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成功救治心臟驟停的關鍵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863 篇文章

心臟驟停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一旦發生,全身血供立刻中斷。一般而言,腦部血供中斷10秒左右患者會出現意識喪失,1分鐘自主呼吸逐漸停止,4分鐘開始出現腦細胞死亡,8分鐘出現不可逆腦死亡。對於心跳停止12分鐘以上,再進行復甦救治者,幾乎罕見存活。但對於低溫環境下(如冰庫、雪地、冷水中淹溺者等)及年輕的創傷患者,雖停跳超過12分鐘,仍有復甦成功可能,尚應積極搶救。

及早心肺復甦是復甦成功的關鍵

各種資料顯示,能否及時有效地進行心肺復甦術將直接影響其療效。心跳驟停1分鐘內實施心肺復甦(CPR),復甦成功率高達9O%以上,每延遲1 分鐘復甦成功降低約1O%,CPR實施越晚,存活率越低,所以心跳驟停5分鐘內稱為搶救的黃金時間。傳統研究認為大腦完全缺血4~6 分鐘,將會產生不可逆損害。而新近研究認為大腦缺血20分鐘以上仍有可能獲得組織上的正常恢復,所以目前有學者提出超長心肺腦復甦的概念。

在傳統心肺復甦急救時,首選人工呼吸。近日,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柳葉刀》刊登研究報告稱,綜合25年的心臟驟停急救案例分析證明,心臟驟停的急救之初可忽略人工呼吸,與同時按壓胸部和人工呼吸相比,隻按壓胸部的急救成功率要高出約20%。

原因是在沒有心跳的情況下,人工呼吸是起不到有效作用的,所以,心臟驟停之初的人工呼吸對復甦的作用不大。只有讓心臟跳動後,氧氣進入體內才能起到應有價值。所以,專家依據研究結果呼籲,及時快速而有力的胸部按壓不僅能將生存概率提高2~3倍,更是心肺復甦成功的關鍵。

正確的按壓方法是雙手疊加對準患者胸部中間,也可以是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幅度至少達5厘米深度,按壓頻率要求每分鐘100~120次。若每按壓30次後進行兩次人工呼吸,搶救效果更佳。

及時電除顫是最有效的救治手段

眾多資料提示,約有90%的心臟驟停者,是由一種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顫所致,因此心跳驟停者在3~5 分鐘內進行CPR和除顫其成功率可達49% ~75% ,每延遲除顫1分鐘,搶救成功率下降7%~10%,超過12分鐘再行CPR及除顫,成功率幾乎為零。

2019年3月25日晚上,北京市東單體育館內一名正在打籃球的男子突發心臟驟停,幸遇同在館內打羽毛球的6名協和醫院的醫生。這次救人成功,現場可謂是教科書式救治,邊撥打120,邊緊急實施心肺復甦,在持續10多分鐘心臟復甦後,患者並沒有甦醒,體育館工作人員拿來了除顫儀,醫生及時實施電除顫,這才有了頸部動脈搏動的跡象。隨後被送到最近醫院進行急救,患者成功獲救,除了醫生們及時有效地進行心肺復甦,現場配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專家告訴大家,AED比較智能,它會自動判斷患者是可除顫心律還是不可除顫心律,然後來決定是不是可以實施電除顫。儀器操作也很簡單,會用中文提醒使用者下一步該怎麼做,普通人應該都會操作。

普及民眾搶救知識, 在更多場所配置急救設備

事實也告訴大家,多數心臟驟停是發生在醫院外,必須現場立即進行心肺復甦或及時電除顫,才能為進一步獲得專業救治直至挽救患者生命和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傷殘率而贏得最寶貴的時間。

如果說及時有效地心肺復甦對心臟驟停成功救治最有價值的話,那麼一次成功的急救應包括幾個密不可分的關鍵環節:早期識別;及時撥打120;第一目擊者及早進行心肺復甦等急救措施;醫務人員及時趕到實施專業救治等。東單體育館成功救人事件告訴大家:雖然院外心臟驟停者不可能都這樣幸遇,但加強培訓、普及民眾搶救知識, 在更多場所配置急救設備,讓更多人在關鍵時候敢於站出來援手施救,並能熟練應對這種情況,可能是提高心肺復甦成功的關鍵。不然的話, 更多目擊者不是不願援手,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如何著手,甚至唯恐幫倒忙!

附:中樞神經功能恢復過程

心臟驟停恢復過程的規律大致如下:心跳恢復→呼吸恢復(30分鐘左右)→瞳孔對光反應出現→睫反射出現→流淚、吞咽、咳嗽反射出現→痛覺出現→角膜反射出現→轉頭→眼球轉動→聽覺出現(呼喚反應)→四肢活動→清醒(能講話或能聽懂)→腹壁及提睾反射出現→視覺恢復。(摘編自楊志寅 任濤 馬駿主編.內科危重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作者: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國際行為醫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濟寧醫學院教授 楊志寅

健康路上的難關:知錯卻難改

部分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