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宮博物院藏明宣德時期陶瓷欣賞

宣德窯生產的品種之多是空前的,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裡紅及青花釉裡紅。單純的釉上彩有釉上紅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品種有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和鬥彩。單色釉方面有甜白、紅釉、藍釉、灑釉、仿龍泉釉、醬色釉、低溫綠釉、孔雀綠釉、仿哥釉和仿汝釉,雜釉彩方面有刻醬彩和各種金彩器等。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盤心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盤底

  

祭藍釉白花魚蓮紋盤,明宣德,高4.0cm,口徑19.2cm,足徑12.7cm。清宮舊藏。

  

盤敞口,弧壁,圈足。內底及外壁均以白泥描繪魚戲荷蓮圖案。足內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藍釉白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創新品種,其藍白對比鮮明,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明代宣德時的景德鎮窯將這一裝飾品種加以發展,圖案刻畫更加細膩,造型品種及裝飾題材亦大為增多,造型有盤、碗、尊等,裝飾題材有龍、魚蓮、萱草、折枝花果、纏枝花等。應引起注意的是,清代康熙時景德鎮禦窯廠曾仿燒過宣德藍釉白花魚蓮紋盤,但圖案刻畫不如宣德時作品細膩。

青花松竹梅紋香爐

  

青花松竹梅紋香爐,明宣德,高31.7cm,口徑20.2cm,足距12cm。清宮舊藏。

  

爐方唇,短頸,扁圓多角形腹,下承以三個象腿形獸面足。外底略上凹,無釉。通體青花裝飾。口部繪龜背錦文,腹部繪怪石松竹梅紋,雙耳裡側均繪折枝靈芝紋,外側繪卷草紋。三足上的獸首亦染青料。

  

1984年景德鎮珠山明代禦窯廠遺址曾出與這件青花香爐大小相同、形體風格相似的宣德白釉香爐,由此可見,宣德時期禦用香爐流行形體大氣、氣勢雄偉之特點。

鮮紅釉碗

  

鮮紅釉碗,明宣德,高8cm,口徑18.9cm,足徑8cm。清宮舊藏。

  

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施紅釉。圈足內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宣德朝是明代紅釉器製作最輝煌的時期。宣德時期,紅釉製品不僅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加,而且較之永樂鮮紅釉器更勝一籌,出現了寶石紅、祭紅、積紅、霽紅、雞血紅、牛血紅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種。宣德紅釉呈色濃豔,又往往在器物轉折變化的棱角處隱現胎骨而呈現白色筋脈,增添了觀者視覺的變化,耐人尋味。這時的紅釉器造型更加豐富,除碗、盤、高足杯外,洗、爐、梅瓶、僧帽壺、鹵壺、梨式壺等亦多見。輔助裝飾除暗花外尚有描金彩者。此碗在口沿部位形成的一線白釉俗稱“燈草口”,紅釉的積釉處顯現青灰色,最厚處氣泡密集,這是宣德紅釉典型的時代特徵。其色調深沉,不流釉,不脫釉,被稱為“宣紅”。宣德後,紅釉一度衰落,直到清康熙時才恢復。

仿鈞玫瑰紫釉盤

仿鈞玫瑰紫釉盤底款

  

仿鈞玫瑰紫釉盤,明宣德,高4.1cm,口徑15.5cm,足徑9.2cm。清宮舊藏。

  

盤口微撇,弧腹,圈足。足底切削整齊。通體施玫瑰紫釉,釉面棕眼密集。口沿處因高溫熔融狀態下釉層垂流而呈醬黃色。足內無釉,有糊米色斑。無款。

  

明前期禦窯瓷器的品質為有明一代之冠。其間,摹仿宋代名窯瓷器之風一度興起。明代景德鎮禦窯仿鈞釉瓷器始見於宣德朝,禦窯廠燒造了一定數量的仿鈞窯瓷器,傳世品多為盤、碗類。

青花鎖錦紋瓷板

  

青花鎖錦紋瓷板,明宣德,高2.5cm,長28cm,寬9cm。

  

瓷板長方形,胎質致密,一面青花繪鎖錦紋,紋飾排列整齊,青花濃淡不一,色深處浸入胎骨,為典型的蘇麻泥青料繪製。

  

作為建築材料的瓷板在明代非常少見,青花瓷板更少,故宮現隻收藏了4塊,首都博物館也收藏了相似的瓷板,但形狀為正方形。

祭藍釉暗花雲龍紋盤

祭藍釉暗花雲龍紋盤底款

  

祭藍釉暗花雲龍紋盤,明宣德,高4.6cm,口徑20.1cm,足徑12.7cm。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施高溫鈷藍釉,口沿處因高溫下釉層熔融垂流映現白色骨胎,形成一道圓潤的白邊。釉面泛橘皮紋。內壁暗印雙雲龍戲珠紋,因釉層厚,紋飾不清晰。足內施白釉,中央青花雙圈內“大明宣德年製”六字雙行楷書款。

  

此盤造型規整,釉色純正,是宣德朝祭藍釉瓷的典型器。

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

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盤內龍紋

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器底

  

