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矽谷抄襲中關村!起底美國爆火的共享滑板

車東西(公眾號:chedongxi)

文 | 紅波

當共享單車在中國大紅大紫乃至偃旗息鼓之後,在大洋彼岸另一頭的歐美,正如火如荼的對共享概念做重新的定義——近來,共享電動滑板在美國強勢崛起。

在Uber和Lyft的競賽之外,美國的共享出行領域一直缺乏故事。當摩拜和ofo在去年針尖對麥芒時,共享單車曾在美國短暫流行,但並未掀起波瀾。而現在,共享單車帶來的便利與麻煩,在美國統統由共享電動滑板繼承了。

眼下,共享電動滑板更是吸引了谷歌、Uber、Lyft乃至遠隔重洋的小米參與其中。

在中國火熱的共享單車概念是如何在美國被重塑為共享電動滑板的?目前有哪些關鍵玩家參與?共享滑板要怎麽用?它在美國是否會經歷共享單車一樣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車東西進行了深入探究。

一、電動滑板再掀共享出行熱潮

7月10日,美國的計程車龍頭Uber宣布,將在自家的APP中接入共享電動滑板初創Lime的服務。同時,Lime還宣布獲得了3.35億美元融資。就在兩周之前,另外一家電動滑板初創Bird,才宣布了3億美元的融資。

此時,距離這兩家公司成立,不過一年時間而已。

2017年,或許是受共享單車的啟發,Bird等共享電動滑板公司成立。而Spin則成立得更早,在2016年就誕生。在潛伏了一段時間過後,2018年將近年中時,這條賽道猛然爆發,受到熱情的市場資金擁戴,將原本在水下的玩家統統推了出來。與此同時,原本進行共享單車運營的Limebike與此前從事電動滑板生產的Skip也切入進來。在加州,四家初創撐起了共享電動滑板的創業賽道。

吸引谷歌、Uber等巨頭關注讓創業遊戲陡然加速,不過數月時間,有人拿下天價融資,有人融資額仍在數百萬美元徘徊,行業分化已經顯現,這條賽道似乎勝負已分。

二、四大玩家入場 已誕生獨角獸

1.Bird——共享出行老炮

在車東西整理的四家共享電動滑板初創中,Bird與共享出行的淵源最深。這家於2017年在加州聖莫妮卡正式成立的公司,在拿下紅杉資本領投的新一輪3億美元的融資後,估值達到20億美元。

而其創始人Travis VanderZanden與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同名,並且,他在Uber和Lyft兩家共享出行公司都曾任高級主管。2013年,VanderZanden加入Lyft,擔任COO,並與快速成長的Uber相競爭。2014年10月,VanderZanden“背叛”Lyft,加盟其競爭對手Uber。

這段經歷,使得VanderZanden成為一位極具爭議性的創業人物。但或許也是因為他的身份以及在共享出行領域累積的豐富經驗和人脈,才為Bird帶來了如此多的融資。

儘管拿到這麽多錢,Bird的投放量目前還不大。根據中金產業研究報告,Bird在7月初的投放量約為1000輛,用戶規模約5萬人。

2.Lime——被谷歌Pick的前共享單車公司

同樣成立於2017年的加州聖馬特奧市的創業公司Lime,則拿到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風投部門Google Ventures參與領投的3.35億美元融資。自此,電動滑板車創業公司Lime的估值高達11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的三位聯合創始人都是華人,其中兩名擁有Kinzon Capital的跨境風險投資背景,另一位則曾在Square擔任軟體工程師。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家Lime,就是去年試圖在美國推行共享單車的Limebike。在今年嗅到風口變化之後,Lime果斷地把布局領域從共享單車換成了電動滑板車,並將名字中的bike去掉,在賽格威提供的電動滑板上刻下了“Lime”。

當前,Lime的電動滑板已經在全球40個城市進行了300多萬次騎行。據稱,Lime正尋求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方式,籌集高多5億美元的融資額。

3.Spin——從共享單車做到共享滑板

Spin成立於2016年,其總部位於舊金山,並且在那裡籌集了800萬美元的資金。和Lime一樣,Spin這家創業公司在今年2月試水自行車之後,相繼轉戰電動滑板車。

值得一提的是,Spin的聯合創始人同樣擁有滾燙的履歷:這家公司的其中一位聯合創始人曾是Disqus的軟體工程師,另一位曾在Lyft就職產品經理一職,最後一位曾聯合創辦過兩家由Y combinator投資過的創業公司。 Spin早期的創業經歷也為其的日後崛起刷了一波存在感。

4.Skip——後起之秀

Skip是一款由Boosted Boards的創始人Sanjay Dastoor和Matt Tran創立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品牌,於今年5月份在華盛頓特區推出,接下來將在舊金山上映。沒有聽說過Boosted Boards?Bootsted Boards以製造電動滑板而聞名。幾個月前,在推出了他們的服務後,共享電動滑板車迅速遍布舊??金山的各個角落。

對於這家電動滑板初創品牌,用戶只要下載Skip的應用APP就可以找到附近的滑板車,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實現騎行。

儘管這四家創業公司目前是行業的主要參與者,但Uber和Lyft早已向電動滑板行業伸出來橄欖枝,雖然兩家公司都沒有正式宣布一個“共享出行”部門,但通過與行業先行者合作的方式,不斷跟進新興移動市場的腳步。

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5月,Lyft曾考慮申請在舊金山運營共享電動滑板的許可,而且這些許可證很可能會得到批準。

