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弘陽地產高杠杆擴張 借債還債加上市難解資金之渴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日,弘陽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弘陽地產,股票代碼:01996.HK)的股價劇烈波動。自7月12日登陸港交所以來,弘陽地產在6個交易日裡股價最高至3.17港元,最低下探至2.33港元,與2.28港元的發行價僅一步之遙。

  弘陽地產此前在港公開招股期間,總計獲得認購1445.5萬股,僅佔香港公開認購總數的18%。同樣是區域性房企,今年1月香港上市的正榮地產(06158.HK),認購股份達到可供認購總數的179%,可謂對比明顯。

  最終弘陽地產的發行價2.28港元,位於當初招股價範圍2.18元至3.18元的中間偏下水準,公司集資淨額約17.12億元,其中約60%將用作開發物業項目或項目實施階段的建造成本,30%將用於償還若乾現有計息銀行及其他借款,10%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業績方面,2015年到2017年,弘陽地產的銷售收入分別是53.76億元、87.75億元、61.39億元,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為13.29億元、9.31億元、11.95億元,但公司毛利卻變化不大,最近三年分別為22.51億元、25.55億元、24.91億元。

  弘陽地產董事會主席曾煥沙在2017年底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銷售千億的目標,為此公司在土地市場上開啟迅猛擴張模式,擴張的資金主要來源於銀行貸款。

  2015–2017年,弘陽的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為56.64億元、76.91億元和116.3億元,公司的資本負債比率分別為119.4%、136%及137.5%,呈現明顯上升。資深投融資專家許小恆表示,高負債率是房地產行業高杠杆的真實寫照,意味著公司的財務風險增大。

  而高企的債務怎麽還?借債還債成了弘陽地產的選擇。

  在本次香港上市募資之前,弘陽地產在2017年5月和11月,先後發行2.5億美元的擔保債券和3.75億美元的擔保債券,其中後者將於今年8月到期。今年1月,弘陽地產又發行了1.25億美元(大約8.3億元人民幣)同一系列的票據。幾筆融資的規模約25億元,幾乎與此次香港上市所募資金相當。

  根據聆訊資料顯示,2017年底弘陽尚未償還的總借款已達116.3億元,此前的2015年和2016年則為56.64億元和76.81億元,翻了近一倍。

  股價劇烈波動 公開招股認購僅18%

  據《北京商報》報導,在近期港股的破發大潮中,弘陽地產在7月12日上市當天逃過“一劫”,避免了遭遇破發的尷尬。不過,在經歷兩日的上漲後,弘陽地產在7月16日開始出現回落跡象。

  上市前夕,弘陽地產在7月11日披露了關於發售價及配發結果的公告。根據公告,弘陽地產擬發行8億股,發售價為每股2.28港元,為招股價範圍2.18元至3.18元中間偏下水準,集資淨額約17.12億元。

  此前,弘陽地產披露的股票配發結果公告顯示,公司香港發售部分共接獲727份有效申請,認購合並1445.5萬股,未獲足額認購,相當於香港公開發售初步可供認購總數的約18%。

  未獲認購的香港公開發售股份重新分配至國際發售。最終,國際發售的股份數達到了約7.86億股,約佔任何超額配售權獲行使前全球發售項下發售股份總數的98.2%。

  而在今年1月中旬,正榮地產的公開招股共收到6007份有效申請,共認購股份1.79億股,達到了香港公開發售項下初步可供認購的179%。相比之下,弘陽地產的認購熱情則稍顯遜色。

  交易行情顯示,7月12日,弘陽地產以2.5港元/股開盤,較發行價上漲9.65%;盤中最低價為2.33港元/股,截至下午收盤,弘陽地產報收2.56港元/股,較發行價上漲的幅度達到12.28%。

  最終以2.56港元/股的價格收盤,也意味著弘陽地產在港股破發幾乎成常態的背景中得以幸免。7月13日,弘陽地產延續上市首日的上漲行情,以上漲16.02%收盤。

  然而,令投資者遺憾的是,在上市第三日,弘陽地產便打破了持續上漲的態勢。東方財富數據顯示,7月16日弘陽地產高開低走,截至收盤報收2.76港元/股,下跌7.07%,盤中最大跌幅一度超過15%。不過7月17日、18日、10日,公司股價再次出現上漲跡象。

  區域性房企擴張 搶灘二線城市儲備土地

  據《證券日報》報導,早在1996年5月份,福建商人曾煥沙帶著做建材生意賺來的500萬元資金,在南京長江大橋北建起了一座“紅太陽裝飾城”。1999年開始進入地產領域,弘陽地產成立。

  2000年,弘陽地產的首個地產項目開工。2006年,弘陽地產業務拓展到商業地產領域。據公開資料顯示,弘陽地產業務領域涉及房地產開發與銷售、商業物業投資與經營和酒店業務。

  弘陽地產董事會主席曾煥沙曾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銷售千億的目標,為此,該公司在土地市場上開啟迅猛擴張模式,相繼成立了上海、香港總部,提出了全國化布局的主張。

  據弘陽地產方面介紹,截至2018年5月31日,公司已開發的90多個項目布局20余個城市,土地儲備面積達1154萬平方米,目前已經布局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多個區域,近50%在二線城市,25%在強三線城市,25%在三、四線城市。

  為了實現2020年的千億目標,弘陽地產正在試圖複製旭輝、新城的千億路徑。公司已經在地產圈掀起了一輪空前的“挖人大戰”,10位來自旭輝、泰禾、新城等新“千億”房企的高管空降弘陽地產。根據克而瑞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房企銷售排行榜,弘陽地產以155.3億元的權益金額排名第66位。

