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勞累激動後胸悶?當心是心臟病!

「身體健康是革命的本錢」,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於工作,急於應酬,卻忽略了身體健康這塊風水寶地。其實,平時稍加註意,提早預防,健康就在我們身邊。

哪些胸悶可能是心臟病

胸悶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癥狀,其特徵就是覺得氣不夠用,呼吸費力或者喜歡長出氣,也可表現為胸口壓迫感,喜歡用手捶一捶或者按揉一會兒。導致胸悶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心臟、肺或其他疾病引起的,有些則不是病理性的,只是一種主觀感覺不適。所以對於胸悶癥狀的處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很多人在一個面積很小且門窗緊閉的房間開會,過一段時間後,大家覺得胸悶,屬於正常情況。這種不適只是在提醒身體缺氧了,需要趕緊開窗通風或者出去透透氣。

如果一名中青年女性,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或者吸煙等情況,卻常莫名其妙出現胸悶、氣短、出長氣等情況,只要到門外散散步狀況就會減輕,多半說明這種癥狀沒什麼臨床意義。女性在絕經期以前,身體內的雌激素會對心血管系統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發生冠心病的機會比男性低很多。散步就能緩解,也說明胸悶癥狀應該不是冠心病引起的。這類患者無需進行各類檢查與特殊治療,而應自己做調整,比如保證生活規律、充足睡眠、放鬆思想、加強鍛煉等,其中,放鬆思想非常重要,因為過度關注這些癥狀可能會進一步加重不適感。若癥狀特別嚴重,可以到醫院進行抑鬱、焦慮量表評估,看是否心理問題所致。當然,也有患者因為突發胸悶甚至胸痛、氣短、大汗、瀕死感來就診,但經檢查也排除了心臟問題。這種情況屬於急性焦慮的常見表現形式,叫做驚恐發作,服用相應心臟病藥物治療無效,而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焦慮藥物治療。

如果在感覺胸悶的同時,伴有咳嗽、氣喘、發熱等癥狀,建議去醫院呼吸科就診,排查是否呼吸系統出了問題。

如果中老年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長期吸煙的人出現胸悶癥狀,且胸悶常發生於勞累或情緒激動後,必須高度重視,及時去醫院檢查心電圖等項目,判斷胸悶是否由冠心病、心肌缺血所致。

如果一個人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或吸煙等心臟病危險因素,一旦出現胸痛、胸悶、氣短等應找醫生諮詢,必要時做一些基本檢查,如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心臟超聲等,了解心血管系統的健康情況。若沒有發現明顯異常,則不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檢查,如冠狀動脈CT、冠狀動脈造影或核素心肌顯像等,注意好好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就可以了。

十個習慣讓心臟更健康

改善飲食和加強鍛煉是公認有效的護心法。但有報導稱,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除了吃動之外,還有很多小方法可以起到保護心臟健康的作用。

1.擁抱。

研究表明,與愛人相依偎能使自身釋放一種有助降低血壓、釋放壓力的激素,催產素。

2.大笑。

大笑能刺激血管擴張,最大幅度可達22%,進而增強血液流動,降低血壓。

3.食用巧克力。

可可豆中富含的抗氧化物質,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功能,幫助身體抵禦外來傷害。

4.養寵物。

數據顯示,飼養寵物的人血壓相對較低,患心臟病的風險也低於不飼養寵物的人。這可能是因為養寵物的人比不養寵物的人鍛煉時間更多。

5.每周吃一天素。

少吃肉是保護心臟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適當素食可以降低32%的心臟病風險,建議每周至少有一天吃素。

6.站立。

無論工作還是休息,我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坐著,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站起來,在辦公室裡散散步,和同事聊聊天,或者每隔幾個小時在附近轉一轉,都可以改善心臟健康。

7.保持適度睡眠時間。

每晚需要保證7~8小時的睡眠。研究表明,睡得太少會令心臟病風險增加48%,而睡得太多也會令患病幾率增加38%。

8.咖啡因。

每天喝1~3杯黑咖啡有助於穩定心率。

9.遠離噪雜的公路。

研究表明,在高速公路上,你接觸到的噪音每增加10分貝,心臟病的發病風險就會上升12%。

10.結婚。

調查發現,已婚人士的心臟相對單身者更為健康。對女性來說,持續10年的穩定婚姻可以使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13%。

心臟不好的九個表現

如果出現以下一些癥狀,可能表明心功能受損。

第一,一躺下就氣短。

患者平臥幾分鐘後出現氣短,坐起後才可稍微緩解。此時應考慮患者可能出現了心衰。這是由於平臥時回心血量增多,導致氣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現氣短。此時應及時到心內科就診,同時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

就是平常所說的「胸悶」,若排除情緒因素及其他臟器如呼吸系統功能改變,此時應考慮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悶持續數分 鐘不能緩解,甚至出現胸口劇烈疼痛,則很可能出現了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簡稱「心梗」)。應儘快撥打120,趕往最近醫院,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先自行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葯。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變緊。

衣服、鞋子變緊,不少人第一反應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對心臟疾病患者來說,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損。這是由於心排出量(心室每 分鐘射出總血量)血下降,腎臟血流量減少,排出體外水分減少,出現下肢浮腫、體重增加(尤其3天內增加超過2公斤),需及時就醫。

第四,食欲不振。

心臟功能受損的患者除了有食欲不振的表現,還可能出現腹脹、噁心嘔吐、便秘、上腹痛等癥狀,多是由於右心功能衰竭,胃腸道淤血引起。

第五,頭昏頭暈。

頭昏頭暈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睡眠差、頸椎病、高血壓等是較常見原因。但伴隨血壓明顯偏低的頭暈頭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損等所致,嚴重者還可能出現暈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況,此時應迅速就醫。

第六,焦慮不安。

正常人焦慮不安大多與情緒有關,而有人在情緒穩定時仍覺心悸、心慌、坐立不安,這要考慮是否存在心臟疾病。心率增快、心律不齊是心慌焦慮常見原因,多由心臟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導致,應早期乾預,防止癥狀進一步加重。

第七,咳嗽不止。

多數人感冒會出現咳嗽、發燒等癥狀,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會有很大差別。但一些人沒有發燒等其他類似感冒癥狀,唯獨咳嗽不 止,夜間多於晚上,平臥時比坐起時明顯,此時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損傷。這可能是肺淤血使氣道受到刺激,可伴隨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帶血絲,急性發作時甚至 可出現粉紅色泡沫樣痰。

第八,容易疲勞或終日乏力。

很多心臟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勞開始,多是由於左心功能受損,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滿足外周組織灌注所致。

第九,少尿且下肢浮腫。

出現少尿和下肢浮腫,很多人常認為是腎臟出了問題。實際上,心臟功能受損會導致腎臟血流不足或體靜脈壓力過高,常出現少尿及下肢浮腫等。腎臟長期缺血,可致腎功能惡化,出現蛋白尿,血肌酐上升,並形成心衰加重的惡性循環。

一旦出現上述「傷心」癥狀中任何一種或幾種,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排除相關疾病。明確診斷後應嚴格按照醫囑用藥等治療,切忌自行更改或停用藥物。

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統籌:周二彬 林昆

責編:鵬雲 寒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