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史以來唯一特等縣,是東方愛情之城,也是宋明文化重地

文/芋水堂

如皋雖是一個縣級市,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宋明時代曾經風靡天下,一個縣城都有這等文化成就,正是江南風雅之鄉的完美注腳。而賈南屏與冒辟疆那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給如皋增添了濃重的浪漫色彩。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作者宋祁有一句詩說 : "風長麥淺如皋路,稚子斑斑錦羽乾。"讀過的人都明白,宋詩用了賈國大夫賈南屏射稚的典故,這是一個2700年前的愛情故事。同時,這也是一座古城的緣起。

煮海而成的繁盛之城

1

所謂如皋,如,即是往趨。皋,是謂水濱高地。若說,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如皋,則往居高處也。

中國的大陸,作為歐亞板塊的東南緣。在極遠古時,劇烈向西擠壓,青藏隆聳而東方的尾部向內沉落。繼而長江下瀉,以其上遊窄急而下遊寬緩的流勢。裹挾泥沙,在江口不斷成陸,6000年前,原在喜馬拉雅山運動時沒入海底的江南古陸一部分,重新露出水面,並被江水向北分割,此即是如皋。

照傳統說法,如皋最初的居民,乃是先商時遷徒而來的古徐國淮夷部族。但據後來的考古成果(海安青墩新石器遺址)發現,如皋原始居民的存在還要更早。至商,此地淮夷部落的文明大大地進步,築城以為方國,名之謂:"發"。此則如皋城市之始。

東周釐王三年(公元前678年),周軍滅賈國,但懷仁而不誅滅。以其大夫賈南屏仍為周大夫。賈不受,東避至發,娶當地美人雷氏。然賈貌寢而短黑,雷氏惡,三年不苟言笑。但賈大夫不移其愛。日載其優遊,至秀水邊高地( 左傳 : 禦以如皋),見雉,引弦而中。雷美人始笑而言,有人說雷氏終服於其才美,但未嘗不是感動於他丈夫的專一。

自此,射雉之處得名如皋港,港側謂如皋村。此如皋名稱之始。

如皋城市的繁榮,始於兩漢的鹽業。上古以溯,小國寡民,地區間經濟交流非常有限,階級和國家概念全然模糊。迨秦政以降,國防、行政和皇室特權的需要日益膨脹,正常稅收頗不能敷,於是漢武帝斷然實施民眾必須品的專賣政策。所謂鹽鐵官營,是官企壟斷的鼻祖。

漢高祖封劉濞於邗江(今揚州),劉濞有異志,大任私人,鑄兵採礦,除發行自己的貨幣以外,還煮鹽於如皋海濱。為求舟輸之便,自揚州茱萸灣鑿運河經海陵倉(泰州)至如皋磻溪鹽場。一時海濱灶戶雲積,舟車彌滿。

至唐時,如皋的鹽業已經非常發達。由此帶動其他行業的飛速發展。當時隨遣唐使登岸的日本和尚圓仁記載說:“官船運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編,不絕數十裡,相隨而行,乍見難記,甚為大奇,兩岸則楊柳相連,店家相連,富貴家相連。”

至明代,中國和西洋的貿易日益擴大,絲綢業為明帶來了大量的白銀淨流入。此時,江南的桑絲已然不足以敷,於是兩浙大行改稻為桑。在氣候條件相同的揚泰地區,大力推行種桑繅絲。至天啟後期,如皋的桑田已經遍布村野,自此,鹽桑魚稻的產業形態漸行穩定,直至現代。

江南水鄉幾乎處處繁榮

如皋以地形的便利,本很少受北方虜馬的光顧,南宋紹興時,金人嘗襲取如皋,但幸運的是,當時的通泰鎮撫使乃是名將嶽飛。於是旋即光複。

直至明中葉倭寇的出現,如皋才倒了大霉。

倭患本源於中日民間貿易的糾紛,以因為朝吏治的極度腐敗,官吏為求中飽,往往與奸商勾結,於正常的商業往來中橫生枝節,執法則不能秉法持中,且予取予奪,蠻橫無理而寡有誠信,終於激起了倭人的索債乃至擄掠。

