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天被朝陽群眾舉報,只因種了這種花

來源 | 物種日歷(ID:guokrpac)

作者 |霜天蛾

已授權,謝絕二次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原作者

每年四月到六月,春夏之際,警察蜀黍總會收到許多群眾的詢問信息,附以形態類似的植物照片,他們所問的問題大都是“這些是不是用來造鴉片的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照片上的這些植物杆高直立,開花小碗口大小,顏色有鮮紅、粉紅、紫紅、黃白,乍一看確實挺像用於製毒的罌粟。經過專業人士的鑒定,這些照片裡可能有少數幾張是法律禁止種植的真·罌粟,剩下的都是罌粟的親戚在“背鍋”。其中最常見的“背鍋俠”,就是虞美人(P. rhoeas)。

專業“背鍋俠”

虞美人常替罌粟背鍋,一個原因是翻譯錯誤。在英文裡,包括罌粟和虞美人在內的許多罌粟科植物,名字裡都有個“poppy”。如罌粟用來製作鴉片,叫做 “opium poppy”(鴉片罌粟);虞美人常見於鄉間田野,叫做“corn poppy”(穀物罌粟)或“field poppy”(田野罌粟);原產北美的花菱草(Eschscholzia californica)叫做“Califor年 poppy”(加利福尼亞罌粟)。

因為罌粟這個詞在中文世界的通用度較高,早期翻譯者也很少有意識,去檢查英文名與學名的關係,但凡是帶“poppy”的,一概翻譯為罌粟了事。

另一個原因就是形態特徵了,罌粟屬植物的花都有四枚豔麗的大花瓣,十分惹眼,中心是一圈雄蕊,以及異塵餘生狀的柱頭。人們在電視上或網上見過罌粟,出門見到鄰居家種的虞美人,很容易就混淆了。

其實罌粟和虞美人的區別很明顯,近距離見過一次就不會忘了。罌粟植株光滑無毛,花莖、葉和果覆蓋白碳粉末。眾所周知,海洛因也被稱為“白粉”,雖然此白粉和彼白粉沒有什麽關係,但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記住罌粟的特徵。

鴉片罌粟。注意光滑的花莖。圖片:tanja niggendijker / Wikimedia Common

罌粟未成熟的果實表面覆蓋著白粉。割破果實流出的白色液體含有嗎啡。

虞美人的花莖和花蕾都長滿淺色剛毛,剛毛向外開展,還會反光,在陽光下有種毛茸茸的可愛感覺。

實際上,在中國境內的罌粟屬植物,只有罌粟是植株無毛的。其他罌粟屬植物,無論是原生種類,還是合法栽培的國外觀賞植物,全是帶毛的。只要記住無毛+白粉=非法,就可以了。

殷紅如血的戰爭之花

虞美人原產舊大陸的溫暖地區,尤以歐洲分布較廣。這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特別喜歡常翻耕的土地,它們的生長期很短而種子壽命很長,當土地受到擾動,種子就會迅速發芽。因此,在除草劑普及前,它是當地常見的農業雜草。當地人也種植用於觀賞,或和罌粟一樣藥用,或采其種子用於食物配料。但虞美人的嗎啡含量很低,不能製成毒品。

被虞美人花朵染紅的田野。圖片:Jürgen Kofler / Wikimedia Commons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密集的炮火攪動了土壤表層,相當於把戰區的土地犁了一遍,使許多野生的虞美人茂盛生長。來自加拿大的軍醫約翰·麥克雷(John McCrae)在弗蘭德斯戰場親眼目睹無數士兵在戰爭中倒下,鮮血浸染的西線大地上,綻放著殷紅如血的虞美人,宛若士兵的魂靈歸來。他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寫下了廣為流傳的《在弗蘭德斯戰場》(In Flanders Fields)一詩。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在弗蘭德斯戰場虞美人盛開

在十字架間一排又一排

標示著我們的葬身地,而在天空中

雲雀依舊勇敢地飛翔

遍地槍聲之中,難得一聞它的歌唱

(《在弗蘭德斯戰場》節選)

詩中的虞美人代表作者對戰爭中長眠者的紀念,對和平的嚮往。戰後,虞美人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爭紀念標誌,人們用紅紙做成小花或其他虞美人造型的飾品,在紀念日佩戴。郵票、貨幣等物品上,也頻頻出現虞美人的形象。

2014年,為了紀念一戰爆發100周年,英國藝術家在倫敦塔建造了名為“Blood Swept Lands and Seas of Red”的藝術品,由888246棵陶瓷虞美人組成。圖片:Amanda Slater / Flickr

