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陽氣是生命的動力,根基於腎,萌芽於肝,培養於脾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團陽氣。因此說,陽氣對於我們非常重要,養生要養陽,治病也要養陽。只有明白了陽氣的意義,我們才不會無謂地耗損自己的陽氣。我們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治病或養生總需在陽氣上下功夫。疾病之所以康復,是因為邪退而陽氣得安;身體之所以健康,是因為陽氣旺盛而邪不能客。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養生就是要養陽。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飲食寒熱要平衡,涼的與溫的混雜著吃,這樣才能保持陽氣不損。但若體質已經偏虛偏寒,就要多吃些溫性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的陽氣。因此說,陽虛的人當重視養陽扶陽,晨起喝薑糖水,平時少吃寒涼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涼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近代張錫純「人之元氣,根基於腎,萌芽於肝,培養於脾,積貯於胸中為大氣。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睡眠是養陽的最好方法。適當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晚23時至凌晨1時和午時(中午11時至下午13時)是最佳的睡眠時間。

「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黃帝內經》如此詮釋了睡子午覺對調養陰陽的重要性。子時在一天中陰氣最盛,這時睡眠質量最好,最能養陰。而午時陽氣最盛、陰氣衰弱,睡午覺有助於緩解壓力、保持一天飽滿精力。睡子午覺要遵循「子時大睡,午時小憩的」原則。睡前應減少刷手機、玩電腦等興奮活動,盡量在晚上11點前入睡,同時中班也要小息15-30分鐘。

陽氣不足或不通則成瘤、結石、增生若陽氣不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病。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機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濕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結石、增生、囊腫、脂肪肝、腫瘤等。只要生命存在,機體就會有陽氣,也就會有氣化功能。若陽氣健旺,氣化功能正常,則體內濁毒都能順利排出;若陽氣已虛,氣化功能異常,鬱滯於體內,即是疾病。

陽氣與治病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氣就是生命,正氣也是一團陽,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則濁毒痰飲水濕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而不至於凝聚滯塞為患。陽氣一通,則諸症皆可霍然而解。目前有血瘀的人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等。

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養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葯,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陰病證。一方面陽氣內而升發無力。動能昇陽,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運動鍛煉,可選擇散步、八段錦、太極拳、站樁等較舒緩的運動。並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使陽氣振奮起來,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若能以艾灸扶陽,則效果更好。

大病久病初愈時,雖然病症消失,但五臟六腑且脆弱,氣血有所不足,此時可用針灸調理。一般情況下可取大椎、陶道、二穴,能扶督脈陽氣,增強全身抵抗力;足三裡能開胃進食,兼可補益中焦,增強氣血生化之源。以上三穴可針可灸,都有效果。尚需注意調節飲食,避免風寒,起居有常,節製性慾,則正氣漸可恢復。

曬頭頂:補陽氣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也就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匯於頭部的百會穴。曬太陽時,一定要讓陽光曬過頭頂,曬太陽時間最好11—13點之間。這時的日光陽氣最充足。

曬背:調氣血人體腹為陰,背為陽。背部有一條不可忽視的經絡——督脈。它有「陽脈之海」之稱,總督一身之陽氣。把背曬熱、曬舒服了,人體的陽氣也就充足了。

曬腿腳:祛寒氣寒從足下起,陽虛體質的人一年到頭腿腳都是冷冰冰的。這種情況最應該曬曬腿腳。陽光可以帶走腿腳的寒氣,還能加速鈣質吸收,幫助預防骨質疏鬆。此外,小腿的足三裡穴,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保健穴,平時常按揉和針灸可強壯身體、調理脾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