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好好活著!」這幾位母親的故事,看哭所有人

這是幾位在不幸中努力前行的母親的故事。每個故事的背後,都蘊藏著撥動人心弦的力量。

「有個美好的傳說,每一個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都會在天上選擇媽媽。我一定是他最愛的那個人,所以他才不顧來到這個世界有多痛,也要奮不顧身和我在一起。」重慶媽媽陳璿跟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這應該就是那種力量的源泉吧。

1

在蘭州財經大學的校園裡,有一對特殊的身影。

這是由一對母子組成的時間的剪影,如同一張日復一日重複曝光的底片。

二十多年前,王香賢出生不久,甘肅民勤這戶農家就陷入了漫長的絕望。

這個孩子,頭不能抬,腰和腿沒有力氣,全身軟塌塌的。縣城的醫生給開了些鈣片,毫無作用。一歲的時候,在蘭州,醫生診斷為腦癱。

7歲之前,王香賢只能爬,不能站。

民勤自然條件苦寒,王香賢家年收入不過一兩千元。為了讓他讀上書,父母東借西湊,給他做了手術,讓他能自己坐得住。

他的求學之路,是從媽媽牛春花的背上開始的。

四年級之前,學校離家近,照顧起來還算方便。但從五年級開始,只能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上學。牛春花不想讓兒子輟學,她選擇了陪讀。這一陪就是十年。

她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早上背著王香賢到教室,中午接回來吃午飯。

兒子上課的時候,牛春花就去打點短工。

家裡每攢夠一筆錢,牛春花就帶著兒子四處去求醫,先後給王香賢做了八次手術,讓他最終可以藉助拐杖獨自上廁所。

2018年,王香賢考入蘭州財經大學財稅公共管理學院財政學專業。9月,牛春花再次陪著兒子來到大學陪讀。

王香賢在進入大學之後,寫給同學和老師們的第一封信

「在大學裡,和那些優秀的同學們並肩,有種自豪感。」王香賢說,「考上大學,對我是一個交代,對我媽更是一個交代。」

陪讀的十年,牛春花母子也得到一些眷顧。比如,中學為他們提供了一段時間的宿舍,而蘭州財經大學不僅給他們安排了單人宿舍,還給牛春花安排了打掃衛生的臨時工作。

2

「孩子哭我就哭,孩子笑我就笑。這樣的生活,真的是太難熬了!

很長一段時間裡,黑龍江大慶市媽媽欒雪都過著她所說的這種生活。

她有一對雙胞胎女兒。

大女兒飛兒,一出生就被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和混合型腦癱,連吃奶的本能都沒有,靠鼻飼活了下來;二女兒丫丫,出生一個月後被確診為先天性白內障,同時還有輕度腦癱。

欒雪和丈夫都沒有正式工作,打工賺的錢很少。親朋勸他們放棄兩個孩子。欒雪對自己說:小姐倆一起奔我來了,我不能放棄她們。

欒雪和丈夫拿著東拚西湊的錢,帶著孩子們踏上了漫漫求醫路。一位老大夫告訴她,孩子的治療價值很低,通過康復治療,以後能自己吃上一碗飯,就已經是萬幸了。

為幫助孩子康復,欒雪學會了按摩。每一天,兩個孩子輪流按摩下來,欒雪的手指都會變僵變硬。她一會兒跪著,一會兒站著,一會兒又要彎腰用力,考驗的不僅是體力,也是毅力和心力的煎熬。給孩子做完按摩,她常常渾身痛,有時睡覺時疼到驚醒。

幾年下來,女兒的病情有了好轉,而欒雪在這個過程中成了一名多面手:

她的按摩技術不斷提高,可以和按摩師媲美;

有段時間,她每天陪飛兒去做針灸,沒法送丫丫上幼兒園,丫丫變得很叛逆。欒雪意識到丫丫心理出了問題,於是買了心理學書籍,還上網聽心理學講座,成了一名「心理師」;

以前,欒雪不會做飯,但為了兩個孩子,她努力鑽研營養食譜,成了營養師……

在欒雪的努力下,孩子們原來呈剪刀狀交叉狀的雙腿,今天已經能穿著矯正鞋行走了。

熟識的醫生每次讓欒雪隻掛一個號,免費為另一個孩子看病;學校的班主任安排兩個孩子一桌,永遠坐在第一排;孩子們行走不便,老師們就抱著她們上下樓梯。「我想我應該學會感恩」 ,2015年,欒雪動員孩子們成為志願者,用她們的壓歲錢資助了貧困山區的一對小姐妹;兩個孩子是報社的小記者,她們用掙來的稿費,為藏民買葯,給日喀則的孩子捐衣物,還用賣報紙的錢幫助白血病患者……

在學校裡,飛兒和丫丫的學習成績也在不斷進步。上個學期,飛兒考了班級第五,丫丫則考了年級第一。丫丫的書畫作品還在華夏杯全國書畫藝術大賽中獲銀獎,在第七屆華夏藝術風采國際交流展黑龍江賽區獲金獎,在第22屆國際少兒書畫大賽獲特別金獎。