會“跳舞”的“虞美人草”

前面說過,把虞美人翻譯為罌粟,肯定是不準確的,但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時,用“虞美人”這個詞,也有一點違和感。因為“虞美人”是個東方古典氣息十足的名字,來自兩千多年前的東方古典美人虞姬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烏江,與虞姬雙雙飲劍自殺。霸王別姬的故事淒美哀傷,充滿對命運的無力感,流傳了兩千多年而韻味悠長。

宋代許彥國(一說曾子宣夫人魏氏)曾作《虞美人草行》。

三軍敗盡旌旗倒,玉帳佳人坐中老。

香魂夜逐劍光飛,清血化為原上草。

虞姬化草一千多年後,中國出了一位南唐後主李煜,這位君王無力參與政事,在文學上卻建樹非凡,被稱為千古詞帝。尤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最為著名,為詞界之標杆,流傳至今,收入中學課本。就算語文成績不好的學生,也能搖頭晃腦吟上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此處自行胡編)。”可謂雅俗共賞。據野史記載,李煜正是因為這一首《虞美人》,觸怒了宋太宗,被賜牽機藥毒殺。

植物學上的虞美人原產地不在中國,但自唐代以來,許多民間志書都記載過,巴蜀地區有一種(或一類)叫做“虞美人”的植物,而且它與虞姬的傳說有緊密的聯繫。

《酉陽雜俎》記載“虞美人草獨莖三葉,葉如決明,一葉在莖端,兩葉在莖之半,相對而生,人或近之,抵掌謳曲,葉動如舞,故又名舞草,出雅州”。

五代張洎[jì]《賈氏談錄》記載“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狀如雞冠,大葉相對,歌唱虞美人曲則兩葉如人拊[fǔ]掌之狀”。張洎是李煜的臣子,曾勸李煜拒降宋。但投降的李煜死了,張洎反而身居大宋高位,比李煜還多活了二十年,也是同人不同命。

看這些“跳舞”的小葉,這棵草為什麽會動呢?且看下文解釋。圖片:TrueDarkAn9el / youtube

宋代《益州草木記》記載“雅州名山縣出虞美人草,花葉兩相對,人或近之,即向人而俯,如為唱虞美人曲,則此草相應而舞,他曲則否”。從唐到宋,傳說越來越玄,“虞美人”起舞的條件也變嚴格了,非虞美人曲不可。

大凡明代之前,古籍中的“虞美人”都是這種會跳舞的奇怪植物,“獨莖三葉,葉如決明”,“狀如雞冠”等形態描述也不像現今的虞美人,而更像是豆科的舞草(Codariocalyx motorius)。舞草產於中國南方地區,具有豆科典型的蝶形花冠,類似雞冠,三出複葉,兩側小葉細小。在有陽光的溫暖條件下,小葉就會像王八拳一樣畫圓舞動。這並非是音律使然,而是一種接收陽光的機制

舞草葉片抬起和下垂的狀態。圖片:Paul Hermann Wilhelm Taubert / Wikipedia

草花中的妙品

從明清時期的史料裡,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開始把罌粟科的花卉稱為“虞美人”。

《花鏡》記載虞美人“江浙最多,花葉類罌粟而小,莖細而有毛,發蕊頭朝下,花開始直,單瓣叢心,五色俱備,姿態蔥秀,因風飛舞,儼如蝶翅扇動,亦花中妙品。”一些特殊顏色或重瓣的虞美人栽培品種,被稱為“麗春花”或“賽牡丹”。《廣群芳譜》記載當時的虞美人已有紅、白、紫、淡黃、粉紅等,或重瓣、或一花數色,“姿狀蔥秀,色澤鮮明”,被譽為“草花中妙品也”,尤以南京的品種最好。

從西方的corn poppy到東方的虞美人,這種美麗植物的象徵意義,似乎都與逝者、長眠、懷念有關,歷史賦予它的沉重感壓彎了花蕾。

時下仍有一些持“紅顏禍水論”的作者,把項羽的兵敗歸咎於虞姬,因為完全不同的原因,植物中的“虞美人”也背負了許多責罵和惡名。眼下虞美人的花期已到,它替罌粟“背鍋”的日子又要來了。如果虞美人草能言,也許它會開口歌曰:“玉帳佳人聽楚歌,兩千年來是非多,虞兮虞兮今又奈若何,千萬千萬莫要再背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