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掌握經絡養生的秘密,說的很詳細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人體經絡是一套具有強大自我調節能力的系統,五臟六腑都通過經絡緊密相連,相互影響。所以,從古至今,中醫們就一直將經絡以及經絡上的穴位當作人體大葯來使用。


中醫裡有句術語,叫「諸病於內,必形於外」。這就是說,只要觀察一下我們的那條經絡有不正常的反映,就可以知道那個臟腑器官出了問題。不僅如此,通過對經絡的按摩或刺激,還可達到養生祛病的目的。可以說,經絡是人體的生命之河。疏通它,你就能告別疾病,常保健康;忽視它,你可能會因此百病纏身,傷痛不斷。故此《黃帝內經》中才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作為一名中醫,在行醫生涯中,接觸過不少病人,也治療過不少急症頑症。在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很多疾病的產生乃至日益嚴重都是病人缺乏最根本防治知識。對此,我盡自己所能,向他們灌輸防重於治以及人體自有大葯的養生祛病理念,為了宣揚這兩個理念,我將自己多年來的習醫所得和行醫實踐整理出書,在各出版社老師的幫助下得以出版,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書迅速引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在社會上颳起了一陣經絡養生熱潮,我本人也得到了讀者稱讚,被譽為「經絡養生教母」,對於這個名頭我實在是愧不敢當,事實上,在經絡穴位使用方面比我高明的中醫大師比比皆是,我所做的只是一個拋磚引玉的事情。


中醫學經絡學博大精深,即使傾我一生之力,恐也難得窺一斑。但是,為了讓經絡真正成為我們普通人的養生保健指南,我認為有必要把自己對經絡養生學的認識再精心的提煉一遍,以奉獻給一直對我報以期望的廣大讀者朋友,因為經絡養生畢竟是一門十分玄妙的學問,如果離開專業人士的指導沒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在使用經絡進行養生時,如果操作有誤,不僅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還很容易給自己的身體帶來傷害,故此對於經絡的認識和掌握應該是越多越好。

三焦經是人體無言的神醫

三焦經分布在人體體側,就像一扇門的門軸。所以中醫學裡有一種說法叫做「三焦為樞」,也就是樞紐的意思。
許多病痛潛伏在三焦經上,只要學會運用三焦經這個無言的「神醫」,就會對養生祛病起到意想不到的功效!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小
腿抽筋,掐支溝穴可以治脅痛岔氣,掐液門穴可以治口乾咽痛。

三焦經既然這麼神奇,那麼,我們又該怎麼應用它進行養生保健呢?
建議是:


第一,循經按揉或敲擊。
三焦經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一個東西,該怎麼理解它呢?其實,三焦經所治的這些病基本上都是經絡循行所過的地方的一些病。三焦經是主樞,是門軸,不管是外面的東西要進去還是裡面的東西要出來,都得經過門,都得轉門軸,所以三焦經也能用在其他一些病的治療和預防當中。那有些人或許會問:那什麼時候揉三焦經最好呢?三焦經的氣血在亥時達到頂峰,也就是晚上9點~11點,這時候不管是工作還是休息的人都會犯困,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按揉三焦經,對全身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第二,重點穴位的按揉。
三焦經在針灸臨床上的應用一般以治療發熱、外感風寒或者面癱以及耳聾耳鳴等比較常見。在自我保健中的應用不及臨床上那麼多和廣,大家只要掌握常用的幾個重點穴位,如支溝、肩髎、翳風、耳門等就可以了。


另外,我在這裡再告訴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調理三焦經的辦法,那就是八段錦中所謂的「兩手托天理三焦」。具體的做法是:直立,兩手心朝上,兩臂從體側緩緩上舉至頭頂上方,手指相交叉,內旋翻掌朝上撐起。同時兩腳跟盡量上提,仰頭,眼看手背。然後,兩掌外旋翻轉手心向下,屈肘松肩,分手垂臂。同時腳跟下落著地,還原成直立預備勢。


做這個動作,需要注意:上撐動作要有「托天」之意,兩手向上相交叉時吸氣,翻拿上托時呼氣;叉手下降至頭頂時吸氣,分手下垂還原時呼氣。如此反覆練習數遍。


這個動作可以活動人體的上中下三焦,使人氣血順暢,妙用無窮,尤其適合工作繁忙的青年朋友們使用。

調理肺經就是調理五臟六腑

學習中醫經絡養生,認識人體的十二正經,第二個要講的就是手太陰肺經,人身上的很多疾病都是與肺經聯繫在一起的。


《黃帝內經》中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也就是說,肺相當於一個王朝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呢?他了解政務、協調百官,事無巨細都要管。肺是人體內的宰相,它必須了解五臟六腑的情況,所以《黃帝內經》裡有「肺朝百脈」一說。大家一定很奇怪,為什麼中醫幾個指頭在左右手腕上一摸,就能知道五臟六腑的情況?就是因為人體內有這個肺經。皇帝要想知道國家的情況,怎麼辦?他首先要問宰相。醫生要知道人身體的情況,首要就要問一問肺經,問一問寸口。寸口在兩手橈骨內側,手太陰肺經的經渠、太淵二穴正在這個位置,它們是橈動脈的搏動處。


很多人都知道,有咳喘症的一大病根就在肺上,按摩肺經穴位就可有效治療咳喘。事實上,肺經的功效是非常大的,它上可疏解肝經的鬱結,中可運化脘腹之濕濁,下可補腎中之虧虛,不是一個咳喘所能代表的。退一步講,即使是咳喘症,也很少由肺經直接引起,多是其他臟器波及。由肝火引起的叫「木火刑金」,去肝火就好,由腎虛引起的叫「腎不納氣」,補腎氣即有效。由脾虛引起的叫「痰濕蘊肺」,健脾去濕最佳。還有外感咳嗽,多由風寒引起,那就趕走膀胱經之風寒。通常,咳喘的病總會遷延不愈,古時便有「內科不治喘」之說,其實多是因見肺治肺,有痰化痰,宣來降去,不治根本,才成痼疾。肺本是嬌臟,最怕攻伐,所以「調諸臟即是治肺」實乃真知灼見。


《黃帝內經》上說:「諸氣者,皆屬於肺。」這真是金玉良言,這是說氣虛的培補、氣逆的順調、濁氣的排放、清氣的灌溉,都可以通過調節肺的功能來實現。《黃帝內經》中還說:「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之上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鬼。」古人不但給我們講述了肺的功效,還告訴了我們具體的治療辦法。倘若你憂鬱很久了,鬱結之氣難以排解,從哪裡宣發呢?