而明軍又孱弱不能戰,於是倭人嘗到甜頭,以為黔驢不過如此,遂轉而為寇,大結因海禁政策而以走私為生的漢人海商,縱橫海陸,一時幾無人能製。

於是如皋濱海沿江的優勢,立刻反受其累。自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八年,倭數次攻掠通泰,三至如皋,攻城不下,轉而在城郊燒殺。民眾深受其害,這算是如皋歷史上少有的兵禍。

明清之際,倉廩既豐,如皋人大務科舉,入闈殿試者近百,由此形成了尊師重道的傳統,至近代,更是人才輩出,所謂全國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如皋,絕非虛言。

如皋的經濟體量,在唐時尚屬中等,至元,則被列為上等縣。1950年甚至一度有特等縣的大名。現代如皋的經濟,以造船、機械、服裝、建築、食品產業為龍頭,諸產業集群並駕齊驅,至2017年,地區生產總量已超越江南半數縣市,高居全國第26位。

如皋的人口,上古即以移民為主,本來極為有限,但由於其孤處江海之角的特殊位置,一方面不位於南北交通的主要乾線上。得以免除兵禍。另一方面,其沿江地區不斷成陸,形成了大片新的耕地,帶來了移民。

如濱江的江安鎮一帶,從北至南,抵江堤十數裡間,依次有從一號、二號村(岸)直到十號村的地名。這是長江舊堤隨著成陸,不斷南移的遺跡。與其並行,則又有從頭圩至八圩九圩的排列。所以如皋的南部沿江地區,又被稱為圩田地區,即所謂滄海桑田之所造化而成者。

因此,歷代因戰禍而來的南北移民,大量遷入。近古規模較大者,除張吳覆亡後,整體遷來的一萬餘蘇州居民外,鹹豐洪楊之亂中,再有大量江南人口遷入。

而中古時代的兩個移民高峰,則出現在西晉永嘉末和唐天寶末。至北宋時,如皋人口已經達到數十萬,同時儒學開始興盛。以胡瑗為代表的大儒輩出,直至明中葉泰州學派的出現。這成為如皋歷史上文化光輝的頂峰。

宋初三先生與王陽明高足

2

中國儒學以理為基礎原理,推而為一種尊卑有序的倫理秩序,再經漢儒演而為法理性質的政治秩序。所以,自孔子以後,儒學已從其誕生之日起的一家之學術,被塑為和尚們的前台菩薩-——統治者從中取得合法性,並以其獨家解釋教化人心,藉此再求得穩定的政治秩序。以國家意識形態的高度,令舉國善男信女崇拜之。

所以,自漢唐以來,儒學僅拘於章句之學,所謂"注不駁經,疏不破注"。而鮮有發揚和思考。這樣,儒學日益貴族化,神聖化。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僵化了。

直至宋初胡瑗的出現。胡瑗,世稱安定先生,他是中國文化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如皋人為紀念他,至今最好的學校,仍以安定命名。

宋初三先生之安定先生胡瑗

胡瑗出生於如皋城南胡家莊,其父為沒落官僚,家境一般。而他極為好學。不過,他之所以成為大儒,僅僅好學顯然不夠,他的高處,在於他不但學養深厚,還敢於疑經駁古,放言極論,將天人之際的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引進了這口久已乾涸的聖學枯井中。

當時的中國,門閥制度已經瓦解,庶族士人成為知識分子的主體。胡瑗開風氣之先,不拘泥於古人注疏,以自己對經典的理解,對各種似乎已然定論的問題重加分析和討論。他提倡學習要"明體達用"。認為每個人都有成為聖賢的潛質,實際上他通過這種開放式的講學,以孟子"性善論"為出發點,向人們傳達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引導了自由的風氣。

1035年,知蘇州的范仲淹邀致胡瑗,請授為蘇州教授(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二人一同創辦了蘇州州學,即今蘇州中學的前身。後湖州知州滕宗諒聞其名,又百計延請,胡瑗遂又任湖州教授。

胡瑗在蘇州州學首開分齋教學法,即將學科分為經義和治事兩部分,經義科,學習儒家經典。治事科,則學習兵,農,水利,天文歷法多種實用學科。這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大學院系,亦即中國教育史上著名的蘇湖教學法。這不僅貫徹了他明體致用的學術主張,亦是數百年後王學"知行合一"的先聲。

