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中國物產圖文記事——工藝篇

歷史圖片精製

中國視覺巔峰

中華文化累積了數千年的歷史,先民親手耕耘寸寸土地,以智慧發掘萬物的特性,也從中發明各樣食物、器具,累積出一代傳一代的經驗結晶。而中國所發明的器物,除了有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火藥、印刷之外,更涵蓋了機械學、水力學、數學等多方面,並以此延伸應用至各層面,中國人的工藝和發明來自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曬冬粉

於北京郊外的民房空地。每當秋天,製作冬粉的人家就開始把成品拿出來曬,成千上萬的冬粉粉絲在陽光下有如銀線一般閃耀,美不勝收。

民以食為天,中國式的主食以稻為主,另外也還有大麥、小麥等雜糧,其衍生出的食品有粥、飯、面、粉,中國因物產不同,南方常吃米飯,北方則常吃麵食等麥類製品。面條的出現可追溯到東漢,製作方法自然也發展出不同的樣態,中國人習慣吃麵,以前甚至將面條叫”飯“,把米做的飯則叫做”米飯“。吃麵更有民俗禮儀的意義,例如祝福長壽。而製作面時通常都需要日曬、晾乾,這需要相當大的人力。

鹽田

在大連普蘭店的鹽田。東北的鹽業發展日漸興盛,圖中是日本鹽業會社經營的鹽田,設定風車來汲取鹽水,風力決定了生產效率。

天然岩鹽

蒙古張家口出產的岩鹽。中國鹽業發達,住海邊采海鹽,住在山裡則采岩鹽,從蒙古出產的鹽集中在張家口,做成圖中的鹽塊,並蓋上官府核可的章。

自漢代以來中國實施鹽鐵的專賣制度,因為鹽與鐵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依照來源地,海邊有海鹽,內陸則有湖鹽、井鹽、岩鹽等。鹽田是為了能更有效率的生產鹽所設的區域,有蓄水、蒸發與結晶區三個部分。鹽業也很重視日曬,效率視氣象而定,如果碰上驟雨,心血毀於一旦,鹽工看天吃飯,生活清苦。

鑄鐵物品

鞍山市街八卦溝的村落中,一位製鐵的工人正在工作,從他的工作環境看來,還未受到西方的鑄鐵技術的影響。

據文獻記載,中國的冶金技術是隨著燒陶而發展起來的。由於當時已經能利用近千度高溫的窯爐燒製陶器,所以為冶鑄預備了高溫和在爐內還原條件的技術。其實中國煉鐵及煉鋼的技術並不是在近代才開始發展的,古代雖沒有現代科學系統的原子物理學概念,但先人仍能以傳統方式煉鋼,製造生產工具。

封壇

浙江紹興是中國著名出產好酒的地方。製好準備存放的酒,會在瓶口覆上一層荷葉,再蓋上瓶蓋,以竹皮包覆,瓶蓋上貼有自家字號的紙,最後以泥土密封,手續繁複。

中國在製酒方面名聞遐邇的便是紹興,其自古以來用糯米釀酒,精挑細選把關米的品質,且恪守每道工序的時間,最後才將製好的酒用酒壇盛裝密封,在通風陰涼的房屋中貯藏,能久藏不壞且越陳越香。且以陶壇裝酒,用荷葉、泥土(泥頭)封壇,也是經驗的獨到傳承。

織棉布

廣東附近的新造有少量的棉花種植,所以棉花又被稱為廣花,只是當時的紡織業尚未發達,棉製品仍大多是從外地進口。

至於紡織業,中國的織品工藝發展得很早,傳統用來製成衣物的原料不出三種:麻、絲、棉,分別能織成各樣布類,其中以絲製成的絲綢(綾布與絹布)最負盛名。一件衣服要美觀,好的質料是第一,另外還需有好的印染技術加工以及精細的刺繡點綴,每道工序都需花費極大心力,工匠需要經驗累積,才能完成一件巧奪天工的織品。

陶碗

河北一處製陶的工坊。製好的陶碗由陶匠從窯中取出,移至陰涼處晾乾,陶器的製作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之一。

中國出產的器具、用品都有著經驗傳承的巧思,其藝術方面也令外人歎為觀止,各行各業的司機可能盡其一生都在精進自身手藝,子孫們則承接傳統、經驗,繼續開創新的格局以及技術,幾千年累積下來,才有如此輝煌的成就。

老中國物產圖文記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