肺經上的重要穴位很多,我在這裡重點給大家介紹一下魚際穴。把大拇指伸直,在大拇指根部這一塊泛白的地方是大魚際,在大拇指根部和手腕連線的中點,就是魚際穴,它具有解表、利咽、化痰的功能。每天堅持搓按魚際穴,能增強肺主皮毛的功能,從而改善易感者的體質狀況,提高其抵禦外邪的能力,對咽痛、打噴嚏等感冒早期癥狀,也有明顯的療效。這個方法不受地點、時間限制,隨時可做,尤其適合於易感冒者。

心包經可「包」治百病

古時候的中國人,視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


心包經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通過胸部後,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下來。心包經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包」治百病!


心包經包圍心臟,有保護心臟作用,若有受損,其所呈現的癥狀和心臟受傷害時一樣,如臉部上火發紅、心悸、目黃,沿著心包經的經脈由胸到側腹會產生疼痛、麻痹感,並伴發抽筋、手掌發熱等癥狀。心包經有異常時,壓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陰俞穴位感覺有硬塊。


心包經還可令人心情愉快。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鬱悶時,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動作——鼓掌,就是兩手相互對擊,啪啪作響。事實上,這一個簡單的動作也有著很好的養生功效。原因在於,手掌中央有心包經通過:大陵穴位於手腕內側橫紋中央,勞宮穴位於握拳時中指尖點按位置,中指尖是心包經的井穴中沖穴。小指側有心經通過,大魚際還有肺經的魚際穴,兩大拇指橈側還有肺經井穴少商穴。故此,鼓掌動作可以振奮心包經、肺經、心經。所以說,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您的掌聲,給別人以讚許和鼓勵,也給自己以歡樂和健康。


勞宮穴的功效還遠遠不止這些,在參加考試、面試或者是在其他重要的場合時,如果出現緊張、心跳過速的情形,做一個動作就可以使這種緊張的情緒得以緩解,那就是握拳振臂為自己加油鼓勁。這不僅是一種心理刺激,從經絡學上講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握拳時中指尖的中沖穴正好點按在勞宮穴上,這看似平常的動作可以充分刺激心包經的相關腧穴,激發心包經的能量,使人心情舒暢、堅定信心。


心包經的穴位不多,但有些穴位是專病專穴,是其他的穴位無法取代的。比如郤門穴,對於防治心絞痛療效神奇。

郤門穴穴位較深,自己按摩時可用右手拇指用力按住此穴,同時左手腕做順時針旋轉,這時此穴就會有較為明顯的感覺。此外,這個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經常按,不要等到發病時才想起去按摩,那時肯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還是平時就揉一揉,防患於未然吧。

按摩小腸經讓你生機盎然

天天守在電腦旁的朋友們通常都會肩膀酸痛,有的人站起身活動一下,很快就恢復如常;而另一些人則會日漸加重,先後背痛,然後脖子也不能轉動,手還發麻。醫院通常診為頸椎病。頸椎病其實多數是心臟供血不足,造成小腸經氣血虛弱所致。觀察一下小腸經的走向就會發現,從脖子到肩膀,再從胳膊到小手指,一路下來,正是你平常出現癥狀的部位。


有的人總是愛胸悶、胃堵,還有些人脾氣很急,老是心煩氣躁,動輒要與人嚷嚷,這時就一定要按摩三焦經和小腸經。


有的人不從事案頭的工作,肢體也總是在運動之中,那麼他們心臟供血不足的情況又怎麼檢查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我們知道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小的時候打鬧玩耍經常會碰到它,總會過電般一麻到手。這條麻筋就是小腸經的線路。你可以用拳頭打一下這條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如果一麻到底,證明你的心臟供血能力還是不錯的;如果隻痛不麻,那你的心臟已經存在供血不足的情況了。另外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測試法,只要行個軍禮,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會不會很鬆弛,鬆弛就是此處氣血供應不足了。這裡正是小腸經,而小腸經是靠心經供應氣血的。

通過了解心臟和小腸經的表裡關係,我們不但能預測心臟的功能狀況,還能夠用調節小腸經的方法來治療心臟方面的疾患。由此可見,小腸經就好像是一面反映心臟能力的鏡子。


小腸經上有兩個穴位對我們養生非常有用:
第一個穴位是後溪穴。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八脈交會之穴,這個穴位與督脈相通,可以輔助治療腰痛、腰間盤突出,還對落枕、肩膀痛有一定的療效。這裡再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對於長期在電腦前工作或學習的朋友,每過一小時把雙手後溪穴放在桌沿上來回滾動三到五分鐘,可以緩解調節長期伏案以及電腦對人體帶來的不良影響。


第二個穴位是養老穴。位置在小臂背面尺側,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顧名思義,養老穴就是專屬於老人的穴位,各位想敬老的朋友不妨讓父母多按按這個穴位,它對老年人的眼花耳聾,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等,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大腸經是人體中的無名英雄

有醫家將大腸經看做人體的無名英雄,認為它看上去沒有什麼廣大而顯著的功效,但有些特殊的疾病,真得它親自出馬才行。


我對此深以為然。大腸經在十二正經的確有著獨特的應用,其養陽、生津、通腑是其他經脈所不具有的功能。大腸主津,津液運行正常,皮膚才能滑潤光澤;如果津液不足,則皮膚會出現皺紋,同時也會生出多種疾病。


在眾多名人當中,宋美齡——這位曾被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封面人物的著名女性,就是一位很會調養大腸經的長壽專家。