鮮紅釉金彩雲龍紋盤,明宣德,高4.5cm,口徑19.7cm,足徑12.3cm。清宮舊藏。

  

盤撇口,弧壁,圈足。通體施紅釉。外壁及盤心以金彩繪雲龍紋,金彩雖已剝落,紋飾仍依稀可辨。口沿為燈草邊。圈足內施青白釉,無款。

  

瓷器上的“描金”裝飾技法為北宋時定窯首創,有白釉描金、黑釉描金、醬釉描金三種。元代景德鎮窯繼承此技法並生產出藍釉描金器。紅釉描金器則始於明宣德朝。宣德紅釉描金器除盤外還有撇口碗等,均描繪雲龍紋。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盤心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底部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明宣德,高4.4cm,口徑22cm,足徑14cm。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青花紅彩裝飾。內底繪海水蛟龍紋。外口沿下繪回紋,腹部繪九條蛟龍翻騰於海水浪花間。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

  

青花與紅彩相結合,是當時一種新穎的裝飾工藝,兩種色彩相互輝映,對比鮮明。宣德青花礬紅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盤、碗、高足碗等。紅彩鮮豔,溫潤,施彩時深淺分用,以表現紋飾的立體效果。

青花松竹梅紋盤

青花松竹梅紋盤盤面

青花松竹梅紋盤盤底

  

青花松竹梅紋盤,明宣德,高4.2cm,口徑21.4cm,足徑13.6cm。

  

盤撇口,弧壁,圈足。內外皆有青花紋飾。盤心環以青花雙圈,內繪松、竹、梅、山石、靈芝等紋飾。外壁繪庭園景色,遠方仙山雲氣縹緲,近有悠閑的貴婦等人物憑欄而立,以山水、楊柳等景物相襯。口沿和足邊各飾青花弦紋兩道。圈足內施白釉,中間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製”雙行六字楷書款。

  

宣德青花瓷器造型敦厚端莊,釉面青亮,紋飾細膩豪放,筆法瀟灑,一向被列為明代青花之冠。此盤主題紋飾為松竹梅紋。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 ,寓意高風亮節。外壁繪畫的庭園仕女圖為研究明代貴族婦女的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由於宣德時期青花原料數量較少,因此在青花器上繪製人物圖案者為數不多,此器則更顯珍貴。

青花纏枝蓮紋執壺署款

  

青花纏枝蓮紋執壺,通高15.3cm,口徑4.8cm,足徑7.7cm。

  

壺直口,腹部滾圓,圈足外撇。一側置彎流,為加固壺流,流、頸之間連以雲形橫板,另一側置曲柄。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纏枝蓮紋,柄上繪忍冬紋,流的根部繪龍頭,龍張口怒目作銜流狀。流的正面署青花楷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一行款,外圍青花雙線長方框。壺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鈕,蓋面繪折枝花紋。

  

此壺大小適中,在結構上一改唐代執壺流部過短,宋、元執壺流部過長的弊端,更趨於合理化。其年款不署在底部而署於流上,審視中國歷代陶瓷執壺,此種署款方式唯宣德朝所獨有。此外,宣德官窯瓷器年款有些還署在器物的口沿、頸部、肩部、腹部等處,故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說。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外壁及足底

青花人物紋高足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徑15.5cm,足徑4.5cm。

碗撇口,下腹內收,下承以高足。碗內口繪青花雙線,內底中央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碗外壁繪仕女賞月圖,一童子侍於側,輔以山水樹石,並繪有雲氣紋。足柄上繪松竹梅紋。

明宣德青花使用進口青料,此種高鐵低錳料在燒成過程中青料易暈散,故所繪紋飾不夠清晰。此碗青色較為淡雅,紋飾比較清晰,實為難得。其雲氣紋用粗、細線勾畫輪廓,此畫法對後世瓷器紋飾亦有影響。明宣德時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紋為題材者較為少見,故此碗為宣德時期人物紋器物的代表作品。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底部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款識

青花纏枝花紋天球瓶,高46cm,口徑8.9cm,足徑15.2cm。

瓶唇口,長頸,球形腹,平底。通體青花裝飾。頸部繪纏枝蓮紋和上仰變形如意頭紋,其內繪花蕾。腹部為纏枝花卉紋。素底無釉。肩部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橫排款。

此器形體高大端莊,紋飾細密嚴謹。

明代是中國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而宣德朝則是明代青花瓷製作的頂峰階段。宣德年間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蘇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屬光澤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徵;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國產青料,其特點是青花發色淡雅,少有暈散和結晶斑。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澤淡雅,當為使用國產青料描繪而成。

青花夔龍紋罐

青花夔龍紋罐底款

青花夔龍紋罐,高19cm,口徑15.8cm,足徑13.8cm。

罐直口,鼓腹,內圈足。內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隻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周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

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於青花瓷始於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後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明萬歷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後能呈現寶石藍般鮮豔的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晶斑點,與豔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徵。

