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震監測員扎根3千米高原17年 孤獨難熬學狼叫發泄

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張衡地動儀,開啟了人類地震觀測之先河。經過2000年的發展,如今人類已經可以快速測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及影響,在地震監測、災害預防、應急救援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地震預報仍是當今未解的世界性科學難題,人們還在不斷地探索。四川甘孜縣斯俄鄉,甘孜地震台台長趙民淵站在布絨朗山上。他是地震台的第9任台長,山下就是他值守了17年的台站。攝影:孫曉晨 編輯:龐宇佳

點擊觀看影片,時長7分10秒。

1996年,21歲的趙民淵以四川省金川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現防災科技學院)地球物理系學習。2001年7月畢業後,他懷著“地震人”的熱情,從學校來到了地處高原的甘孜地震台工作。

布絨朗山腳下的甘孜地震台是國家基本台站,海拔3360米,負責監測川西北的甘孜、色達等七個縣共7.6萬平方千米範圍及鄰區的震情形勢,是鮮水河斷裂帶北段唯一一個有人值守的專業地震台站。這裡的條件十分艱苦,冬季乾燥寒冷,夏季雷電猛烈,有時一個暴雷打得房間裡燈泡暴裂。

趙民淵回憶,剛到地震台時,台站只有他跟台長兩位常駐人員。每當台長外出交流學習,台站就剩趙民淵一人。在高原上孤獨一人,那種寂寞令他一度接近崩潰,每天半夜,趙民淵跑到台站的布絨朗山上學狼叫,直到喊得身心疲憊,心中擁堵的憤懣才得以疏解。

地震台站的前兆觀測室內,趙民淵正在處理監測資料,將形變、地電阻率、地電場、天氣三要素等數據預處理完後,再填寫在中國地震前兆台網處理系統中。雖然這些觀測手段已經下放到了年輕人手中,但趙民淵還是覺得只有親自監督過才會放心。

晚上10點,趙民淵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從早上八點開始,需要每隔四個小時檢查一遍數據。這樣的工作雖有些單調乏味,但趙民淵十幾年來日複一日從未間斷過。趙民淵說,雖然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但最對不起的就是孩子和年邁的父母。

17年如一日,趙民淵在高原上堅守著,從大學畢業到結婚生子,都在台站度過。轉眼間趙民淵的兒子五歲了,每當大人們問他你家在哪兒?小孩子會說:我家在地震台。

趙民淵和妻子在地震台裡“家”中。趙民淵記得,小孩三個月的時候由父母從老家阿壩州帶到地震台。由於年邁的父母與孩子不適應高原的環境,孩子每年至少得兩次肺炎。 “我和我老婆都離不開,為了孩子以後的教育,去年在都江堰貸款買了房子,無非是多花點錢。現在我爸75歲,我媽72歲,二老都動了手術。為了老小,就讓我農村的姐姐過去照顧孩子和爸媽,每個月給她3000塊錢。”趙民淵說。

趙民淵14歲時患上了敗血症,從高中退學後在父親的堅持治療下撿回一條命。現在發展成慢性骨髓炎,需要長期服藥治療。剛參加工作時的趙民淵每天早上要走5公里取水樣,在高原滴水成冰的冬季,因為骨髓炎,這段路對他來說就是長征。雖然現在這項工作已經下放給了年輕同事,但過去的經歷仍讓他記憶猶新。

今年4月份,在妻子的陪同下,趙民淵去往成都準備做第11次手術。然而再動手術就要面臨截肢的危險,於是醫生建議他服藥治療。免煎的中藥太貴,妻子只好用麻袋扛著藥回家自己煎。

晚上,下班回來的妻子為趙民淵倒水吃藥。趙民淵24小時坐台上,縣城的房子自然是沒法住,可妻子還在縣城工作。妻子打趣道:我好不容易從鄉下到縣城上班,嫁了個老公,又回鄉下住了。趙民淵的妻子個性爽朗,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工作,陪在身邊悉心照料。

台站目前有8名職工,其中兩位參與了下鄉駐村工作,一位外派學習,台站上只剩五位職工。左起:流體觀測員曾程、流體觀測負責人李寧榮、台長趙民淵、流體觀測員澤波降措、形變觀測負責人降城。在趙民淵眼中,他們都像孩子般,趙民淵手把手教他們每一種監測手段的操作方式。

