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招引瑪麗蓮·夢露的靈魂?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攝影機充當著主人公的眼睛,我們隨她看著這個被陽光落入房間:白色的窗紗,黃色的椅子,灰色的地毯,蛋白色的沙發,黑色的打字機與唱片,電話是老式的,但非常的精致,數字的輪盤是透明的,裡面是粉色的。窗外緊挨著另一棟高樓,向下是冒著白氣的狹窄巷道,遠處則是跑滿複古汽車的路線——這是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一間華爾道夫酒店的奢華套房裡。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天色漸暗,主角開始坐在辦公桌前寫信,窗外的雨聲越來越大,一個性感而慵懶的聲音開始響起,主角開始講話——這時,已經有人可以猜到她的身份——氣氛變得詭異,她的孤獨似乎很可怕,會突然轉過身來,盯著房間的角落,甚至電話響了都沒有接聽,正常的房間好像變成了監獄。當這種歇斯底裡的影像氛圍即將讓你想到《閃靈》和《迷魂記》時,她落款了自己的名字:瑪麗蓮·夢露。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接近尾聲時,攝影機開始後退,在房間裡的桌子,拖鞋,椅子和花瓶裡的百合花之間滑行。就像是魔術被揭秘了一樣,攝影機的軌道在畫面底部出現,然後是一些笨重的電子設備,燈光在螢幕的另一側上升,我們在電影中聽到的雨聲有增無減。這是一個冰冷的現實,房間裡沒有任何人,只有三台機器愚弄了觀眾:一台模仿夢露寫字,一台還原夢露的聲音,而最後一台則是攝影機,充當著夢露的眼睛。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金發碧眼、烈焰紅唇,還有那被風掀起衣裙的經典造型,她曾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尤物,卻遽然消逝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1962年8月5日凌晨,夢露被發現死在自己的臥室中,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女星一夜間香消玉殞。官方給出的死因是“藥物過量自殺身亡”,然而,本案眾多的疑點,卻讓媒體和公眾的議論一直沒有平息。更有陰謀論者指出,夢露是被政府的陰謀害死的。

MARILYN - PHILIPPE PARRENO ? Philippe Parreno

“‘Marilyn’(瑪麗蓮)是一部將靈魂影像化的作品。”創作它的藝術家菲利普·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曾說道。這部電影在紐約華爾道夫的酒店裡,以瑪麗蓮·夢露的視角拍攝而成,電腦程式重現了她的聲音,一個特別設計的機器人模仿著她的筆跡。

但菲利普·帕雷諾的作品體驗永遠不是“看電影”這樣的簡單,不然也不會把布景展露給觀眾。這樣的形式,像劇場,也像馬戲,甚至可以追溯到16世紀以前的“Phantasmagoria”。Phantasmagoria(幻影幽夢)是恐怖劇場的一種形式,魔術師會使用燈光和人造煙霧來召喚一個空靈的幻影,試圖將死者帶回來。人們認為,神靈和靈魂的一些古老景象是通過(凹面)鏡子,暗箱或神奇的燈籠投影來形成的。在這裡,影像也是同樣的道理,光與影從來都是投射幻想的媒介,就像電影做到一樣。

帕雷諾與之類似的作品還有《1968年6月8日》。這同樣是用華麗的70毫米膠卷拍攝的電影,開場是無涯的鐵路路軌,枕木一根一根從眼前掠過。我們坐著火車,穿過陽光燦爛的樹林,穿過青蔥翠綠的山丘,而鐵軌邊上的路人們則望著火車頭呼嘯而過。他們停下了手頭的工作,一心一意盯著鏡頭。目光交匯,他們在銀幕上看我們,我們在展廳裡看他們。

八分鐘的時間裡,影片在風景和城市間來回切換;唯一能聽到的是火車前進的哐啷聲,汽笛偶爾發出的尖利的鳴叫,以及風拂過山坡草叢沙沙的輕響。片名日期指的是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遇刺後三天,棺槨從紐約運往華盛頓的那一天。對於這段旅程,影片並沒有直接描繪,而只是隱約地暗示——帕雷諾啟用了演員,而且把拍攝地點選在加州,而不是東海岸。片子給人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過去仿佛與現在疊加到一起:車廂和服裝還是四十年前的款式,但影片絲毫沒有掩蓋布景的當代特徵,因此,六十年代末的這場文化創傷似乎又回來在二十一世紀的環境中徘徊不去。

MARILYN 瑪麗蓮 2012 影片裝置/ Video installation 19 分鐘 49 秒 / 19min.49 鳴謝路易威登基金會/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 Philippe Parreno

作為第一個把東京宮2.2萬平方千米的展覽太空鋪滿的藝術家,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他幾乎憑借將演出的動態轉變為不斷演變的情境過程,一手改變了“體驗”藝術意義的概念。帕雷諾經常被視為最喜歡的藝術世界術語關係美學的典型代表,他的創作橫跨電影、雕塑、素描和文本,將展覽構思成一個有腳本的太空,一系列事件在其中展開。他希望將觀展變成一種絕無僅有的體驗,對時空邊界和觀眾感官體驗的把玩,在展覽中,觀眾會在精心編排的聲音和影像引導下於太空內行走。

帕雷諾曾經用溜冰場上人們留下的“圓環”來形容自己的作品——到達展覽場域,進行某種無意識的互動,這其中有規律可循,甚至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UNTITLED 無題 2012 6 幅醋酸纖維紙面墨水畫 / 6 ink drawings on acetate and paper 每幅尺寸均為/ 50 x 74 cm each 鳴謝路易威登基金會/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 Philippe Parreno

IN PREPARATION OF MARILYN: “THE QUASI LIVING” 再造瑪麗蓮: “宛如重生” 2013 6 幅繪畫 :絲網印刷、墨水、金箔、磷光塗料/ Set of 6 drawings: screen prints, ink, gold leaf, phosphorescent paint 每幅尺寸均為/ 25 x 50 cm each 鳴謝路易威登基金會/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 Philippe Parreno

“合作和社會處境對我的作品來說至關重要。對於我而言,展覽也是工作室——一個用來做實驗的地方。如果觀眾不止一次來看展覽,那麽他們每次來的體驗都會是不同的,而且我也希望人們可以反覆來看展覽。”

UNTITLED 無題 2010 15 支深淺不一的藍色蠟燭 / 15 candles in wax in different shades of blue 每支尺寸均為/ 120 x 10 x 10 cm each 鳴謝路易威登基金會/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 Philippe Parreno

菲利普·帕雷諾 瑪麗蓮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太空

2018.9.27-2019.3.24

- E N 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