胡瑗的著述,主要有《周易口義》、《春秋口義》、《洪范口義》、《論語說》四種。所謂口義,即是他的課堂講述,由其學生記述下來而形成的著作。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究的本質,乃是通過卦相的外在,體現人事物理的內在聯繫。胡援深諳於此,他全面闡述了天、人、性、命、政、教六者之間的微妙關係。並把問題的核心最終歸結於政教,這與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高度一致。同時也與歷代易學家困守經文、流於卦相的兩類極端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可以說,從如皋胡瑗開始,中國的儒學重啟了春秋以來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胡瑗一生“窮經以博古,治事以通今”。當世及後來的學者,對其評價極高。王安石屢有詩文寄贈,稱他為"當世豪傑之魁"。程頤以洛黨領袖的地位,論及胡瑗從不敢稱呼姓名,非安定先生不稱。至明末黃宗羲,他雖然對後來的"掀翻天地,非名教所能羈絡"的泰州學派頗有微詞。但對胡援卻推崇倍至,他的將列為首卷。

近世封思毅作《中國歷代思想家》,認為胡援“是在教育界終身盡力,完成了開創風氣,維護學術,培養人才多種使命”的先生。其"講授儒家經術,傳播孔子思想,貢獻不下於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

不獨學者,胡援身前身後,文人士子對他的讚語亦極多,范仲淹讚頌他說:“天地儲精,山川毓秀。孔孟衣缽,蘇湖領袖。道學正傳,體用善誘。雅飭化風,澤流於後。”我想這不僅出於私誼,而是對他作為一名教育家的高度評價。

司馬光則讚曰:“經義名家,旁通樂律。蘇湖之教,造士有術。東以條格,南以躬行。百世一時,尚懷典型。”

米芾則說他:“洙泗淵源,東南模範。寬厚純誠,躬行力踐。論樂太常,茂鷹寵眷。”

至宋末,文天祥猶追思之雲:“恭乎其貌,溫乎其容。循循雅飭,卓有古風。經義治事,深究體用。一代瞻仰,百世欽崇。”

明中葉,政治日趨荒廢,至正德、嘉靖間,天下雖然苛斂依舊,但對思想的控制已漸漸緩和,東台灶丁王艮從王守仁學,往還辯論,開創了號稱"安身立命"、"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學派。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

這個學派人物眾多,上至達官,如當時的閣臣禮部尚書趙貞吉,下至一般平民,他們以泰州,如皋一帶為活動中心,其解放人性的主張,如一聲春雷,驚開了明帝國億萬臣民的心扉。

泰州學派在理論系統上上接胡瑗,與同時代的王陽明心學相呼應,下啟民國的新文化運動,極具啟蒙性質。其風氣流布,一時蔚為大觀。

推至明末,隨著思想控制的進一步減弱,商品經濟的發達,人性的啟蒙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新文學次第出現,近代社會本已萌芽,卻仍然毀於明朝的秦製復活之中。

長壽之城與名士之園

3

如皋舊屬泰州,一度隸揚州。又與蘇州、無錫諸縣隔江相望,飲食習慣兼於淮揚和江南之間。然小邑物產,舊時甚籍籍無名。

近年客居,忽聞土物騰貴。乃知天下皆羨如皋人養生有術,有朋友問我如皋人平素所飲食,則無非玉米糝、香堂芋、白蘿卜、豆腐腦之類,至其高貴者,不過四海樓的蟹黃湯包。然既出於長壽之鄉如皋的水土,自是不同別邑,雖貴而人人爭買。

其實,如皋人長壽的原因,與其說因為水土的優良,不如說因為風俗的淳樸。

如皋人鄉土觀念一般,包容開放,但極為重視孝道。

鄉間鄰裡,不獨以子孫滿堂為樂,更以孝義和睦為榮。凡所長輩壽誕,皆大宴賓客,其時親朋悉至,而主人則先備長壽碗若乾。待客人宴飲畢,任其"竊"歸以沾丐壽星之福壽。此種古俗,據傳唐宋即已有之,其傳播延宕至今不絕者,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如皋人淳樸的傳統。

