參與感更高、互動性更強了。

而同樣是強調反轉,《22年後的自白》相比《看不見的客人》,更具備了現實深度。

這絕非一部讓人看過即忘的單純娛樂大片,而是思考性更強、余韻更久的反諷力作。

電影中這場橫亙22年的連環絞殺案出現數次反轉,真相被不斷地推翻、重建。

而現實中,我們周遭的社會新聞也經常出現類似的反轉劇情,真相曾一度不可描述。

比如去年那起重慶公車墜江岸案,最初被網友口誅筆伐的私家車女司機,最後被證實也是車禍受害者。

造成“案情真假難辨”的原因,或許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

隨著網絡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每個人都成為了獨立的新聞源和觀點輸出器。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便利性,人們可以越發輕易地對某一件事,某一個人恣意地抒發情緒,進行公開的審判,並且不需要對自己的言論付出責任。

而在這個過程中,真相其實已經成為一種類似悖論的存在——

明明每個人都想知道,但是並沒有人真正在乎。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往往在隨意地看到一個結論後,就輕率地站隊表態——

沒有人願意耐心地停下來,等待新聞中尚未出現的反轉。

也沒有人願意付出時間,讓真相先飛一會。

《22年後的自白》在揭露並且聲討這種現象的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所以說,憑借著這層深刻的現實性,這部電影值得,也應該被更多的人看到。

作為一部懸疑犯罪電影,《22年後的自白》的完成度很高,情節抓人,主題扎心,表演也相當精彩。

在撥開影片一重重的反轉和一層層的迷局,最終達到謎底揭曉的結尾時,故事仍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尾巴。

而這一切懸念的答案,還得等到電影上映後,大家去親自尋找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