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雲雷墜落,胖丫入獄三年,喜劇演員不狗血不成活?

5月11日,“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調侃地震的段子大肆傳播,被官媒點名批評低俗,隨後本人在微博道歉,在粉絲們大肆“控評”裡,他的演出被全面叫停;

5月1日,同為“德雲社”旗下弟子的吳鶴臣生病,家人在“水滴籌”發起眾籌,引發極大爭議;

4月25日,本山傳媒旗下藝人胖丫因製售假藥而被判入獄三年。

這三位喜劇演員的際遇,都折射出新媒體時代相聲演員和小品演員共同的生態特徵,尤其是張雲雷,他的快速出圈和光速墜落,都是一個大寫加粗的“傳奇”。時光拉回到30年前,在娛樂渠道相對匱乏的年代,那些曾經活躍在春晚上的國民喜劇演員們,他們也曾是備受平台寵愛的“頂流”,不管是職業生涯還是個人生活,卻遠遠沒有當下同類喜劇演員這麽戲劇化。

春晚成“頂流”製造機,

人氣光環下喜劇演員爭相跨界出圈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春晚是最大的造星集散地,一大批優秀的相聲演員和小品演員在這個舞台上變成“國民喜劇演員”,比如,相聲演員馮鞏、牛群、薑昆、侯耀文、馬季,小品演員趙本山、高秀敏、范偉、宋丹丹等,在娛樂形式相對單一的年代,他們在央視春晚的舞台上,用相聲或小品建立起鮮明的個人喜劇風格,毫不誇張地說,彼時他們在國內的群眾基礎,與當下頂流的粉絲號召力相比也並不遜色。

但春晚的曝光度有限,能讓他們施展才華的綜藝節目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即便有著平台青睞,他們也被迫紛紛跨界。從實際表現來看,這些頂流們的跨界出圈嘗試,真正能成功的並不多。

在相聲領域,一句“想死你們了”就能讓觀眾會心一笑的馮鞏,曾先後出演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別拿自己不當幹部》等接地氣的電影,備受好評。與他搭檔打造了《小偷公司》《最差先生》等諸多幽默小品的牛群,也出演了多部影視作品,比如《閑人馬大姐》《低頭不見抬頭見》等,但火花不大。

相比之下,作品數量多、影響力較大的相聲演員有楊議和於謙。楊議自導自演的“楊光的幸福生活”系列電視劇一度成為觀眾街頭巷尾的話題;前不久上映的《老師·好》是相聲演員於謙的代表作,他曾在《戰狼2》《縫紉機樂隊》《大宅門1912》等影視作品裡中有過讓人印象深刻的客串,作品的口碑和影響力都遠遠高於老搭檔郭德綱。

相比之下,小品演員在影視化的跨界之路上要更為活躍而成績斐然,以趙本山、范偉、宋丹丹為代表的小品演員,真正地走出了小品舞台,轉型為實力派演員。

在趙本山、高秀敏、范偉組成的“賣拐”組合裡,趙本山的作品群眾基礎最廣,比如,國內最長壽、今年迎來第11季的“鄉村愛情系列”,經典的“劉老根”系列和“馬大帥”系列等。高秀敏在“劉老根”中有過優異表現之後,出演了《聖水湖畔》,同樣備受觀眾歡迎。

而范偉在“劉老根”和“馬大帥”之後,成功走出農村喜劇,出演了多部主流影視劇,比如電視劇《老大的幸福生活》《上陣父子兵》,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父子雄兵》等,在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裡,他用出色的演技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

與趙本山組成了“白雲黑土”CP的宋丹丹,也是小品演員裡影視作品綜合影響力最大的演員之一,她的作品《我愛我家》《家有兒女》《李春天的春天》等,都有較大影響力。她的老搭檔、曾一起出演小品《超生遊擊隊》的黃宏,導演了《傾城》《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低頭不見抬頭見》,相比之下,他作為演員的認知度較低。

與宋丹丹齊名的小品演員蔡明,也曾在電視劇裡留下了過經典的影視形象,比如“閑人馬大姐”。蔡明的經典小品《黃土坡》《越洋電話》都是與郭達合作,郭達同樣也在不少影視作品裡出現,比如《大宋提刑官》《舉起手來》等。蔡明的新搭檔潘長江影視作品國民度更高,他自導自演的“清凌凌的水藍盈瑩的天”兩部曲都在央視一套播出,取得不錯反響,在《舉起手來》《別拿豆包不當乾糧》裡,也有過讓人過目不忘的表演。

曾留下《吃麵》《警察與小偷》《主角與配角》等經典小品的陳佩斯和朱時茂,也都有過讓人印象深刻的影視劇作品,陳佩斯自導自演的《好大一個家》曾登陸央視一套,與此同時,他還執導了多部話劇;朱時茂同樣轉型導演,比較知名的有韓國演員樸海鎮主演的《遠得要命的愛情》、李小冉主演的《愛情不NG》等。

這些曾經的“頂流”們,各自憑借高辨識度的喜劇特質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往圈外奔流,跨界湧入影視界,他們的出圈軌跡,為後來的“本山傳媒”和“德雲社”系統化培養喜劇藝人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本山傳媒”的憂桑:

春晚造星力銳減,藝人綜合素質堪憂

以春晚為基地建立演員的知名度和辨識度,聯動影視資源輔助演員轉型,再用綜藝節目資源強勢曝光——在這樣的造星法則下,“本山傳媒”成功讓二人轉演員小沈陽和宋小寶出圈。

小沈陽第一次在全國打開知名度是在2009年春晚的舞台上,他與趙本山表演了小品《不差錢》,穿著蘇格蘭裙褲的小沈陽,既飆了高音又抖了包袱,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同年,小沈陽出演了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人氣居高不下,第二年“本山傳媒”為其打造了資源高配的《大笑江湖》,將小沈陽人氣推到巔峰。近幾年,小沈陽影視作品和綜藝節目不斷,人氣卻難以為繼。