宋美齡的優雅風度與其從小受到的培養和中西文化的熏陶自然分不開,但出眾容顏卻受益於平時的細心保養。據說宋美齡深諳清腸美容之道,每日的清腸按摩是宋美齡每天晚上必做的功課,就像洗臉、沐浴一樣。每天睡醒後,宋美齡都會讓侍從為其按摩手臂和腿部以及關節處,這樣做除了活絡筋骨,其實也就是按摩大腸經,效果是可以促使血液循環,滑潤肌膚,幫助腸胃消化代謝。


腸道有人體第二大腦之稱,好的腸道是我們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法寶;反之,就會成為萬病之源,成為人體衰老的加速器!因此,照顧自己的大腸經其實就是照顧我們的腸道。


此外,大腸經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功效,那就是有助於排便了。排便不暢時要敲大腸經在小臂上的那一部分,如果功效不大,則可以改為推法,推二、三間至商陽穴的部分,同樣有助排便順暢。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個中學同學見面,可中間他跑了好幾次廁所,我還以為他吃了什麼不乾凈的東西拉肚子才去的,結果他面帶尷尬地告訴我,其實是自己總覺得有便意,但是又出不來,所以感覺很痛苦。於是,我便指導他,讓他在使勁的時候用力推手指從二、三間至商陽穴的部分,告訴他這樣做會增加大腸的蠕動。同學聽了我的提議又進了廁所,結果,不一會兒他面帶笑容地出來了,他高興地對我說:「用這個方法果然很順利就排出來了,現在覺得渾身輕鬆。」


所以說,如果有朋友在這方面有所不便的話,我建議試試這個方法,相信一定不會讓你失望。另外,如果是常年便秘的話,在排便時還可以多敲敲小臂,以左臂為主,這對於常年便秘有一定的緩解和治療作用。


大腸經主要穴位出了合谷穴外(合谷穴我會在後文做詳細介紹),還有這麼幾個:
補陽氣、提精神的陽溪穴。顧名思義,陽溪穴就是把這個陽氣像溪水一樣灌輸到全身去,尤其是灌輸到頭面。所以它也是能改善頭部供血,改善腦部供血,尤其改善眼部的供血。揉這個穴可以明目、治療眼睛酸澀、眼睛脹痛。


接著是迎香穴。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還有曲池穴。曲池穴的位置在兩側肘部橫紋外側,按壓上去有酸重感。曲池穴是一切外感病均可應用的穴位,具有很好的清熱瀉火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此穴容易造成流產,孕婦禁按。

肝經是最值得呵護的經脈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肝具有解毒和儲藏養分的作用,並且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臟器之一。在中醫學的領域中,肝和腎一樣,擔負著維持人的生命機能的重要任務。肝屬木,可稱之為人體的將軍。將軍率領著抵禦外敵的軍隊,肩負排除體內、體外不斷攏積的毒素的任務,是一個專司解毒的臟器。肝經發生異常時,身體即會呈現各種不適的癥狀。如:臉色不佳、喉乾、噁心、*痛、腰痛、焦躁、缺乏決斷力等。


肝實在很可憐,它從人出生開始就無怨無悔地替人做工,卻天天受到傷害。也許你會說:「我平時沒有做什麼對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護肝的食物,每天都在作運動……」


的確,您做的這些都可以養肝,但是有一個傷肝的行為您沒注意到——那就是為了學習、工作經常熬夜加班,這是現代人的通病。這樣做很不好,為什麼呢?因為人只有休息時,肝臟血流才充分,才能養好肝。「臥則血歸於肝」,熬夜加班不但血不能養肝,還消耗營養、破壞人的好心情。


有些中年朋友經常向我抱怨說,自己總是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稍有一點兒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大發雷霆,也不知道為什麼。其實,原因就在於,這些人通常工作比較多,經常加班到半夜,每天睡眠不到5個小時。也有人不解了,難道加班還能讓人的脾氣變大嗎?要知道,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時血可養肝,而長期加班,肝失所養,導致肝氣不舒、肝鬱氣滯,有了好發脾氣的習慣也就理所當然了。


中醫認為,醜時(即凌晨1點到3點)是養肝血的最佳時間,所以在這一段時間一定要睡眠,而且必須要「在這段時間內睡著」。退而求其次,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時間適當休息一會兒,這樣才有助於強化肝臟。


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肝經上的主要穴位。
首先是太沖穴。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第二趾蹠骨結合部之間凹陷處。太沖穴善於調節人體上、中、下三焦之總氣,而且是衝擊瘀阻之氣的「消氣」急先鋒。按摩太沖穴,能讓瘀氣、濁氣、毒素及時從人體內排出。
其次是行間穴。行間穴位於人體的足背側,大拇指、二指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指邊緣。行間穴主治疾病有: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黏膜炎等。
接著是大敦穴。大敦穴位於足大趾末節外側,趾甲角旁約寸處。大敦穴是女性常用穴,常按摩此穴位對女性月經不調、閉經、崩漏有很好的療效。除此之外,大敦穴還是自古以來被視為鎮靜安神及恢復神智的要穴。因此用手指按壓大敦可以緩解焦慮急躁,早晨起來後頭昏腦漲的感覺也可得到消除。


最後,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肝經上的一個神奇穴位——陰包穴,它的位置在大腿上,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脛骨內髁之後凹陷處直上4寸處。陰包穴可有效的消氣止痛。一病人由於生氣,加上晚上冷氣機受寒,腿疼得走不了路。開始有一中醫認為是膀胱經受寒,於是進行拔罐治療,但效果不佳,有時會更加疼。後來,這位病人找到了我,我為他把脈後,發現他的肝火很旺,於是就在陰包穴上揉推2分鐘,結果馬上見效。旁邊的一位朋友看了後十分不解,雖然同在肝經上,為什麼不是太沖穴,而是陰包穴呢?等病人走了後,他便詢問我,我告訴他,病人有一個癥狀是小腿發涼,這說明他的小腿已經氣血不足了,堵口肯定在上面,所以陰包穴才是正確的答案。

