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孩愛打人?其實「寶寶心裡苦」,分析這3種因素引導孩子不打人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7分鐘


經常有媽媽苦惱自己家的孩子愛打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曾經有位家長說,她家孩子從小就愛打小朋友,屢教不改,究竟是怎麼了呢?

其實,當父母看到孩子打人時,就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熊孩子」的標籤,寶寶心理苦哦!

孩子從小愛打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和應對:


一、生理髮育因素



1、大肌肉運動發展

0-1歲的孩子,父母在陪伴養育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喜歡扔東西,拿住一個球,用儘力氣「啪」地往地上一摔。

在嬰兒期,孩子主要發展大肌肉運動,扔、摔、打是孩子常見的一種運動方式。

而且,孩子扔、摔、打的力度也不會像我們成年人一樣,他們根本不能自己掌握力度,也就是我們經常說「小孩的手沒輕沒重的」。

所以在這個階段,很多孩子「打」的動作,容易被家長誤認為是他在打人。

我家維尼小時候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狀態。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歲。

她和我們玩鬧的時候,會很開心地照著我和維尼爸爸的臉就是一巴掌。

我們也曾經採取過非常錯誤的方式:誇張地大喊大叫、大聲訓斥、打回去。

在我後來的實踐和觀察中發現,不少父母被小嬰兒打了之後,都會採取同樣三種錯誤的方式,進而造成孩子「打人」愈演愈烈。

誇張地大喊大叫,會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遊戲;

大聲訓斥,其實是完全誤解了孩子打人的行為,由於他自己的生理發展的限制,他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突然被訓斥。

而打回去,則更會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為。



2、語言能力不足,表述方式簡單粗暴

3歲以後孩子才會進入語言的爆發期。

儘管孩子能夠在1歲半就背誦唐詩了,但是他依舊不能主動地將頭腦中的語言組織起來,將「用語言表達」作為一種習慣。

所以,0-3歲孩子最常見的表達訴求的方式,一是哭,二是用肢體語言,例如打、摔。

這些方式都是簡單粗暴的方式,也是極為容易被家長誤解的方式。


3、如何應對?

對待0-3歲階段孩子,我採取過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當孩子打向我的時候,我順勢抓住了孩子手,握在手裡,很平靜地看著孩子問她:寶寶,你想對媽媽說什麼?

抓住孩子的手,用肢體動作告訴孩子:不要打人。

平靜的態度,是對孩子的這一行為不發生過於激烈的反應,因為如果反應越是激烈,大喊大叫或者大聲訓斥,孩子反而會更加重這一行為。

最後問孩子:要對媽媽說什麼,是引導孩子今後凡事嘗試用語言來表達。

推薦父母和孩子們共讀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這本書講手的作用講得很清晰直白,手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明確地告訴孩子,給他們的行為以正確的引導。


二、心理因素


3歲是孩子心理發展、生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3歲以後孩子依舊習慣打人,除了以上的生理發展因素以外,那麼需要加以這些心理因素的分析:


1、孩子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和他人相處

我接觸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幼兒園堪稱小霸王,幾乎每個孩子都被他打過。

幼兒園老師最後都沒辦法了,讓他媽媽帶他轉園。

可是他轉到新的幼兒園,依舊會打小朋友。

媽媽用了很多方式來「教訓」他,開導他,依舊沒有效果。

我們後來發現,這個孩子打人的初衷,是他不知道該如何和小朋友相處,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如其他孩子。

「你好」、「這是我的東西」、「你等一會兒再玩」、「我們一起玩吧!」這些本可以用語言表述的意思,到了這個孩子這裡就成了簡單粗暴地動手推搡、打人。


我們首先告訴這個孩子,他的行為是非常不好的行為,會讓其他小朋友受到傷害。

通過反覆的遊戲練習、模擬場景,讓孩子知道交朋友可以使用的打招呼方式、用語言的方式。

讓父母用孩子之間交往的主題繪本故事為孩子伴讀,做心理自助,例如《好朋友》、《我想和你交朋友》等等。

最後讓父母對孩子多加以關注,這個孩子的打小朋友的現象得以好轉。



2、孩子缺乏安全感,在謀求關注

上文中的例子其實也可以歸類到「謀求關注」中來。

有的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緊張或者焦慮,他們需要爸爸媽媽陪伴關注的時候,會採取非常極端的方式:打人,打別的小朋友,這樣爸爸媽媽就會因為自己惹了麻煩而關注自己。

哪怕這種「關注」是自己挨訓斥了,但對於孩子說也算是一種關注。

如果是這種原因,那麼需要對孩子在平日裡多加以高質量的陪伴。

在孩子打其他小朋友的時候,不要大聲加以訓斥,而是平靜地把孩子分開,嚴肅地對他說「你的行為是不好的」。

和孩子一起給對方誠懇地道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行為給對方造成了傷害。

因為如果是為謀求關注而打人,家長的反應越是激烈,孩子就越會強化這種不好的行為。

?

三、環境因素



這一點就要說到父母自身的問題。

反思一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採取的是什麼樣的方式和行為,是否經常打孩子?

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性地採用「打」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學會「非暴力不合作」。

拳頭和情緒很容易把孩子嚇住並讓他們暫時屈服。

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被父母屈服,那麼他會認為,在小夥伴相處中,遇到自己不順心的事,自己同樣用暴力也會讓別人屈服於自己。

最後分析一下孩子經常遊戲的夥伴中,是否也有愛打人的孩子。

或他經常接觸、目睹其他孩子的打人行為,自己也學會了這樣的行為。


總結下來,綜合以上三種因素:

首先理解孩子正常的生理髮育,對容易引人誤解的「打人」行為加以引導;

關注孩子打人行為的心理「潛台詞」;

最後矯正養育者自身的錯誤,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溝通的環境,讓孩子動不動就打人的行為得到改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