“本山傳媒”第二位成功培養的小品明星是宋小寶。在2011年的遼寧春晚上,趙本山和宋小寶合作的小品《相親》,成功讓觀眾記住這位外貌極具辨識度的小品演員,此後他陸續出演了本山傳媒的苦情農村劇《櫻桃》兩部曲,但反響並不大。直到2015年的《歡樂喜劇人》,宋小寶以扎實的喜劇表演再次打開全民認知度。此後,他一度成為綜藝咖裡的頂流,但近一年卻鮮少公開露面,隱退原因引發不少猜測。

與小沈陽、宋小寶在《煎餅俠》裡組成“東北F4”的王小利和劉小光,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還有在“歡樂喜劇人”系列舞台上活躍的楊樹林、文松、程野、宋曉峰、丫蛋、周雲鵬等,也曾獲得不少關注度。

借助春晚的影響力和經典作品的國民基礎,趙本山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旗下演員的培養攻略,但隨著趙本山在春晚舞台上影響力的消減,閱聽人娛樂渠道的豐富,以及輿論監督的透明化,這種培養模式的局限性開始顯現,如何在選拔源頭提升藝人綜合素質,如何在多元化的娛樂方式下讓優質喜劇演員大能量曝光,以及如何持續維系演員的流量,都是本山傳媒的新課題。

“德雲社”何以消愁:

影視之路慘淡,明星選手相繼坍塌

“德雲社”從不缺風雨,不管是此刻張雲雷的事業危機,前幾天吳鶴臣的“水滴籌”風波,還是早前曹雲金的出走,或者是被北京衛視公開討伐,能沒能讓“德雲社”停下高調前行的步伐,支撐“德雲社”前行的底氣可以總結為三個字:觀眾緣。

這種“觀眾至上”的表演理念,與當下互聯網平台的用戶思維如出一轍,也是郭德綱和“德雲社”能吸引大批追隨者的根本原因。讓張雲雷大紅大紫的《探清水河》,在改編時曾有過爭議,張雲雷請教郭德綱時,郭德綱告訴他,只要觀眾喜歡,改編就合理;前段時間德雲社相聲演員吳鶴臣因“水滴籌”而置身輿論浪潮中,吳鶴臣的妻子曾在微博回應觀眾質疑,她援引了郭德綱的觀點,“郭老師說,我們隻對買票進來聽的觀眾負責,他們滿意就好了。”由此可見,郭德綱帶領下的德雲社相聲演員們,都有著強烈的用戶思維。

在用戶思維主導下,德雲社的劇場表演十分注重作品的於時俱進和貼近生活,契合年輕觀眾口味的段子不斷產生。在表演上,也非常重視與觀眾的互動,撒嬌和賣萌甚至成為年輕相聲演員的必備技能,從嶽雲鵬到郭麒麟,再到張雲雷,無一不是個中高手。

再加上《歡樂喜劇人》等高知名度綜藝的強勢露出,這些年輕相聲演員迅速以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反差定位,在年輕觀眾裡掀起新鮮的審美衝擊,在互聯網群體裡圈粉無數。嶽雲鵬一個賤萌的眼神,觀眾情緒迅速被點燃,至今他仍然是熱門喜劇電影和綜藝節目最炙手可熱的嘉賓;偶像化的張雲雷已經有了偶像明星的所有配置,他的表演現場,總能看到大批粉絲會舉起應援燈牌助威;穿梭在影視、綜藝和劇場之間的郭麒麟,身後也總是追隨著數量龐大的女性粉絲。

被流量簇擁又被流量捧殺的張雲雷,與2017年的某些“嘻哈”選手的軌跡頗為類似,也暴露出“德雲社”表演方式潛藏的弊端。從內容來看,相聲與嘻哈一樣,多以諷刺和自黑等嘲諷形式來直戳現實痛點,都屬於在敏感的邊緣試探的藝術形式。一旦為了迎合觀眾的口位而尺度拿捏不當,很容易踩雷。於是,在互聯網的放大鏡下,“細心”的網友不僅扒出了張雲雷的爭議段子,早年間郭德綱調侃英烈的相聲片段也被挖出來討論。

除了因內容而引發爭議,“德雲社”演員的影視化進程也一直受挫,德雲社出品的電影《祖宗十九代》票房口碑並不理想,德雲社與搜狐聯手打造的網劇《林子大了》也沒有太大反響,郭德綱擔任監製的《我要幸福》同樣沒有水花。

旗下藝人的影視化之路同樣不順,資源最好的郭麒麟主演的《給我一個十八歲》,並沒能延續前作《春風十裡不如你》的熱度;嶽雲鵬客串了包括《煎餅俠》《縫紉機樂隊》在內的喜劇電影,作品表現不錯但戲份較少,他擔任主演的電影《瘋嶽撬佳人》卻一言難盡。

與趙本山旗下的二人轉演員一樣,德雲社的眾弟子也大多從小學藝,長期苦練基本功的學習模式下,成熟藝人培養周期偏長,一旦藝人出走或者被封殺,損失相對更大。再加上在傳統選擇學員的標準裡,為了讓這些演員能快速建立起高辨識度和鮮明的喜劇風格,更青睞外形氣質自帶喜感的類型,這類演員在轉型影視劇時往往更難,需要更強大的表現力來扭轉觀眾對固有的形象認知。

不過,對於身處輿論中的“德雲社”來說,不管外界如何質疑和吐槽,只要核心粉絲不離不棄,就不會受到實質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