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禮儀玉器:一種倫理人格化的佩戴標誌

一、組玉佩及玉組件

組玉佩盛行於周代,一般由璜、環、珠、管、琥、龍、觿等多件玉器串聯組成。在禮製社會裡,組玉佩是貴族階層的佩飾,同時也是禮儀器,在重要的禮儀場合使用或用於貴族死後陪葬。組玉佩的長短與使用者身份等級高低相一致,與所屬階層相配,有嚴格規定,是一種倫理人格化的佩戴標誌。

圖1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組玉佩

組玉佩(圖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全長54厘米,1956~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佩飾由500余顆紅瑪瑙珠和21件玉管組成,從上至下分為12層,呈扇面狀排列,紅色瑪瑙珠與青白色玉管相間,色彩絢爛華貴。西周至春秋時期組玉佩多系於頸部,春秋晚期多系於腰間。

圖2 戰國早期 組玉佩

組玉佩(圖2)戰國早期,瑪瑙環直徑3~5.5 厘米、玉環直徑3.6厘米、玉夔龍長7.1厘米,1955年河南洛陽中州路出土。佩飾由12件不同功能的玉飾組合而成,分為五段三個部分,最上部為大瑪瑙環,中部為小瑪瑙環和玉環,最下部為玉夔龍。瑪瑙環都呈六棱形。玉環浮雕虺紋。玉夔龍作回首曲身狀,尾略向上卷翹,以減地浮雕技法雙面雕刻隱起的雲紋及虺紋,背部上方鑽一個小孔。三部分之間以綠松石、水晶珠、紫水晶珠等排列有序穿綴。

圖3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龍形玉飾

龍形玉飾(圖3)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長4.6、寬2.6 厘米,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玉飾正面鏤雕“S”形雙首共身龍,背面光素無紋。龍首分別位於左上角和右下角,斜向對稱。龍角頂部有突脊,形如冠狀。此器應是組玉佩中的組件之一,其左右兩側與背部各有兩個對穿孔,可與其他玉飾穿綴。這種造型開戰國“S”形玉龍佩之先河。

圖4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龍形玉飾

龍形玉飾(圖4)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長4.2、寬3.7 厘米,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玉飾成對,雙面雕刻,紋飾相同。龍身蛇形,卷成彎鉤狀,首尾相望。口大張,吻部向上勾卷,下頜及舌向頸下勾曲成卷雲狀。飾件造型簡約古拙,既保留了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玉卷龍造型傳統,又將當時的流行技術加以運用,從而創新出特殊的玉龍形象。

圖5 戰國中期 谷紋玉環

谷紋玉環(圖5)戰國中期,直徑6.5 厘米,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玉環內外緣各有一周陰刻線,形成內外邊廓。兩線內雕琢谷紋,排列成行,錯位相對。谷紋是穀物發芽的樣子,也稱蝌蚪紋、渦紋、臥蠶紋等,象徵萬物復甦和對豐收的盼望。谷紋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據《周禮》中記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子”和“男”都是當時的爵位名稱,表明貴族在一些重要禮儀場合要手持谷紋玉器。

圖6 戰國 雙龍首玉珩

雙龍首玉珩(圖6)戰國,長9.4、寬2.5 厘米。玉珩雙面透雕,兩端為龍頭,口鏤空,上頜有獠牙,下顎露成排牙齒,唇上各有一孔。龍身滿布乳丁紋,排列規整,每三個乳丁由一條陰刻線相連,象徵成片的鱗甲。珩下部鏤雕花蕾紋,枝蔓向兩邊伸展至龍頭下。珩頂正中有一穿孔。珩為組佩上部橫向的玉件,是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鑽孔與鏤空處應為懸掛功能而設。拱式造型可承受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於保持組佩的均衡與對稱,各部件密切相聯構成完整的佩飾組合。

圖7 戰國中期 雙龍形玉佩

雙龍形玉佩(圖7)戰國中期,長7.7、寬3.3 厘米,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玉佩雙面透雕,由聯體雙龍和獸首組成。兩端為龍首,回首相望,拱身聯體。吻部與角分別向前後伸展,口部形成圓形鏤空。獸首位於龍身拱起的空襠處,仰置,獸口抵龍腰,雙角和須與龍身相連。此器作用應相當於玉珩。

圖8 戰國中期 龍形玉佩

龍形玉佩(圖8)戰國中期,長10.4、寬5.5 厘米,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一號墓出土。玉佩片狀透雕,龍拱身,首尾相望向上勾卷。獨角,扁圓眼,口微張,有足。尾分雙叉,分別向背部和下腹彎卷。通體陰刻渦紋,中腰處鑽一孔,可供系佩。龍形佩在春秋晚期開始大量出現,至戰國時期達到鼎盛,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

圖9 戰國 夔龍形玉佩

夔龍形玉佩(圖9)戰國,長7.4、寬3.8 厘米。玉佩雙面透雕,龍身扭曲成“S”形,軀乾陰刻花蕾紋,兩側有長短不等的雲形勾卷,分別與角、足和尾等相連。張口露齒,長角上卷,龍身前部下方雕琢出一足,其余部位不見有足的痕跡。戰國時佩玉體系很發達,數量也極多,以龍形佩最具特色,為漢代同類佩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10 戰國 雲紋獸首青玉璜

雲紋獸首青玉璜(圖10)戰國,長20.5、寬4.8 厘米,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墓地出土。玉璜由7塊玉板和兩個鎏金銅獸頭銜接而成。中部5塊玉板相套接組成雙龍首共身形象,表面裝飾雲紋,最中間的玉板上還鏤雕一隻張口回首的臥獸。璜兩端為飾雲紋的橢圓形玉板,通過銅獸頭與中部5板相聯接。玉璜造型奇特,結構精巧,應用陰刻、浮雕、鏤空、接榫、碾磨等工藝,將青銅與玉石兩種不同材質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難得的金玉佳作,代表了當時玉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準。

原文作者:王月前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寓德於禮 以玉比德—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佩飾玉藏品巡鑒》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