神奇的敲膽經

膽經為足少陽經,為半表半裡之經,與外界並無直接的通道,所以其濁氣需借腸道而出。所以說,按摩膽經能很好地排濁氣和毒素。

事實上,現代人膽汁往往分泌不足。按摩膽經會直接刺激膽汁的分泌。膽功能不好的癥狀很多,最明顯的就是白髮。這是人體的血氣不足所致。人要健康,就要血多。血氣能量是人體最重要的健康指標。人體是自然界的產物,必定存在著非常簡單的方法就能使血氣能量上升。眾所周知,早睡可以造血。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很有效的造血方法——敲膽經,每天花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敲膽經,能夠很快改善身體狀況。


現代人由於膽功能不好,使得人體的吸收能力很低,吃進身體的食物常常因為無法吸收而直接排出,吃再好的東西也是沒有多大作用的。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可以依靠敲膽經。


敲膽經主要目的在於刺激膽經,強迫膽汁的分泌,提升人體的吸收能力,提供人體造血系統所需的充足材料。


那敲膽經的具體做法是怎麼樣的呢?
動作要領:大腿外側的4個穴位點,用力敲打,每敲打4下算1次,每天敲左右大腿各50次,也就是左右各200下。


當然,任何事物都要注意風險控制。如敲膽經時就必須注意以下事項:
(1)力度。不需要很用力,把手舉起來,隨勢下降敲打就可以了。剛開始敲的部位有酸痛感是正常的,因為人體本身就在努力打通膽經這個通道。一般不會敲出烏青來,敲出烏青有兩種情況:一種可能是力量太重了,等烏青退盡了再敲;另一種則不是「敲」的關係,而是身體的凝血因子不夠,平時皮膚也易出烏青。可以吃一點豬腳等帶皮的食物,或吃一點阿膠或其製品,不用太多,一周有一餐也就夠了。


(2)時間。晚上11點以後不可以再敲了。晚上11點至凌晨1點是氣血進入膽經的時候,敲膽經不應該在這個時間段進行,對身體不好。利用白天的時間敲膽經是比較安全的做法。每天每條腿只要幾分鐘,有時候忘記了也沒有關係,不要太較真。


(3)敲打位置。敲膽經不需要敲到小腿上,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小腿上膽經與胃經的位置太近,用敲的方法要完全分開有難度。


(4)不適合人群。孕婦絕對不能敲,不能讓孕婦有痛的感覺,會對寶寶有影響。老人敲膽經不要敲得太多,因為血升得太快人體的調節也會快,這樣比較不舒服。


(5)女性月經推遲。有的女性本來血就很少,但由於肝臟熱,所以月經問題沒有暴露。血氣上升後,肝熱下降了,月經推遲是正常的。當血達到正常水準,月經也就恢復了。月經來時可以少敲或不敲。


(6)長期堅持。身體的保養是長期的,尤其是女性,只要能保持收入略大於支出就可以了。當人體的血不斷上升,到一定層次時,人體是要全面改造自己的身體的。血要上升,但要慢慢地上升,這樣人體的修理幅度比較小,人體自我感覺就比較舒服。


(7)不生氣。敲膽經是讓人體的氣血上升,如果氣很盛,血上升時氣會跟著上升,讓人不舒服,所以要先破掉一點氣,然後開始敲膽經。所以說,生活中遇到問題盡量不要生氣,生氣造成的病是很難治療的,因為人體是無法駕馭你的情緒的,而情緒卻可以衝擊內分泌系統,使身體內部產生混亂。


膽經上的穴位以肩井穴和風池穴最為常用。
肩井穴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肩井穴對兩肩酸痛、牙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有神奇療效。


風池穴位置在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風池穴不僅能有效增加顱內血的流動,而且能抑製過度興奮的各級神經,降低血壓。通常按揉風池穴後會有一種全身放鬆,頭輕目明的輕*覺。注意按揉風池穴時一定要閉目操作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膽經是個神奇的經脈,它的許多穴位都有立竿見影的功效,如果它與其它經絡協同作戰,更會有如祖傳秘方,功績卓越。這是一座有待開發的寶山,朋友們一定不要忽視。

胃經是人體的後天之本

胃經經於胃,絡於脾,所以它和胃的關係最為密切,同時也和脾有關。脾胃為人體的後天之本,每個人在出生後,主要依賴脾和胃的運化水谷和受納腐熟食物,這樣人體才能將攝入的飲食消化吸收,以化生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才能使全身臟腑經絡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的需要。所以說,胃也為氣血生化之源。


按摩胃經的重點穴位,第一可以充實胃經的經氣,使它和與其聯繫的臟腑的氣血充盛,這樣臟腑的功能就能正常發揮,就不容易被疾病「打敗」;第二是可以從中間切斷胃病發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氣候前就把它消弭於無形。


胃經上最重要、名氣最大的穴位當屬足三裡,這個穴位也是我在行醫過程中最常使用的一個穴位。


足三裡位於人的雙腿外膝眼直下三寸(把自己的四指併攏即是三寸,這是中醫特指的同身寸)、脛骨外一橫指處。中醫認為足三裡穴為胃經之要穴,能理脾胃、調氣血,具有補虛、健脾的特殊功能。


足三裡這個穴還可以治療或緩解肚腹上的一切病痛。有次,我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晚餐時,緊挨我座位的一位女性朋友,在喝完幾口冷飲後,就一直用手捂住腹部,看樣子非常痛苦,我於是問她出了什麼問題,她告訴我,是因為例假在身,剛才喝了幾口冷飲所致,我立即私下指導她按壓「足三裡」穴位,因她是寒症,讓她採用向上的手法,沒過5分鐘,她的肚子就不再疼了,表情也輕鬆了很多。


