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雷曼兄弟前車之鑒:金融創新不是法外之地

  雷曼兄弟前車之鑒:金融創新不是法外之地

  蔡恩澤

  10年前的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拉開了全球金融危機沉重的黑幕。

  雷曼兄弟公司歷史上曾至少4次處於倒閉邊緣,分別是:1929年,股市崩盤;1973年,該公司投注利率損失670萬美元;1984年,內部意見分歧導致被美國運通並購;1994年,新獨立的雷曼面臨資金短缺。但每一次都峰回路轉,化險為夷。

  可是到了2008年那一回,在次貸危機的衝擊下,雷曼兄弟真的是在劫難逃。

  憑借在次級抵押市場投入重注,2002年底至2007年中期,雷曼兄弟業績蒸蒸日上,股票價格更是一路上漲,徹底跑贏同期美國大市。

  然而,早在2007年初,次級抵押市場的問題就已經開始初現端倪。彼時,華爾街的巨頭們卻沉溺在不斷膨脹的紙面財富中難言清醒。雷曼兄弟同樣未能免俗,反而繼續押注次級貸款業務。

  作為次級抵押貸款打包證券化的領頭羊,在過去15個月中,雷曼的資產負債表上擁有數百億美元的高風險、流動性不良的資產,負債權益比率超過20倍。2007年年中信貸危機襲來之時,這些資產價值一路下滑,難以輕易售出,嚴重影響了其緩衝資本。及至倒閉時,雷曼兄弟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高達6000億美元。

  由於巨額的房地產投資陷入困境,為了籌集更多資金,雷曼兄弟一直苦苦尋找買家,卻均以失敗告終。大量吞食次貸危機中房地產市場和其他領域的不良投資,最終拖垮了這家老牌的投資銀行。

  總結歷史的教訓,顯而易見,雷曼兄弟是受金融創新旗號下衍生品之一的次級貸款之害。金融創新帶給雷曼兄弟輝煌的同時,也埋下轟然倒塌的隱患。

  次級貸款就像寄生於人體的癰疽一樣: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它被投資銀行家們打包成擔保債務憑證(CDO)、信用違約互換(CDS)四處泛濫,上演了一幕擊鼓傳花的遊戲。

  在華爾街,太陽底下的任何東西,只要經過包裝,都能賣出去,還能賣個好價錢。其金融衍生品名目繁多,在證券市場,隨便一個股指信手拿過來經過組裝,就能變成一堆期權,就有人搶購並轉賣,來錢快,很受投資銀行的青睞。雷曼兄弟後期墮落到專門做這個生意,手中也就堆集了大量泡沫。

  次貸危機被人們稱為“21世紀第一個複雜衍生市場危機”,金融衍生品的數理模型依據的許多假設如交易成本為零、金融市場有效、投資者理性等並不現實,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鏈條又拉得過長,次貸、打包、評級、信用增強、券商銷售、保險,還有律師等掮客頓足捶胸打包票等,每一個環節都完美無缺,充滿美好想象的太空。於是泡沫越吹越大,它們其實是債務的打包,是債務的集合,是債務的貨櫃,是債務的倉庫。最終總得有人埋單。雷曼兄弟就是次級貸款的冤大頭。可是,危機爆發前,美國政府采取“雙重多頭”的金融監管體制,導致在CDO、CDS這類金融衍生產品上出現監管真空,各部門、各產品的監管標準也不統一。其後果是雷曼兄弟鑽了監管的空隙,也將自己套進金融危機的絞索中。

  在雷曼奄奄一息的6個月前,美國政府還曾動用300億美元支持摩根大通完成對貝爾斯登的收購;一周前,它還曾出手拯救“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令全球金融市場暫時舒了口氣。美國政府意欲用3000億美元解“兩房”之困,提振了市場信心。但這次卻拒絕向任何可能收購雷曼兄弟的買家提供融資支持,不敢再隨便拿納稅人的錢充當“救世主”。

  風暴中,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在次貸危機的衝擊下,搖搖欲墜的雷曼兄弟在聲嘶力竭地呼救卻連一根稻草都沒抓著。

  回望金融危機,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固然要負很大責任,但雷曼兄弟在金融創新中置身法外之地,殊不知資本市場的血腥和殘酷,投資者的貪婪與恐懼,一切緊隨其後,其倒閉也是咎由自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目前全球債務水準和杠杆率高企,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現象很嚴重,金融風險猶存。我國經濟正處於去杠杆和防範金融系統性風險階段,金融機構自身一定要自尊自愛,尤其是金融創新不能遊離於法律底線之外。而證券公司應根據新的風險資本準備計算公式,保持與業務發展規律匹配的資本規模水準,注意開發新穎的經營方式和服務模式,實行差異化服務,以提高客戶黏性,提升防範市場風險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彥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