曾經難熬的那些日子,如今,欒雪已經可以笑著說出來。

3

13個筆電,記錄了43歲的重慶媽媽陳璿做母親7年來付出的艱辛。

她的兒子跳跳是腦癱兒。

因為身體原因,陳璿懷胎七月就做了剖腹產。隨後,跳跳被送去新生兒監護室。醫生告訴陳璿:跳跳是個腦癱寶寶。

此後的日子,平常人想像不到的育兒的艱難,陳璿卻一字一字、一行一行記了下來。她希望把那些日子留下,以後翻閱的時候,都是美好的回憶。

在陳璿和精心呵護下,跳跳身體逐漸好轉,一天一天長大。和普通孩子一樣,跳跳也喜歡外出,喜歡看五彩斑斕的世界,尤其喜歡逛公園看花草。晴朗的溫暖的氣象還好說,但是遇到雨天冷天,陳璿只能抱著大吼大叫的跳跳,暗暗嘆息。

為了讓跳跳的生活被鮮花包圍,陳璿決心把家裝扮成「春天」。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精心培育,陳璿位於重慶天地小區的家,變成了花的世界:

擺滿門口的用蓮蓬做的乾花、松果、茅草,配上金色的、墨綠色的花瓶,讓這個城市森林中的小家有了些許世外桃源的感覺;門廳與廚房的隔斷台板上,有君子蘭、大花蕙蘭、蟹爪蘭、鶴望蘭,等等;陽台上更是充滿春天的愜意,有幾十個品種的多肉,白色、粉色、橘色、玫紅色的三角梅開得熱烈,還有紅掌、水仙、鐵線蓮、西番蓮、大花蕙蘭、乒乓菊等,滿眼繽紛。

為了讓跳跳冬天也能有花相伴,她萌生了做永生花的念頭。經過一遍遍的學習和實驗,陳璿通過對新鮮花卉脫水、烘乾、保鮮、防腐,最後做出了一朵朵有質感的乾花。

為了兒子,陳璿把萬紫千紅的「春天」留在了家裡。

跳跳的主治醫生說,跳跳的康復情況超出預期,與這份家庭關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陳璿說:「有個美好的傳說,每一個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都會在天上選擇媽媽。我一定是他最愛的那個人,所以他才不顧來到這個世界有多痛,也要奮不顧身和我在一起。」

4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小兒大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最常見的表現是運動不協調,站立不穩、無法正常吃飯甚至癱瘓在床,同時經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等並發障礙。我國腦性癱瘓患兒超過800萬。

這是一個需要特殊關切的群體。

對於許多貧困家庭而言,醫保的補貼根本不能解決孩子在回歸社會過程中的第一道難關,更不用說後續的上學、就業、社會歧視等種種問題。

我國對於腦癱兒的治療主要依靠醫療機構,缺乏社會整體支持。對比英美國家,對於腦癱的治療早已超出了醫療康復的範疇,融合教育發展、社區服務、社會支持等途徑有機的結合起來,甚至於後續發展的職業內容都涵蓋其中,建立起了一套系統的康復體系。在我國,由於缺乏社會組織和社區的參與,照顧腦癱兒的責任往往單單落在了家庭這個小單元上。

(網路圖)

2018年,「南京無名女童屍案」備受關注,9歲大的腦癱女童被父親和爺爺放入書包的8斤磚頭溺死在河中。無獨有偶,同一年,安徽合肥市一名12歲的腦癱女孩被父親活活掐死在小區綠化帶裡。

兩個家庭比較極端,同時又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沒有接受過任何社區康復、地方殘聯、公益組織等的救助。

這個世界有看上去走投無路、然後放棄奮爭的人,但是母親的愛永不言棄。

也許你我的身邊,就有不為人知的牛春花,有欒雪,有陳璿,有一位位艱難地熬著漫長冬天,嘔心瀝血營造著花季和春天的母親。

2018年,這幾位母親,因為面對逆境不低頭機甲狂潮出的自強不息精神,獲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特別獎勵。她們的境遇,也因此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精神的力量需要精神激勵。但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所希望的,是能夠呼籲和喚醒全社會,關心、幫助處於困境中的母親群體。

天天正能量評委會給陳璿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孩子天生不幸,卻在愛的呵護下,活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愛的花園,四季如春,花香四溢,每一朵都是母愛的表達。

我想說,那些花,每一朵都是對生活的期許,對未來的祈盼。

六年來,天天正能量獎勵了五千多位正能量人物,其中,「母親」身份的獲獎者有近兩百位。

長春退休工人高媽媽今年已經70歲了。因為當年沒有學校接收她的腦癱兒子,40年來,她自己教會了兒子說話、走路、騎三輪車,教會了他識字、讀報和做飯。

「因為這個孩子,我們比其他家庭付出得更多。」在接受天天正能量獎勵的時候,高媽媽說,「我常常跟兒子說,一定要堅強地活著,要好好活著,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好好活著。」

願她們美麗、健康

平安、快樂

推薦閱讀

天天正能量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公益平台

截至目前,天天正能量總計獎勵正能量人物6100餘人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