五彩山石花卉罐

五彩山石花卉罐俯視

五彩山石花卉罐底部

五彩山石花卉罐,明成化,高10.9cm,口徑10 cm,足徑13cm。

直口微斂,圓肩,扁圓腹,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質肥潤。外壁在潔白的釉面上以五彩為飾,口沿繪2圈紅彩弦線,肩部為倒垂的蓮瓣紋,腹部繪有纏枝牡丹圖,4朵牡丹盛開,圖案以赭彩勾邊,排列有序,色彩豔麗。底白釉,無款。

成化彩瓷素以鬥彩而聞名,五彩殊為少見,傳世品中有少量的盤、碗、罐等器,此罐雖殘破鋦補,但國內僅有1件,倍加珍貴。

青花菱形開光雙鳳穿蓮花紋長方爐

青花菱形開光雙鳳穿蓮花紋長方爐款識

青花菱形開光雙鳳穿蓮花紋長方爐底部

青花菱形開光雙鳳穿蓮花紋長方爐,明宣德,高18cm,口徑22.2×14cm,足徑22×14cm。

此爐形製奇特,方口出唇,扁腹,下承四如意折角足。通體青花紋飾。口沿飾纏枝靈芝紋,頸飾小朵花紋,腹部菱形開光內繪雙鳳穿蓮花紋,腹、足四角各飾如意雲頭紋。口沿下從右向左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一行款。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罐之蓋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罐之蓋面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罐之蓋裡

青花藍查體梵文出戟法輪罐之蓋,明宣德,高6.5cm,面徑20.5cm,底徑21.5cm。

蓋面飾4朵雲紋,間以5個藍查體梵文,是佛教種子字。蓋之外壁飾海水紋,蓋內頂面環圍九9枚蓮瓣紋,每瓣之上各書一藍查體文字,中央雙線圈內從左至右篆書“大德吉祥場”五字。

此應為宣德青花出戟法輪罐之蓋,罐身已失。此物是景德鎮專為宮廷燒製的佛事用具。

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

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碗內款

甜白釉暗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明宣德,高8.4cm,口徑15.5cm,足徑5.7cm。清宮舊藏。

碗敞口微撇,弧壁,瘦底,圈足較高。通體及足內均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青。內口沿處暗劃弦紋兩道。碗心青花雙圈內有一豎向長方形雙線框,框內直寫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款。外壁暗劃花紋裝飾,近口沿處有弦紋兩道,腹部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近足處為一周蓮瓣紋,足外牆為卷枝紋。

甜白瓷是在元代樞府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永樂白瓷色調恬靜柔潤,在視覺上給人以“甜”的感覺,故稱“甜白瓷”。明代黃一正所撰《事物紺珠》中載有“永樂、宣德二窯內府燒造,以鬃眼甜白為常”之句,此後“甜白”稱謂沿用至今。甜白瓷在我國陶瓷史上享有盛譽,文獻稱其“白如凝脂、素猶積雪”。此瓶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種特徵。

青花阿拉伯花紋綬帶耳葫蘆扁壺

青花阿拉伯花紋綬帶耳葫蘆扁壺壺底

青花阿拉伯花紋綬帶耳葫蘆扁壺,明宣德,高29.9cm,口徑2.7cm,足橫7cm,足縱5.2lcm。清宮舊藏。

壺呈葫蘆形,口、頸部為圓形,腹部為豎向扁圓形,下承以方圈足。頸、肩之間對稱置綬帶形耳。通體青花紋飾。口部繪纏枝菊花紋,腹兩面均繪阿拉伯花紋,耳上繪折枝花紋。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製”橫行款。足內施青白釉。

此葫蘆扁壺為明永樂時景德鎮禦窯廠的創新器形,宣德朝繼續燒造,品種有白釉、青花等,造型與紋飾皆仿自西亞伊斯蘭工藝品。明永樂朝製品不署年款,宣德製品一般則署年款。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碗底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碗,明宣德,高10.2cm,口徑28.1cm,足徑11.1cm。

碗敞口,方唇,圈足。碗裡白釉無紋飾。碗外青花裝飾。口飾青花線兩道,壁飾纏枝蓮托八寶紋,近底處飾蓮瓣紋,足牆飾朵梅紋。口沿下從右向左橫書楷體“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一行款。

此碗紋飾描繪細膩,線條流暢。“八寶”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裝飾圖案之一,特別是元代瓷器圖案中以八寶為題材者佔很大的比重。但元代的“八寶”有很多雜寶,不像明代基本上為輪、螺、蓋、傘、花、罐、魚、腸八種。

仿哥釉菊瓣碗

仿哥釉菊瓣碗底部

仿哥釉菊瓣碗,明宣德,高7.3cm,口徑18.7cm,足徑6.9cm。

碗呈菊瓣形,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及圈足內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層肥厚,釉面布滿開片紋。外底署青花楷書 “大明宣德年製”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明代仿哥窯瓷器的傳世品迄今所見最早為宣德時景德鎮官窯的製品,造型有菊瓣碗、雞心碗、菊瓣盤、折沿盤、撇口盤等,多署有青花宣德年款。這些器物的釉面光潔度偏低,有油膩感,與宋代哥窯器的釉面相似,但也有橘皮紋這一宣德官窯器的典型特徵。其釉色有青灰、月白等,開片的紋路微微閃黑、閃紅,沒有宋哥釉器“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