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書法用筆之四“峰巒起伏”,是書法都有這個特徵!

文︳王呈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蘇軾《題西林壁》詩中的句子,乃讚美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廬山。之所以要說這句詩,是因為今天文章的主題就叫“峰巒起伏”,也請大家帶著蘇軾詩中的意境,閱讀接下來的文章:張懷瓘《書法用筆十法》之四——峰巒起伏。

張懷瓘說:「峰巒起伏:謂起筆蹙衄,如峰巒之狀,殺筆亦須存結。」作者將書法的形象比作了峰巒之狀。那麽,張懷瓘說的是什麽意思呢?

首先我們將其中的幾個關鍵字、詞搞清楚,然後再解釋這句話。蹙:急促、緊迫。衄:逆轉、頓挫(作動詞)。峰巒之狀:高低起伏的山巒。殺筆:收筆、結筆。

起筆蹙衄,我理解是下筆後毛筆調鋒的動作,因為筆鋒觸紙時是一個方向,調整中鋒後又是一個方向,就是逆轉、頓挫的過程;而側鋒轉中鋒的動作必須要在快速中進行,此亦符合急促、緊迫的情形。殺筆亦須存結,我理解是收筆時要用力收束;也就是說,筆畫結尾處要交代清楚。

因此,張懷瓘說的這句話我認為是:起筆前行又急速逆轉,如峰巒之狀,收筆處亦須用力收束。

這麽解釋究竟對不對呢?為了驗證,我特意進行了實驗,不過在具體操作中出現了問題:毛筆落紙後急速調整,不但沒有達到峰巒之狀,反而出現了死角——落筆與行筆分了段!這是怎麽回事?會不會是我的速度太快導致的?

於是,我將速度放慢寫,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毛筆落紙後緩慢調整,不但沒有達到峰巒之狀,反而出現散墨——起筆處黑了一大塊!

是不是我理解錯了?如果不是,怎麽寫不出張懷瓘說的效果呢?

就在此時,我打開了另外一本書,其中的一句話令我醍醐灌頂。這本書就是明代董其昌所著《畫禪室隨筆》,把我點醒的那句話便是:“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

我按照董其昌所說的辦法開始試驗,你猜怎麽著?一下就寫出了峰巒之狀。事後發現,我理解的沒有錯,開始寫不出來,是因為我沒有把筆提起來,而是讓筆自偃、信筆才產生的後果。明白這個道理後,“殺筆存結”的效果也寫出來了。老董,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張懷瓘所說的“峰巒起伏”是否真的存在呢?我理解的又是否正確呢?驗證這倆問題最好的方法便是找到正確的參照物,去哪裡找?我們學的古代法帖就是。

01

上圖兩個“風”字選自黃庭堅行書。左字、、起筆對比右字,很明顯右字三處起筆跳動比較明顯,而且是落筆從一個方向瞬間轉向另一個方向,側鋒入紙迅速提筆轉入中鋒出現了粗細的對比,這不就是“峰巒起伏”之狀嘛!

左字為什麽沒有呢?是作者將這種跳動藏在了筆畫內,並不是沒有;也就是說,側鋒轉入中鋒的提按動作幅度較小,所以看著不那麽明顯。

02

上圖四字亦選自為黃庭堅行書。四個字的主筆“橫”畫,起筆皆有不同程度的跳動,筆畫的末端無論是獨立還是連接下一筆,都有用力收束的動作;起筆,其形象便是張懷瓘說的“峰巒起伏”,收筆,其形象就是張懷瓘說的“殺筆亦須存結”。

值得注意的是,筆畫中段的波動。有人認為這是故意抖動毛筆寫出來的,而且還刻意去效仿,其實不然,這種波動是書寫時不斷調鋒產生的,並非抖筆所致,抖筆乃江湖大師的特技,和真正的書法是兩回事。

因此,可以肯定:張懷瓘所說“峰巒起伏”確實是書法的用筆特點,而我理解的也相差無幾。

最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起筆跳動較強,就是“峰巒起伏”明顯的起筆——書寫時速度較快;起筆跳動不明顯,就是“峰巒起伏”不明顯的起筆——書寫時速度較慢。前者在充分發揮毛筆的彈性後,較快的提按動作轉入中鋒;後者較前者而言,提按動作則慢了下來。

好了,“峰巒起伏”就解讀到這,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以此激勵我不斷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