可以這樣說,如果認識到心情愉悅是健康的根本原因,那如皋人的長壽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皋人有吃早茶和晚茶的習慣,這在全國來說,除廣東之外,是極為罕見的。

如皋的早茶,以老爐烘烤的芝麻豬油燒餅和豆腐腦為主,與其他地方甚至著名的黃橋燒餅極為不同,這種燒餅厚薄有度而酥香脆美,且回味無窮,須熱食,冷食則僵。有人認為此物在風味上得中庸之至,可以說是中國平民早點中的極品。

舊時江南糕點雖多,但因其甜蜜易膩,難以多吃,所以名聲雖大,市面其實難得一見。有幸的是,近年這種燒餅逐漸流傳至江南,清晨每見吳人爭買,頗能慰我鄉思。

至於蟹黃包,則是用鮮蟹黃和冷凝的豬皮凍製作而成,此物亦須熱食,先破小孔吸食其汁,風味極為鮮美。除靖江、泰州少數近鄰,別處也比較少見。

與英式下午茶不同,如皋的晚茶時間略後,古時以潮糕、油繖等點心佐茶為主,近年風俗移易,以油炸豆腐乾浸以高湯熱食,佐之以辣椒醬,其口味鮮香酥嫩。

如皋人本不食辣,但吃這個一定蘸辣醬,殊為可怪。每日下午4時過後,滿城爭買,香氣四溢。可以這樣說,在如皋諸種所謂美食中,這才是如皋人真正的至愛。

如皋人家,若有訪客談話過午,則主人必挽留其"吃晚茶"。與如皋話中遺留的很多上古時期的古音一樣,這種風俗,自唐宋時流傳至今,也可算是我們先民文化的活化石了。

如皋城中,有一座明代園林,叫作水繪園。在後世,它以冒襄和董小宛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而成為天下有情人的聖地。

一般看來,作為中國徽派園林的孤本,它與江南園林類似,但又極為不同,因它的造園,並不以垣墉為限,因城而造園,緣溪水而設池台樓閣。間以竹樹掩映,小橋流水之間,明則照映天日,暗則曲徑通幽。被陳從周稱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所謂"天下名園"。

明末清初的名士沙龍

如皋水繪園

冒襄,字辟疆,如皋望族。複社成員,明末四公子之一。

董白,藝名小宛。蘇州繡商之女,父亡破家後,流落秦淮為妓。時與陳圓圓、顧橫波等七位才色雙絕的女子並稱秦淮八豔。

他們在崇禎十六年一見終情,旋即乘舟回到如皋,就在水繪園中,冒家明媒正娶,一對璧人,花好月圓,成為一時美談。當時的名士,如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禎、陳維崧、孔尚任等人,則更頻繁往來於此,清初劉體仁說:"時士林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無不以如皋為歸。"

然而次年清兵南下,揚州、嘉定、江陰、昆山諸城皆被屠滅,如皋舉邑震恐,冒家舉家逃至海鹽。待兵亂過後返回水歸園,家私已被擄掠一空,其後的九年中,二人相依為命,過著布衣粗食的生活,直至董小宛病故。

董小宛在如皋期間,不但為冒家主婦,而且帶來了蘇州著名糕點——酥糖的製作工藝,這種糖香酥甜美,如皋人極為喜愛,一經品嚐,便迅速流布開來。董小宛死後,如皋人將之命名為董糖。這成為這位美麗女子留給如皋最後的記憶,也是最唇齒留香的懷念。

在水繪園湖面正中,有一座波煙月亭,它以李賀詞"月漉漉,波煙月"而命名,董小宛生前最愛盤桓於此。後來冒辟疆回憶說,董小宛每誦此詞,則"眼如橫波,氣如湘煙,體如白玉,人如月矣。"

冒辟疆身為複社名士,國破家亡之際,表現出迥異於其他文人的高尚氣節,清廷屢召不就,董小宛死後,更是改水繪園為水繪庵,從此終老園中。

冒辟疆與董小宛的悲情絕戀

他晚年作詩說:

儼成高士宅,半作老僧居。

竹徑通禪梵,花窗枕道書。

龍蛇忽變幻,煙水定如何。

苦憶來年事,飛沙卷白魚。

這豈是林泉間的逸興,分明是思量故國和愛人的無限哀愁。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