每周一上午,趙民淵組織大家在會議室開會,討論上周數據變化情況和變化原因,並把討論結果整理成文提交上級監測科。在趙民淵的帶領下,地震台曾在省級資料評比中屢創佳績,地電資料還在全國評比中獲得第三名的成績。

為了鍛煉年輕人的業務能力,現在台上的工作,除了總控,逐漸放給年輕人來做。今年7月,剛大學畢業的曾程(左)來到台站工作,因為學的不是地震相關專業,趙民淵把曾程分配到最簡單的流體觀測崗位上,再慢慢培養數字化的工作內容。

取水點甘孜溫泉距離地震台5公里,取水人員必須每天8點到9點之間采集流體樣本,風雨無阻。隨著高原氣溫下降,剛到台站工作的曾程騎自行車取水時膝蓋疼痛,最近買了輛電動車代步。

水體中的氡是放射性元素,地震前地下岩石會釋放出一定量的氡氣,使水體中溶解的氡含量增高,以此來作為一種地震監測手段。這項監測手段有著嚴格的采樣規定,比如采樣時間、氣溫、室溫、水溫、水位、取水口流量等數據,都要準確填寫到采樣卡中。曾程在取樣點取水,檢查儀器的氣密性。

藏族小夥兒澤波降措是台站最年輕的工作人員,今年只有23歲。“他進來的時候是18歲,剛來時連電腦都不會操作,”趙民淵說,“我會給他慢慢解釋,不是本專業畢業的話,花的時間就要比其他人長一些。”

野外作業固然枯燥、辛苦,但也有不期而遇的樂趣。在一次外線路檢查中,澤波降措捉住一隻受傷的鷂鷹。怕被鷂鷹啄傷,澤波用草帽將鷂鷹的頭部遮住。趙民淵在檢查鷂鷹的傷勢後,將其放回大自然。

以前傳輸地電數據的線纜是搭建在電線杆上的,線纜常被人盜竊,加上維修檢測不方便,台站將線纜移到地下。趙民淵擔心井下儀器被人破壞,埋藏線纜的井位用厚厚的鋼板蓋住,需要三個人同時作業才能完成。趙民淵雖然身體不能承受高強度勞動,但也會在一旁陪著。“前幾天我們去檢查,就發現有個點被放火燒了,幸好我們發現的早,只是把外皮燒焦了,線還是完整的,沒有影響到數據。”

台站工作的乏味與枯燥不是每個年輕人都熬得住的。趙民淵說:“2007年的大年三十,一名年輕小夥子到台站報導,他聽說高原上一個月能拿五千,實際上那時候工資才2000多,於是初六就走了。那年台站就我兩個人,相當於陪我吃了6天飯。”

台站後面的山坡以前是土牆圍繞,附近村民經常把土牆掏個洞進來,把玻璃砸了偷東西。後來換了新的監測設備,擔心儀器被盜,全部改成圍牆了。後來騙老百姓,說上面都是監控。“以前天天晚上從山上往台站裡扔石頭,晚上就聽見劈劈啪啪地響,我們根本不敢出來。現在當地老百姓富裕了,也不來偷東西了。”趙民淵說。

冬天的高原上還經常性停電。趙民淵說,其他部門停電,大家就可以歇著了,但是在地震台,為了保障地震數據傳輸的連續性,必須自行發電。降城是台站裡最壯的小夥子,這些累活兒他都能拿下。

發電房外裝柴油的鐵桶。發電採用柴油發電,冬天柴油易凍,需要先燒開水,再輪流搖動車頭,用潤滑油潤滑後才能發動。冬天裡台站的職工不管上不上班,為保障水氡監測正常運行,停電時都會在7點起床發電,那時常常是漫天星鬥。

據中國地震局監測司最新數據,我國目前有1785個地震台站,其中有人值守的地震台站有371個。這些台站在祖國大地上架起了地震監測的“天羅地網”,而處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甘孜地震台正是這個“網”的閃亮結點。

這些“地震人”在地震監測一線的堅守,為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獻出了青春年華。趙民淵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的三大本筆電,記錄了自己從高中生活、求醫治病到結婚生子的台站生活。其中一篇日記裡,趙民淵寫到:在戈壁上有一種花,他用兩年的時間把根扎下去,扎到地下四五米的地方,然後再用兩年時間積蓄能量,再用一年的時間孕育花朵……我感動於他的生命力,假如你也能為了一個目標準備五年,你也會如花兒一樣開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