事實上,歷代醫家一直就十分推崇「足三裡穴」的養生保健和臨床治療作用,認為足三裡不僅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還能夠治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痛經、痹症、耳鳴等多種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足三裡不僅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而且還具有雙向調節人體機能的作用,對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針刺足三裡固然有很好的療效,但這常常需要在針灸師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而拍打、按壓足三裡則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拍打、按壓也是刺激穴位的一種方法,臨床上按壓足三裡同樣能產生「酸、麻、脹、痛」的「氣感效應」及循經傳導的現象。因而,按壓、拍打足三裡可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


從微循環學說而論,人體的衰老與微血管閉塞、微循環障礙有關。因此,拍打足三裡能起到防止衰老的作用。經常拍打足三裡,對身體健康是很有好處的。


拍打足三裡,刺激該穴位,除了起到與針灸相同的效果外,還能提高整個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臨床觀察表明,按壓、拍打足三裡不僅可以用來治療胃痛、腹痛、腹瀉、噁心、痛經等疾病,而且對急性肩周炎也有很好的療效。按壓足三裡治療肩周炎時需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具體做法為:患者取端坐位,放鬆雙上肢,取患肩對側下肢足三裡穴,用拇指由輕漸重進行按壓,持續3分鐘,當患者感到被壓足三裡穴周圍酸、麻、脹、痛難忍時,囑患者猛抬舉患肢,並停止按壓。這時患者會感到患肩疼痛明顯減輕,肩關節活動範圍明顯增加,並鼓勵患者做肩膀外展、前屈、後伸、旋後等動作。上述治療每3日施行1次。


拍打、按壓足三裡,刺激該穴位,除了可以防治上述疾病外,還能夠改善手腳冰涼的癥狀。老年人和一些女性朋友在冬天常常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癥狀,這是由於手、腳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如果經常拍打足三裡,可以通過經絡調節,使手指和腳趾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進而使手腳變得暖和起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經常拍打足三裡,可以改善下肢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環,這對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腎經是人體最具防禦力的經脈

腎是先天之本。一個人生命的本錢,大多來自父母的遺傳,也就是祖上的遺產,如果沒有先天的厚贈,那就真的太需要後天的培補了。我們人體的器官就像天天運轉的機器,是很容易磨損的;但是只要我們經常保養它,時時除垢潤滑,那麼我們仍然能夠日久彌新,甚至脫胎換骨。


這裡我主要講腎經的三個穴——太溪、復溜、湧泉。可別小看這三個穴,它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
太溪位於腳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這個穴說白了就是一個大補穴,凡是腎虛引起的各種癥狀,如腰酸、頭暈、耳鳴、脫髮、牙齒鬆動、哮喘,還有男人們最擔心的性功能減退以及婦女們的習慣性流產,都可通過刺激這個穴看到明顯的效果。


「復溜」就是讓血液重新流動起來的意思,復溜穴的位置在太溪穴直上兩寸處。這個穴位治療淤血和炎症效果最好,所以膀胱炎、*炎、攝護腺炎以及因流產留下的後遺症等,都可以選擇此穴治療。有針灸專家稱針刺此穴滋腎陰的效果極好,相當於六味地黃丸的功效,所以怕熱口乾、夜間煩躁難眠的患者又多了件法寶。


湧泉穴,相當於足底療法的腎上腺反射區,自古就有臨睡搓腳心百次可延年益壽的說法。此穴最實用的功效在於能引氣血下行,可以治療高血壓、鼻出血、頭目漲痛、哮喘等氣血上逆的癥狀。此穴敷藥效果最好。比如高血壓患者可取中藥吳茱萸25克研末,加醋調成糊狀,睡前敷於兩腳心湧泉穴,用紗布包裹。通常20小時左右血壓開始下降,且有持續效果。重症者可多用幾次(平日配合金雞獨立法效果更佳)。鼻出血則敷大蒜泥,左側流血敷左腳心,右側流血敷右腳心,兩鼻孔俱出血俱貼之,有立即止血之效。此法還可醒神通竅,以治療慢性鼻炎。此穴若只想用按摩法,則有個前提,就是稍用力此穴即痛感明顯者適宜。若使很大力而痛感不顯,或此穴處皮膚無彈性,一按便深陷不起的,便不可用按摩法(會使腎氣更為虛弱),可選用敷藥法。


總之腎經是一條關乎人一生幸福的經絡,老年人若想提高生活品質,益壽延年,那就必須把腎經鍛煉強壯。

讓我們身體固若金湯的膀胱經

經常在外面做保健的人可能比較熟悉,按摩師給你拔罐、按摩選擇最多的部位就是後背。在後背拔滿了罐,或者在後背按摩、刮痧、捏脊、踩背。為什麼大都選擇後背進行保健治療呢?


這是因為,後背是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若這條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內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誰給膀胱經能量呢?主要是靠腎臟,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只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臟的供應潛能。

最後,我們簡單了解一下膀胱經上的主要穴位。除了後背的眾多俞穴,膀胱經在腿腳上也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先說委中穴,委中穴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裡側中央。經穴歌訣裡有「腰背委中求」一說,是說後背、腰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委中穴來解決。只要是腰痛,按摩委中穴通常能減輕30%的疼痛。另外,委中穴還有一個獨特的作用,那就是能讓鼻子通氣。按摩委中穴要有正確的方法,取側臥位,鼻子不通氣的一側身體在上位,屈腿用大拇指點按委中穴,需稍用力。


再說承山穴,踮起腳,可以看到小腿肚有一塊肌肉隆起,在肌肉正下方的凹陷處就是承山穴。承山穴的主要功能有:消除水腫,排除體內的廢物,美化小腿曲線,減緩腿部疼痛。


除了以上兩個穴位外,至陰穴也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尤其是對於女性朋友來說,這個穴位是一個婦科要穴。古書《醫宗金鑒》中記載這個穴位可以用於治療因為胎位不正造成的難產。其他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更年期綜合征及乳癰、乳癖等,採用針灸至陰穴也可獲得一定功效。至陰穴的位置在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寸處。

脾經是人體內的「定海神針」

在中醫的理論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稱為是「氣血生化之源」,運用經絡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


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瘀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具備了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只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


通過飲食來健脾,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怎麼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按脾經。

