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支付江湖日漸趨冷?牌照交易價半年縮水七成

作者|張超 編輯|羅麗娟

隨著支付領域監管收緊、存量牌照持續減少,第三方支付牌照價值按道理應該不斷上升,令人意外的是,卻出現了有價無市的情況。

近日,有圈內人士向《證券日報》透露,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成交價已大幅縮水,以前都在8億—10億元之間,現在全牌照3億—4億元就可以成交,即便如此也是有價無市。

而在半年前,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還被曝出在14億元左右。短短半年,縮水七成,支付牌照買賣江湖日漸回冷。

(圖片來源:網絡)

根據2010年6月21日央行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分類,第三方支付業務主要分為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和銀行卡收單三類。其中網絡支付又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

在2011年-2015年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共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71張。由於在備付金、清結算、二清、套碼等方面開始陸續暴露問題,監管層開始出手整頓支付行業。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明確表示“一段時期內原則上不再批設新支付機構”,從此暫停發放支付牌照。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變為了稀缺資源,牌照交易價格也一路水漲船高。

對於需要掌控高頻交易場景的互聯網企業來說,擁有獨立的支付系統尤為重要,為獲此通行證,先後有京東收購網銀在線,小米收購捷付睿通。2016年9月,美團就曾因其沒有支付這一底層服務,大約花了13億人民幣,收購第三方支付公司錢袋寶,正式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可以開展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的有149家,可以開展互聯網支付業務的有110家,可以開展銀行卡收單業務的有61家,可以開展移動電話支付業務的有48家,可以開展固定電話支付的有8家,可以開展數字電視支付的有6家,可以開展預付卡受理業務的有5家。其中,就包括阿里、京東、百度、唯品會、滴滴、美團等互聯網企業,也涵蓋了傳統金融機構、通信企業等。

此後由於部分機構未能順利續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最新數據,目前國內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為238家。

第三方支付機構目前來源主要由支付手續費、備付金利息收入、增值服務收入三部分構成。在現實情況中,支付手續費的利潤較低,增值服務部分有一定控制,因此收入結構仍較為單一。

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巨頭布局完成,支付市場份額已被瓜分殆盡,新入局者很難再分到“羹”,這就使得需求方減少,最終支付牌照交易價格也隨之降低。同時,監管收緊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有一定回落。

不過,中金支付品牌總監兼產業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李辰鵬也向《證券日報》表示,“支付牌照價格確實在回歸理性,這也是市場的大勢所趨。”

但這並不妨礙支付市場領域持續表現其上漲大勢。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437.68億筆,交易金額達584.99兆元。其中,網上支付業務138.71億筆,交易金額487.39兆元,同比分別增長17.78%和2.96%;移動支付業務149.24 億筆,交易金額62.88兆元,同比分別增長73.09%和60.24%;電話支付業務4135.86萬筆,交易金額2兆元,筆數同比增長4.45%,交易金額同比下降9.16%。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1230.14億筆,交易金額48.29兆元,同比分別增長94.37%和53.35%。

(更多精彩科技資訊,點擊這裡進入全天候站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