今年1月,Uber收購了一家名為“Jump”的自行車共享公司,允許用戶通過Jump的應用程式或Uber Bike功能預訂出行服務。與此同時,本月,Uber將在自家APP裡上線Lime的共享滑板功能並將Uber的標誌性logo貼在Lime的滑板車上。Uber很有可能將此次收購作為撬開電動滑板車市場的突破口,但兩家公司具體的協商細節仍未敲定。

三、 共享滑板的運營背後 小米或成最大受益者

1.使用方式:和共享單車如出一轍

同共享單車一樣,這些電動小滑板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停放點,在像洛杉磯、舊金山等城市 ,用戶可以隨時租用分散在城市周圍的滑板車,並將它們隨意停放在馬道邊,以供其他人的使用。使用的時候用APP一掃,便可以激活。

這種電動滑板車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5英裡(24公里),在收費標準上,它們每分鐘收費不超過15美分,換算成人民幣,一分鐘一塊!時間就是金錢!

在充電及車輛維修方面,會有專門的團隊在晚上取回電動車進行充電,然後根據用戶需求在早晨將其放到預先確定的地點。例如Bird 的用戶可以給電動汽車進行充電,並獲得相應的回報。

2、為何而火?便利+文化+巨頭助推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麽在美國火的最終是共享電動滑板,而不是共享單車?

首先需要提到得是,美國一直有不錯的滑板文化基礎,尤其是年輕人,將滑板當做一項日常的出行工具以及運動項目。這為共享電動滑板培養了大量的潛在用戶。

與此同時,電動滑板比共享單車顯然要更加省力,不用費力踩單車便可輕鬆達到20km+的時速。加之其借用了共享單車的無樁模式,為用戶提供了相當的便利。

最後,讓共享電動滑板真正大火的,還是巨頭的“Pick”。當下,Uber、Lyft都在試圖打造立體的出行生態,將各種出行方式統一到自家的APP中,而谷歌則一直希望殺入出行行業,其無人車在今年就要開始載人商業化。共享電動滑板似乎是他們出行版圖上最後一塊拚圖。而巨頭的看重帶來了巨量的資本以及關注度,共享電動滑板就此一飛衝天。

▲圖片為電動滑板車Lime

3.中國玩家雲參與:各家背後是小米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據外媒報導,小米公司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動滑板車代工企業,由小米供貨、然後貼上美國公司商標的電動車大量出現在街頭。

共享電動滑板車領域的“獨角獸”公司Bird已經投放了大量小米供應的滑板車。據報導,該公司五月份可能和小米簽署了採購協定,採購價值數千萬美元的電動滑板車。此外,Bird公司的競爭對手Spin也採購了小米公司生產的電動滑板車。另外一家大規模的電動滑板車製造商是賽格威,該公司為美國另外一家共享滑板車品牌Lime供貨,這家公司是小米生態鏈企業,小米是其股東之一。

不過上述供應給美國滑板車運營商的產品,到底是由小米自行製造還是委託給其他公司生產,目前尚不得而知。

四、蒙眼狂奔 共享滑板問題不少

不過,電動共享滑板在全球迅速攻城略地的同時,難免出現野蠻生長的後遺症:舊金山政府於上周發表聲明稱,共享滑板車企在提交經營許可證之前,必須收回散落在街道兩旁的共享滑板車。這也不是沒有道理 ,當地市民表示,隨地亂放的滑板車已經嚴重影響到群眾的日常出行。

▲圖片來自Newser

這份聲明明確指出:運營費在取得共享滑板經營許可證明之後,需要支付5000美元的申請費和25,000美元的年費。

此外,當地政府還提出了一些硬性要求——車企必須在“一小時內清理掉違規的車輛”和“為旗下會員提供工作崗位”中做選擇,除此之外,還強製要求車企為消費者購買保險。監管的介入,開始要求共享電動滑板走向正規化。這一系列的組合拳對車企的生存發展產生了更為的直接影響,運營成本將顯著上升。而電動滑板的服務價格能否覆蓋上浮的合規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還需要觀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共享概念廣受資本青睞的中國,共享單車已經漸漸式微,為何狂熱的創業者們沒有引入共享電動滑板?

車東西找出的原因如下:

與共享滑板致力於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出行方案一樣,中國資本市場的共享理念在經歷了早期的野蠻生長之後逐漸趨於理性,以中國的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出行工具早已趨於飽和,所以,在這種市場狀況下,共享電動滑板的生存擠壓太空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最主要的製約因素還要歸結於政策壓力:根據《路線交通安全法》,電動共享滑板車暫時還沒有路權,在政府嚴格監管下,政策風險太大,這從根本上就否絕了電動共享滑板概念在中國實施的可能性。

但不予否認的是,電動滑板車確實在短距離路程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出行方案參考,中國未來是否會有新的出行方式受其啟發,值得期待。

結語:監管收緊後 會是下一個共享單車嗎

我們不難發現,Bird與Lime的對峙 ,形成了共享滑板出行的第一階梯玩家;Spin、Skip緊跟其後,緊鑼密鼓地在共享電動滑板領域中爭得一席之位。這場聲勢浩大的出行遊戲在接受資本助力之後變得愈發激烈。

相對於國內正在退燒的共享單車,其歷史遺留問題至今擺在我們眼前,歐美共享滑板是否會重走國內市場的老路,其結果我們不得而知。在當地政策不斷收緊的情況,共享滑板企業又將如何出招,我們拭目以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