脾經功效巨大,穴位也非常多,我建議大家在揉按脾經時要著重按以下幾個主要穴位。


首先是隱白穴。隱白穴位於足大拇指的內側,距趾甲根角1分許。主治:腹脹,暴泄,善嘔,煩心善悲,夢魘,胸痛,心痛,胸滿,咳吐,喘息,慢驚風,昏厥,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癲狂,多夢。
其次是公孫穴。公孫穴位於第一蹠骨小頭前緣,赤白肉際處。公孫穴的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調動脾臟、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輸送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各種癥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瘀。


所以,有婦科方面問題的女性,請每天揉揉公孫穴。另外,公孫穴可以抑製胃酸,如果您出現吐酸水的情況,趕緊揉一下公孫穴,很快就會好轉。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趕緊揉揉它,食物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


此外,商丘穴也很重要。商丘穴在內踝骨的前緣偏下一點。商丘穴正好對應足的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可以治療各種炎症。同時它又揭示了一個醫理:炎症一般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但為什麼揉這個穴還能消除炎症呢?這是因為脾是管運血的,它能把新鮮血液運到病灶上去,髒東西被清走後,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心經可以助你清心除煩

心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因為在醫學史上,心死亡曾經很長時間是死亡標準的統治者。即使現在腦死亡成為了主要標準,可是心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心經的起點在腋窩下的極泉穴,終點在小指的少沖穴。穴位都是兩邊對稱的,左右兩邊各有9個。雖然如此,但從效果上來講,按揉左邊的比右邊好。心經的功能可以簡單歸納為兩點,第一是可以治療心臟原發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等;第二可以治療情志方面的疾病,比如精神錯亂、癲癇病、抑鬱症等。當我們運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陰心經」上嘗試按摩一番之後,便會真切地體會到,這條經對調節我們的情志健康的確有著巨大的作用。此外,如果手掌心、心胸老是發熱出汗,心經也可以調治。


沿著心經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
極泉穴在腋窩中,點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勞損性肩周炎;
少海穴在肘紋內,撥動可治耳鳴手顫及精神障礙;
神門穴在掌紋邊,點掐可促進消化,幫助睡眠,預防老年癡呆;
少府穴在人體的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可瀉熱止癢,清心除煩,通利小便。


此外還有4種常用調心的中成藥——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牛黃清心丸和人蔘生脈飲,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癥狀,參選而用。以下脫口說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心慌氣短食不下,可服柏子養心丸。
口燥盜汗大便乾,快用天王補心丹。
夜晚難眠心煩熱,牛黃清心神自安。
常服人蔘生脈飲,氣陰同補功效全。

掌管生殖妊養的人體大脈——任脈

任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部,經*,沿腹部正中線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於足陽明經。


任脈的「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總任一身陰經,與全身所有陰經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故稱為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宮,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與女子經、帶、胎、產的關係密切,是女性最知心的「好朋友」。


任脈中的重要穴位非常多,主要有會陰、關元、神闕、膻中、氣海、巨闕這六大穴位。關於關元、神闕這兩個穴位,我會在後面做專節介紹,這裡給大家重點介紹一下膻中、氣海、巨闕這三個穴位。


在任脈諸穴位中,膻中穴應該是最具知名度的,很多武俠小說中對此穴都有提及。事實上,在臨床上,這個穴位也是任脈諸穴中最常用到的。

任脈的氣海穴有溫養、強壯全身的作用。故前人才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譽稱。中醫認為此處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身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患,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養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在臨床中,氣海穴可以用來治療婦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屬於寒濕阻滯的,以氣海穴為主,配合水分、水道、地機等穴,常常能收到化濕理氣,通絡止痛的療效。


巨闕劍是中國古代四大名劍之一,它雖然是一把殘缺不全的劍(闕是通假字,通「缺」),但其精誠堅利之處,其他寶劍卻無法與之爭鋒,所以號稱「劍中至尊」。


而任脈的巨闕穴所在的胸骨,外形也非常像一柄寶劍。巨闕穴就在骨頭的頂端,胸骨劍突大凹陷的下面,裡面是腹膜,上面是膈肌。這裡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換的關隘。而且,這個地方地勢十分險要,食管和動靜脈都在這裡通行,是人體的君主——心的宮城,是至尊之門,凜然不可冒犯。


就如同巨闕寶劍一樣,巨闕穴的作用也是深不可測。巨闕穴有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療口腔潰瘍。當心火旺盛時,當然會在口腔內和舌頭上有所反應。這時候巨闕自然會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巨大的使命,每天在巨闕上按摩3~5分鐘,堅持兩三天就可以將這一股邪火驅逐出去,使你的身體重回健康!


會陰穴是為任、督、沖三脈匯聚之地,故名會陰穴。它位於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為人體長壽要穴。會陰,顧名思義就是陰經脈氣交會之所。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氣象,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


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對調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按摩會陰穴,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等症。


會陰穴的保健方法有三。其一是點穴法:睡前半臥半坐,食指搭於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點按會陰108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其二是意守法:姿勢不限,全身放鬆,將意念集中於會陰穴,守住會陰約15分鐘,久之,會陰處即有真氣衝動之感,並感覺身體輕浮鬆空,舒適無比。其三是提腎縮穴法:取站式,全身放鬆,吸氣時小腹內收,肛門上提(如忍大便狀),會陰隨之上提內吸,呼氣時腹部隆起,將會陰肛門放鬆,一呼一吸共做36次。

統帥陽氣之脈的「大將軍」——督脈

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下出會*,向後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後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督脈主導手足六陽經,「督」有總督、總攬之意,督脈總督一身的陽脈,具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的稱謂。大養生家莊子就說沿順督脈這條命脈,可以貽養身體,可以保全生命,可以涵養精神,可以享盡天年。


