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麽多中國本土文化遊戲 你可曾聽說過湘西?(下)

  這麽多中國本土文化遊戲 你可曾聽說過湘西?(上)鏈接:https://www.ali213.net/news/html/2020-9/541883.html

  “如果完整地讀完了沈從文的話,不知不覺間一定會淚流滿面”

從未停止的抗爭

  1980年3月,業已年邁的丁玲發表了《也頻與革命》,對沈從文近五十年前寫作的《記丁玲》進行了猛烈抨擊,並將沈從文說為“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於個人得失的市儈”。

  (圖源網絡,丁玲)

  當然,這裡並不想過多探討這段“丁沈公案”,只是想提出這麽一個問題——沈從文真的是個市儈的膽小鬼嗎?

  前文敘述到現在,也許會給人這麽一種感覺:沈從文確實對黑暗現實甚為不滿,對自己的處境也極為痛苦,但他似乎只是囿於自己的情緒之中,從不做什麽反抗。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沈從文從來不是一個格局甚小的人,他也從未停止過抗爭,只不過這種抗爭是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進行的。

  其中一種方式便是前文一直在強調的“看”——“看”湘西的家鄉生活,“看”所有普通勞動者的點滴生活,在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後下筆落成文字。

  在沈從文負責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後,他也將這種視點代到自己的文學批評之中。

  1933年,沈從文發表一篇題為《文學者的態度》的文章,點燃了一場關於京派文學與海派文學的論爭。他的態度非常鮮明:那些“玩票白相的文學家”,“將名士才情與商業競賣相結合,不從文學本身誠實地去做,靠各種其他手段博得名望”,本身就是應該嚴厲批評的。

  出於對中國新文學走向的關心和責任,沈從文也越來越多地寫下評論文章,他所抱持的觀點近似於胡適的“少談些主義,多做點實事”,希望文學回歸文學本身。

  因此1935年8月,沈從文發表《談談上海刊物》,表達自己對於“向異己者加以嘲諷謾罵”的駁斥,“一個時代的代表作,結起账來若只是這些精巧的對罵,這文壇,未免太可憐了”。

  當然這篇文章又被罵了,而魯迅同樣也注意到了它,並發表文章進行了批判和諷刺。

  (圖源網絡,圖中為魯迅魯迅,而在這件事之前,沈從文與魯迅之間就因為誤會而關係不好)

0

  等到1936年,沈從文又發表文章《作家間需要一種新運動》,表達自己反對文藝作品過分追逐時代的行為,尤其表示“一個作家卻不必須跟著一個政治家似的奔跑”,反對文學與政治的過分結合。

  “……就是那類增加人類的智慧,增加人類的愛,提高這個民族精神,豐饒這民族情感的作品……它的內容也許不是革命,不是義勇軍,不是戰爭,不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讀物。”

  不出所料,沈從文又被罵了,而且當時正值抗戰背景之下,他這番言論更是被左翼文壇大肆批駁。

  痛苦嗎?肯定痛苦。這不單單是言論被否定的問題,也是構成沈從文這個人的根基被否定的問題,那段時間他的心理狀態非常糟糕。

  正如《從文小說習作選》的序言所說,沈從文一直都在構建自己的“希臘小廟”,所以他也一直希望以這樣一種不悖乎人性的方式去寫作、去改造社會。這確實是一種理想主義,但卻並不是一種逃避,而是對於人性美的信任與期望。

  (圖源網絡,該書於1936年由上海良友圖書出版公司發行,也就是說現在大概已經是絕版書了)

  但這種信念卻與當時的大環境格格不入,自己的作品也被橫加指責,整個西南聯大時期,沈從文都一直在抑鬱與痛苦中掙扎。

  若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肯定會好好觀察形勢從此謹言慎行,但是沈從文就不,他仍然繼續發聲。

  1939年,在抗戰最為艱難的時期,沈從文發表文章《一般或特殊》,抱持與梁實秋相似的觀點,即與抗戰無關的文字,只要真實流暢又滿懷情感,也是優秀的作品,文學不應該完全淪為政治化和商品化的工具。

  在下筆之前,沈從文就已經意識到這種“迂論”肯定又會遭受猛烈抨擊,但他深感鬱結,不吐不快,於是就這樣以一種鄉下人典型的執拗,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反覆進行抗爭。

  其實仔細想來,若沈從文真是一個隻考慮自己的市儈之徒的話,那麽當初他也就不會為了營救好友胡也頻和丁玲而東奔西跑,也不會在丁玲被釋放後,冒險幫助她帶著孩子返回家鄉了。

隱忍之下的堅守

  黃永玉在自己紀念表叔沈從文的文章中,寫下了錢鍾書對沈從文的評價:“從文這個人,你不要以為他表面上溫文爾雅,他骨子裡很硬,他不想做的你強迫他一個試試?”