  債務壓頂

  據《時代周報》報導,在規模上快速做大,弘陽地產必須借助外部資金。聆訊材料指出,銀行貸款、金融機構借款和信託融資是主要的重要資金來源。

  2015–2017年,弘陽的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包括即期及非即期借款)為56.64億元、76.91億元和116.3億元,呈現上升。截至2018年4月30日,弘陽的銀行融資總額為114.94億元,其中未動用銀行融資為8.7億元。

  2015–2017年,弘陽未償還即期及非即期銀行貸款分別為37.66億元、69.45億元及80.35億元。而未償還其他借款(包括貸款、信託及其他融資)分別19億元、7.46億元及35.95億元。

  截至2017年年底,弘陽持有7項信託及其他融資安排,約佔債務總額的23.7%。這當中最低利率為7.5%,最高達9.1%。

  除了常規的銷售回款,弘陽的資金周轉對融資所得的依賴度,在2017年得到了絕對性放大。

  2017年,弘陽結束了此前兩年的正向經營淨現金流,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成負數為-34.98億元,投資活動所得現金流量淨額為11.79億元,融資活動所得現金流量淨額為約24億元。

  照此計算,是大量的融資額保證了2017年的現金結餘是正數。這樣的資金結構與地產公司銷售回款周期較長有關。

  2015–2017年,弘陽同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與淨利潤相比分別為1.8、0.96、-2.93,特別是2017年,其比值已經呈現負數。據此看,弘陽的盈利品質並不樂觀。

  根據聆訊資料顯示,2017年弘陽尚未償還的總借款已達116.3億元,此前的2015年和2016年則為56.64億元和76.81億元,翻了近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116.3億元的總借款中,一年內到期的貸款和1–2年到期的短期貸款,分別佔據未償還債務總額的39.9%和20.2%,總計達近60%。值得一提的是,弘陽的信託及其他融資中有一部分集中在2018年和2019年到期。

  而弘陽2017年的流動比率僅為1.26,雖然比2015年和2016年的1.06和1.2略有提高,但仍比該年百強房企2.11的均值要低。這也意味著弘陽短期可轉換成現金的流動資產,償還到期流動負債具有一定的壓力,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並不算強。

  弘陽的融資成本並不低。2015–2017年,其資本負債比率達119.4%、136.0%及137.5%,呈現上升。同一時間,弘陽的銀行貸款以及其他借款的總利息成本(包括資本化利息開支)7.83億元、6.32億元和8.31億元。

  高企的債務怎麽還?借債還債,是不得不用的方式。在本次上市募資之前,弘陽地產在2017年5月和11月,先後發行2.5億美元的擔保債券和3.75億美元的擔保債券,其中後者將於今年8月到期。今年1月,弘陽地產又發行了1.25億美元(大約8.3億元人民幣)同一系列的票據。幾筆融資的規模約25億元,幾乎與此次香港上市所募資金相當。

  房企資金面持續收緊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房企已變成金融企業,百億級的房企再不上市,和資本市場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但在上市過程中,房企的銷售業績不乏泡沫。

  張大偉指出,最近幾年房企銷售業績明顯上漲,而這基本都和最近資本市場的融資難度有關係。當下資本市場資金收緊,為了降低風險,都要求融資的房企是百強甚至50強、30強,這種情況下,也推動了一些機構榜單造假的利益鏈條。“在調控持續加碼的趨勢下,房企依然在加速拿地。拿地多,也推動了房地產企業的融資需求”。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共有338隻債券取消或中止發行,涉及金額高達2161.79億元,其中共有52家上市公司取消或中止了58筆信用債(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發行,合計涉及金額384.5億元。

  從各地樓市調控看,上述業內人士均預計房企的資金還會受到持續壓力,發債等管道還有可能繼續收緊,對房企來說,2018年將是房企最近4年資金壓力最大的一年。

  當泡沫漸漸退去,房企也將面臨市場拷問。以弘陽地產為例,百億級規模的房企擴張難度在增加。最近三年,弘陽地產雖然在銷售規模與銷售均價上有所增長,但毛利卻變化不大,分別為22.51億元、25.55億元、24.9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16年弘陽地產雖然在銷售規模上同比獲得了超過60%的增長,但其銷售成本卻出現了100%的同比增長。

  基石投資者頻現江蘇富豪

  據《界面》報導,6月28日實力建業(00519.HK)宣布將成為弘陽地產的基石投資者,公司及其全資附屬公司龍貝(投資人)與弘陽地產(發行人)已訂立基石投資協定,最高總認購價為3億港元。

  實力建業成立於1975年,原由香港富豪洪建生與王家琪夫婦一手創辦,但近年來其控股權幾度易主,其中便有南京豐盛集團創始人、豐盛控股(00607.HK)董事局主席季昌群以及江蘇瑞華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建斌。

  2017年11月,豐盛控股將其持有的實力建業已發行股本22.35%出售給瑞華控股集團的香港全資子公司香港瑞華,使得瑞華成為實力建業最大股東,其最終控制人成為張建斌。

  官方資料顯示,張建斌與曾煥沙為同齡人,都於1967年出生,張建斌也擔任江蘇省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他最早於1993年開始涉足期貨,隨後他的瑞華控股進入私募股權投資、信託以及並購重組市場。

  而另一家基石投資人榮基國際(香港)有限公司為獨立第三方周宴齊全資擁有,周宴齊為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的女兒,創辦了海瀾之家的周建平是江蘇知名企業家,在江蘇江陰市起家。

責任編輯:陳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