督脈穴位中,命門、風府、百會這三大穴作用尤為突出,我在後文再做詳細介紹,這裡來了解一下督脈另外兩個主要的穴位。


首先是至陽穴,這個穴位作用非常緊要。
至陽穴對心絞痛急性發作的病人的確是有神奇療效,但是,這裡一定要注意手法,可不是隨便按按就管用的,那麼,具體如何做呢?最主要的當然是先找到穴位,至陽穴位於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間,與兩側肩腫骨的下角相平。取穴位時,可以讓病人取端坐或側臥位,兩臂下垂,低頭,首先找出頸後的最高突出點即第七頸椎作為骨性標誌,然後向下摸7個胸椎棘突,在第七胸椎的下緣凹陷處即為至陽穴。操作時醫者站在患者的左側,以左手扶住患者的肩部,用右手拇指指腹點壓至陽穴,用力程度以病人能夠承受為宜。一般來說,按壓3分鐘後心絞痛即可得以緩解。為了防止心絞痛的再次複發,最好每天按壓至陽穴3~5次 ,10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3個療程,以確保療效。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倘若經按壓至陽穴治療後心絞痛不能緩解的,應及早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另外,已確診為冠心病的病人或頻發心絞痛的患者,平時外出時應隨身攜帶急救藥品,以防不測。


大椎穴在督脈諸穴中也是一個非產關鍵的穴位。它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頸椎一共七節,當你低下頭左右轉動脖頸時,上面六節頸椎都跟著轉動只有第七頸椎是不動的,這個不動的頸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通過按摩大椎穴,調整督脈氣血,補充人體陽氣,可以間接的補充人體的腎中之陽——元陽。腎中元陽充盛,就可以保持強有力的抗禦外邪的能力。所以說,這是一個養生保健穴,可以經常按摩。具體按摩這個穴位時,可採取以下3種手法。


按法:深呼吸,在氣止時用食指緩緩用力按壓穴位,緩緩吐氣;持續數秒,再慢慢放手,如此反覆操作。
搓摩法:用食、中、無名指輕揉,壓力均勻放在穴位上,盤旋撫摩。
揉法:以食指和中指或其中一指著力於穴位上,做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
大家可根據自身情況,選用上述一種方法或兩、三種組合起來,每次按摩10~15分鐘為宜。此法適用於各種人群,而且不拘於時間,一天做1~2次即可。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年幼、年老和骨質疏鬆的人在按摩過程中手法一定要輕柔,避免挫傷頸椎。

十二經脈之海——沖脈

沖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並在此分為三支:一支沿腹腔前壁,挾臍上行,與足少陰經相併,散佈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一支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一支出會陰,分別沿股內側下行到足大趾間。


沖脈與其他各經有著廣泛的聯繫。具體說來,沖脈與任、督二脈同出於胞宮。其脈氣所發腧穴在臍之上、下兩旁,左右共「穴」,系足少陰腎經穴位;其循行不僅並於少陰,亦隸於陽明,又通於厥陰,及於太陽,陽維、陰維、陽蹺、陰蹺共同保護它。其脈氣流經,滲灌陽明,又與其他臟腑經絡相互連屬。


沖脈除了具有衝要之義外,更包含著沖(搏)動、輸布的動力概念。正因為沖脈獨具這種使氣血周布的動力,才使其脈氣遍及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無所不至,才使其成為「諸脈之衝要」,才使其有「十二經脈之海」之稱。


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說明沖脈具備調和諸經的生理作用,並由此而產生了統帥和調節十二經氣血的功能。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則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而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古代醫家以「海」字比喻沖脈,在體現統帥和調和功能方面來說,無疑是生動而有一定意義的。


我在行醫的時候,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有一些西醫同行在面對生殖疾病的患者時,多以為病因不是肝臟出了問題就是腎有了毛病,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我認為其關鍵在於沖脈。


沖脈起於胞中,所以,它就具有主宰「血海」的功能。「血海」指什麼?對女子來說,它應該指的是內生殖器。血海接受沖脈的調攝,表現在:沖脈隆盛則血海充盈,月經應時而下;沖脈受損則血海敗亂,出現月經失調等病症。


男子亦有血海,在男子方面為化精之所,這個「化精之所」在男子方面當指睾丸、攝護腺等生殖器官。沖脈盛則「精氣溢瀉」而有子,沖脈受惡傷則精衰無子,也就是說,當男人患有少精、死精等病時,一般都是沖脈有病。


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中醫推按高手,他在治萎證(陽萎證)時,點按穴位除肝腎外,還加以上封水分(較長時間),下截會陰(較長時間),並點按陰交、雙氣、關元三穴,取到很不錯的效果。有一患者施治三日後,恢復功能。其他婦科病和男性病治好的更是不計其數,全都以沖脈論治。


在這裡需要給大家說明一下,奇經八脈中,除了任督二脈各自具有明確的穴位外,其餘六脈的穴位都與十二正經上的穴位相通,其重點穴位已在上一章做過詳細介紹,故此,這一章不再綴筆,隻對六脈本身的功效向大家作以介紹。

呵護女性健康的愛心脈——帶脈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環腰一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小腹。


帶脈是人體所有經脈中唯一橫行的,它能約束縱行之脈,足之三陰、三陽以及陰陽二蹺脈皆受帶脈之約束,以加強經脈之間的聯繫。帶脈還有固護胎兒和主司婦女帶下的作用。


帶脈受損的表現為腰酸腿痛,腹部脹滿、腰腹部鬆弛,在女性可以是痛經、白帶增多、習慣性流產等。而女子長期便秘,也與帶脈相關。

其實,早在1000多年前,醫聖張仲景就已經認識到了帶脈對於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認為帶脈是治療婦科病的「萬能穴」,而現代醫學也證明,和帶脈息息相關的白帶不正常、月經不調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養護帶脈來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帶脈的養護一點也不複雜,除了注意保暖和規律生活習慣以外,我在這裡再告訴大家兩種養護帶脈的簡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上面說的用推敲的辦法來按摩帶脈。
推帶脈法:以肚臍為中點向左右兩側推撫數次, 再在後腰部用手掌來回推撫,推時用力適度, 不要過輕或過重,手下有內臟推動感最好。
敲帶脈法:躺在床上,用手輕捶自己的左右腰部,100下以上就可以。不過,準媽媽可千萬不能這麼做。


