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吹爆《C&T》之後,才發現國產動漫差了這麽多

回看國產動漫,會發現在音樂片這個類型下,幾乎是沒有好的——甚至是沒有——作品出現的。

刺蝟公社 | 趙思強

對於了解日漫的人來說,幾乎沒人會質疑“骨頭出品,必屬精品”這句話。即便在產業成熟,競爭激烈的日本,動畫製作公司骨頭社(BONES)也是一塊金字招牌,社長南雅彥在二十年前給這家公司命名時,所賦予的“要做有骨氣的動畫”理念,滲透在骨頭社的每一部作品之中。

作為骨頭社20周年紀念作品,四月新番《CAROLE & TUESDAY》(以下簡稱《C&T》)可以說把TV動畫的製作水準在某些層面上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目前這部24集的半年番剛剛播出三集,在B站已經有接近五百萬的播放量,追番人數83萬,豆瓣評分高達9.5。

這是一部原創音樂番,故事設定在人類移居到火星五十年後,在這個世界中,即便是藝術也大多由AI創造,人類只要享受即可。在這樣的環境下,兩位懷揣的音樂夢想的女孩相遇,兩個人一拍即合,開啟了一段改變世界的音樂旅程。

“音樂人完成一段音樂肯定會有很長一段思考期,這部作品就是用動畫的形式來展現這些思考與煩惱。”導演堀元宣在《C&T》的製作特輯中說。

和大部分以音樂為主題的作品一樣,《C&T》想表達的核心思想也是“用音樂改變世界”,其實由於類似的作品太多,所以對於創作本身來說,這樣的題材反而會變成桎梏,但是《C&T》依然能夠收獲如此多的好評,可見其整部作品的完成度。

製作規模最大的音樂番

除了動畫製作是聲名遠揚的骨頭社,《C&T》的製作班底可以說從頭到腳都是神仙陣容。

首先《C&T》的總導演渡邊信一郎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動畫導演,他的代表作《星級牛仔》、《混沌武士》、《Space Dandy》等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渡邊的作品無論是從故事設定、鏡頭語言還是敘事風格,都有著濃烈的個人風格。

他的作品始終對音樂有著非常極致的要求。在出道作《Macross Plus》中,他和音樂製作人菅野洋子合作製作出了多首經典配樂,也開啟了菅野洋子在動畫配樂領域的封神之路。在製作《混沌武士》時,他創造性地在一部背景是江戶時期的作品裡加入hip-hop元素,到了《阪道上的阿修羅》,他又重新找到菅野洋子玩起了爵士。

“渡邊在用畫面表現音樂上市日本動畫導演中最強的。”南雅彥在《C&T》的製作特輯中如此說道。

所以當這樣的渡邊信一郎,決定製作一部單純描繪音樂本身的作品時,在音樂上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此次與渡邊合作的,是菅野洋子所屬的音樂製作公司Flying Dog,在動漫音樂製作上有非常成熟的經驗,和骨頭社以及渡邊形成了一個不可撼動的鐵三角。

兩位女主角Carole和Tuesday除了原本的聲優之外,製作組還特地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海選,挑選出了兩名專業歌手演唱動畫中的歌曲,片頭曲的作詞作曲編曲由日本一隻風格獨特的樂隊Nulbarich負責,片尾曲的製作人則是荷蘭音樂人Benny Sings,片中的插曲也都是由世界各地的作曲家完成,並且有專門的歌手。

為了增加現實感,片中出現的樂器都是先購買真實樂器,再通過3D建模重現,為了手繪的2D部分同步,有時還會需要逐幀修改。

由於用動畫展現演奏場面很難,所以歌手的演唱過程也會被安裝在錄音棚各個角落的攝影機、相機、手機記錄下來,無論是表演,舉動,口型,都會拍成概念短片,成為動畫製作的參考。

除此之外,製作組還專門找了職業演奏者,再次拍攝演奏鏡頭,作為參考。也就是說,一個角色的背後,其實是由三組“演員”共同完成。

在整部作品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音樂人登場,有些音樂人是邊唱邊跳,那麽跳舞的鏡頭也會由真人拍攝之後,再進行轉描。達到這樣細致程度和製作規模的音樂動漫作品,即便在日本,也是第一次。

“ 總體上會像是音樂節那樣,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音樂人表演。”製作人西邊城在製作特輯中說。