  (錢鍾書,圖源網絡)

  不過沈從文的這個“硬”,從來不是激烈的鬥爭與反抗,而是憑借一股韌性在大環境中固守一隅。

  當然,人不是鋼板,不可能一直都保持對自己強大的確信,況且就算是鋼板也會因金屬疲勞而崩斷。

  沈從文也不例外,他敏感於時代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感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不僅會被“新時代”所淘汰,也會徹底被政治力量所打倒。

0

  1948年,郭沫若發表《斥反動文藝》,其中對沈從文集中進行了措辭嚴厲的批判,稱其作品是“桃紅色”代表。更嚴重的是他還將沈從文定性為“地主階級的弄臣”,批駁其“掩蓋地主剝削農民的生活現實,粉飾地主階級惡貫滿盈的血腥統治”。

  (郭沫若,圖源網絡)

  沈從文深感憂懼,他的自我正在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壓製和否定,但是他無從與人訴說,於是這種精神上的折磨讓他日益痛苦。他的家人和朋友當然發現了他的異常,梁思成林徽因夫婦還專門將其接來同住了一段時間,就為了給他寬心。可這一點都不能幫沈從文解決實質上的問題,反而令他覺得自己與周圍更加格格不入。

  (梁思成與林徽因,圖源網絡)

  最終沈從文終於招架不住而精神崩潰,他進行了自殺,但之後馬上被家人發現並送去急救,並被轉入精神病院進行治療。

  這還哪叫“骨子硬”呢?過去他在教育學生汪曾祺的時候,還告誡他不要自暴自棄地自殺。

  確實,從行為上看,沈從文不堪重負選擇自盡,但關鍵在於他這之後的行動。沈從文內心中那股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柔韌,驅使著自己再度站了起來,所以即使他後來在文革中遭受了更為嚴苛的不公正對待,他也依然挺了過來。

  “我心中這時候極慈柔,我懂得了這是明白了自己,也明白了自己和社會相互關係極深的一種心理狀態。我希望能保持它到最後,因為這才是一個人。”

  “我要新生,在一切毀謗和侮辱打擊與鬥爭中,得回我應得的新生。”

  在這種“悲劇轉入靜謐”之下,沈從文的內心產生了重大的改變。他主動放棄了文學創作,甚至周恩來讓他多動筆寫一寫,他也不再提筆,轉而進入北京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研究。

  (圖源網絡,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並,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兩館再度分開;2003年,兩館又一次合並,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0

  或許這種行為某種意義上算是一種屈服,畢竟沈從文無法再用小說的形式來描繪所思所想了,但這不意味著他放棄了自己供奉人性的“希臘小廟”。

  沈從文從幼年時就喜歡看工匠們的鍛打製作,在陳渠珍處做書記時,更是為書畫工藝品上的圖畫和紋樣而著迷。

  (國博官網上有關古代中國展覽的宣傳頁,此展覽在地下一層常年開放,圖中展示的出土文物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也有出現)

  “他談得生動,快樂,一切死的材料,經他一說便活了,便有感情了。這種觸類旁通,以詩書史籍與文物互證,富於想象,又敢於想象,是得力於他寫小說的結果。”張允和在《三姐夫沈二哥》中這樣寫道。

  和寫小說一樣,沈從文從文物中“看”到了平凡人生活過的痕跡,並不由自主地去想象,那些人在製作這些物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越是細小的物件,他越是能發現其中的興味。

  不過,這種非主流的“雜文物”研究,自然招致歷史博物館的不屑,認為這不過是“不務正業”,是“一種浪費”。歷史博物館曾舉辦過一個內部“反浪費展覽”,專門展示沈從文收集來的“廢品”,還特地讓他自己來做這些展品的講解員。

  沈從文所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古代服飾研究的一大空白。這本書從1963年立項起,歷經十餘年磨難才最終得以問世,也可想而知他在其中所花的心血。

  (圖源網絡,1981年,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該書,2011年再版的就如圖所示)

0

  “總得來說,這份工作和個人前半生搞的文學創作方法態度或仍有相通之處……只是由個人認識角度出發……內容材料雖有連續性,解釋說明卻缺少統一性,給人印象,總的來看雖具有一個長篇小說的規模,內容卻近似風格不一、分章敘事的散文。”

  確實,翻看這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沒看幾頁絕對會被勸退,因為裡面寫得非常細碎,從某件具體文物上講故事般展開敘述,語言非常隨意自如。而且在這本書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本章所介紹的服飾與西南服飾進行的對比。然而這正是沈從文想要展現的,和寫小說一樣,他依然沒有忘記想要描繪西南、描繪湘西的願望,他的“希臘小廟”仍在構建之中。

  1988年,沈從文因突發心髒病去世。在他的墓碑正面,鐫刻的是自己《抽象的抒情》題記的四句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不論是寫作還是文物研究,沈從文都以自己的細膩溫柔感受著平凡人世的滄桑點滴,以超絕的韌性在心中構建屬於自己的“希臘小廟”,終其一生都是如此。

  正如沈從文墓碑背面鐫刻的、張充和寫下的四句話那樣:“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

  參考文獻

  1. 沈從文,《從文自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2. 沈從文,《湘行書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3.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

  4. 沈從文《邊城》,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5. 津守陽,何培忠譯,《沈從文女性形象中蘊含的“鄉土”》,日本《東方學會》113輯

  6. 津守陽,《從氣味的追跡者到音樂的信徒: 沈從文『七色魘』集的彷徨軌跡》中國研究月報,2013

  7. 小島久代,《日本近期的沈從文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2010

  8. 今泉秀人,陳薇譯,《“鄉下人”究竟指什麽——沈從文和民族意識》

  9. 凌宇,《沈從文的生命觀與西方現代心理學》,湖南師范大學,2002

  10. 金介甫,《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新星出版社,2018

  11. 張新穎,《沈從文的前半生》,上海三聯書店,2018

  12. 張新穎,《沈從文的後半生》,上海三聯書店,2018

  13. 張允和,《三姐夫沈二哥》,《海內外》雜誌28期

--- End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 情報姬 獲得更多一手資訊

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