推敲帶脈的方法可以讓經絡氣血運行加快,對於腰部冰涼而常常感覺酸疼和痛經都有幫助。除了有疏通血脈的效果以外,推帶脈可以強壯腎臟,敲帶脈還可以增強腸道蠕動,對於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贅肉的「游泳圈」,還有利於脂肪的代謝,減少贅肉的產生,在保養帶脈的同時,有瘦身的效果。


第二方法是艾灸帶脈。
艾灸是傳統中醫學的一種療法,操作起來也非常簡單易行,就是用中藥艾葉製成的艾絨或艾條在皮膚表面的穴位熏烤,藉助藥物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就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作用。大家可以去藥店買來艾條,點燃,手持艾條在距離皮膚5厘米左右的地方進行熏烤,皮膚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標準,在帶脈穴的位置熏10~20分鐘。


不方便用艾灸,或是不喜歡艾草的煙味的人,也可以用吹風機對著穴位吹熱風來取代。這個方法其實已經超越了日常保健的範疇,而是一種中醫的治療,所以比較適合各種的婦科炎症、嚴重的痛經或者月經不調、腰腹水腫等帶脈嚴重受損的狀況。

保護腸胃,助你緩解痛感的神奇之脈——陰維脈

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的足少陰腎經上的築賓穴,它先沿大腿內側上行到腹部,與足太陰脾經相接,再沿著胸部向上,與任脈會合於頸部的天突穴和廉泉穴。


維脈的「維」字,有維繫、維絡的意思。陰維脈具有維繫、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
《難經》裡說:「陰維為病苦心痛。」意思是說陰維脈如果出了問題,您多半會出現心痛、胃痛、胸腹痛等不適。這是因為陰維維於陰而上行於營分,營又屬血,心主血,所以陰維病會變出現苦心痛的證候。


除了胃痛,心痛、胸腹痛也可以通過陰維脈來治療。方法就是我上面所說的,用手指在陰維脈的循行路線一路按壓,遇到反應強烈的地方就堅持按摩或敲打一段時間,這樣癥狀便會得到緩解。

聯絡全身陽經,專治感冒的特效脈——陽維脈

陽維脈從足跟部的金門穴開始,向前走到腳踝處後,沿小腿、大腿往上,到達脅肋後側;然後從腋後上行到肩部,再從頭頂繞到脖子後,與督脈會合於風府穴。


同陰維脈相應,陽維脈具有維繫、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
《難經》裡說:「陽維為病苦寒熱。」意思是說如果陽維脈出了問題,人多半會感到發熱或是發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感冒了。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尤為多見,而治療感冒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陽維,方法是用手指在陽維脈的循行路線一路按壓過去,在感覺疼痛、有硬結或凹陷的地方堅持按摩或敲打。


此外,我建議大家可以重點按摩陰維脈與手少陽交匯之處的風池穴。風池穴位於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按揉風池穴可祛風解表,清頭明目,通利空竅。按摩風池穴的方法有三種,大家可以選擇使用:


一是按揉風池穴用兩手食指或中指,或二指併攏,以一定的力度按揉風池穴,順時針和逆時針各60~100次。
二是雙手十指自然開張,緊貼枕後部,以兩手的大拇指按壓雙側風池穴,用力上下左右推壓,稍感酸脹為好。每次按壓不少於60次,以自感穴位處發熱為度。


上面兩種方法是針對已感冒者。此外,還有一種手法既可治感冒,亦可預防,即用雙手食指、中指按住風池,用力按壓100次左右,直至有發熱感,每天堅持做。按摩後,會覺得頭部很輕鬆,鼻塞也會明顯減輕,因為風池有通竅的作用。

陰蹺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陰陽

陰蹺脈從腳踝處的照海穴開始,一直沿著腿部上行到腹部,再向上進入胸內,到達鎖骨處的缺盆穴;然後沿脖子和臉頰到達鼻子旁,最後抵達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陽蹺脈會合。


陽蹺脈從外踝下申脈穴分出,沿外踝後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髮際,向下到達耳後,與足少陽膽經會於項後。


蹺,有蹺捷輕健的含義。蹺脈左右成對,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陰蹺脈、陽蹺脈均起於足踝下,故有保持肢體動作矯捷的作用,均達於目內眥,故有濡養眼目、司開合的作用。


大家可能都有這麼一個體會,一到春天,自己就特別容易犯困,所謂「春眠不覺曉」就是這麼個意思,這在人體來說屬於正常現象。可是,也有些人,不止是春天,是什麼季節都容易犯困,這可就不正常了,在排除疾病的前提下,就該注意多休息了。


如果因為工作或別的原因,休息時間沒有那麼多,那也不要緊,我們可以多拍打按摩陰蹺脈,因為它有濡養眼目、司開合的作用,可以助你提神醒腦。


如果出現嗜睡、多眠、易困的情況,你可以從內踝沿腿內側向上,或從鎖骨沿胸內側向下按摩拍打陰蹺脈來緩解。但需注意的是,頻率不宜過高,通常要覺得困了再拍按,這樣方可起到作用。另外,按摩時切勿太快,要輕柔,把動作做到位,連續拍按數周,便可逐漸恢復精神。體質較虛弱的人,更應放慢頻率,隔幾天一次。


相反,如果你是失眠的話,則可以多按摩陽蹺脈。失眠症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病症 ,它的癥狀表現主要為就寢後難以入睡、睡而多夢、睡中易醒、醒後無法再入睡 ,睡中不時驚醒 ,睡不安穩 ,嚴重的可致整夜輾轉難眠等等。失眠症有多種,但絕大部分都跟陽蹺脈經氣過於旺盛有關,我在臨床上常採用按摩刺激陽蹺治療該病,療效明顯。


其實,這不是我的秘法。對此,我國醫學典籍中早有記載,《靈樞?大惑論》中說:「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暝矣。」
由此可見,失眠與陽蹺滿盛有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