在動畫製作上,一般TV動畫每集的作畫張數在4000-5000左右,除非有大量動作場面,張數才會有明顯增加。但《C&T》的作畫張數在一集8000張左右,需要20到30名原畫師。再加上演出,作畫監督,總作畫監督等,總共需要接近100人。

由於故事的科幻色彩,所以還有兩位法國的設計師專門負責設計世界觀,構建出一個未來的火星世界,每一個街區的生活和從中誕生的音樂,都會被細致地描繪出來。

雖然這部作品才播出了三集,但已經能夠從每一幀畫面和每一個音符裡,體會到這部作品的用心,渡邊在發布會上也說:“雖然我很少說這種話,但這是我的自信之作。”

國產動畫和音樂產業的雙重缺陷

雖然音樂動漫並不是最常見的作品類型,但在過去幾十年裡,日本還是有不少可圈可點的音樂動漫。這些作品或許不全是像《C&T》這樣,單純以音樂為主線,而是把音樂元素與其他類型動漫進行混合,但至少還是能感受到音樂在整個作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比如《NANA》實則是一部少女漫;《輕音少女》的內容更偏向於日常;《吹響,上低音號》的核心是友情;《重金屬搖滾雙面人》、《後街女孩》是披著音樂外衣的喜劇;而《歌之王子殿下》《LoveLive!》這類偶像動漫,側重點主要在人物和團隊的成長上......

當然,也不乏像《BECK》《BLUE GIANT》這樣以音樂本身為核心的作品,但對於這樣的作品來說,在製作動畫時,如果不能把音樂製作提到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就很容易出現類似流量明星“才不配位”的爭議。

所以回看國產動漫,會發現在音樂片這個類型下,幾乎是沒有好的——甚至是沒有——作品出現的。現在提起國產音樂題材的動漫,可能還是2001年上海美術製片廠製作的《我為歌狂》,2016年,鄭鈞曾嘗試推出過一部音樂題材動漫電影《搖滾藏獒》,但也遭遇口碑滑鐵盧。

即便把視野放大到整個影視產業,也會發現即便是真人作品,也很少選擇音樂題材,近年來唯一有些影響力的,可能只有大鵬的《縫紉機樂隊》。

這背後其實是影視產業和音樂產業的雙重不成熟。從影視動漫的角度來看,觀眾目前的內容消費還處於比較粗放的階段,並沒有形成更細分的內容消費群體,導致國產動畫的類型還非常單一,在類型整合上做得也不夠好。像音樂片這種比較邊緣的類型,很難獲得發展的土壤。

另一方面,近幾年IP概念炒火之後,動漫似乎漸漸變成了整個IP開發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單獨存在的產業,這不能說是不好,但確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這個行業從業人員的精力更多偏向改編網文IP,而不是製作原創內容。而有原創能力的人又因為作品不能獲得足夠的支持,導致胎死腹中。

從音樂產業的角度來看,國內同樣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從近兩年《中國新說唱》、《即刻電音》以及還未播出的《樂隊的夏天》等節目可以看出,很多音樂類型在國內仍處於萌芽階段,國內音樂風格仍以流行音樂為主,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聽眾都還普遍沒有形成更好的音樂審美,整個音樂行業的多樣性有待開發。

而且由於兩個產業的不成熟,所以還很難實現在產業鏈上的打通,由於人才供給不足,產業鏈不夠完善等原因,現在的動漫製作還很難騰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錢在配樂上。

反過來看,音樂人在這方面的經驗和能力也不足,《我為歌狂》能夠成為一代人的音樂記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初出茅廬的胡彥斌一手包攬了整個作品的音樂製作,寫出了很多首經典的歌曲。但在這之後,類似的跨界合作幾乎就沒再出現過。

如果說前陣子爆火的《愛、死亡和機器人》是Netflix向全世界秀肌肉,證明自己的動畫製作水準到達了怎樣的高度,那麽《C&T》的出現,可能就是展現了一個成熟的產業體系,究竟是怎樣通過多方合作,跳出原有的框架,不斷拓展動漫內容和製作的邊界的。

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問題,並不是那麽簡單就可以解決的。不過國產音樂動漫的空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一個新的機會。

參考資料:《Carol & Tuesday》製作特輯《Story of Miracle》

趙 思 強

關注二次元、互聯網人物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END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互聯網資訊、社交、長視頻、短視頻、音頻、影視娛樂、內容創業、二次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