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痛啊 青春期的“選擇”和“喪失”

被稱為“中國式家庭成長全景”的電影《狗十三》正在熱映中,如紀錄片一般呈現了中國家庭的模樣。之所以被廣大網友觀眾熱議,是因為很多成年人看到了曾經的自己,當年也曾有著自由表達和選擇的意願,但最終“被決定”,繼而順從父母的選擇。記者就此採訪了陶老師熱線指導老師葛利利,劇中情節在現實中並不鮮見,其實“青春期”不該讓家長心有余悸,這是青少年追求獨立的時期,也是最可塑的時候,它是一個信號,透露著青少年新的需要和期望。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孔小平

關於選擇

家長和孩子其實都矛盾

電影劇情:

李玩的父親被老師喊到學校,老師說李玩的英語拖了後腿,如果抓一下,有望保送高中。於是,父親二話不說,把李玩特別想選擇的物理興趣小組更改為英語興趣小組。她無力反抗,只是氣憤地離開了老師辦公室。面對李玩的不高興,父親的解決辦法居然是掏出一疊百元大鈔給她做安慰。無濟於事後,怒衝衝地喊道:“我忙得一晚上沒睡,一大早又被老師喊到學校,你還生氣?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這是為誰好!”

電影讓很多觀眾回想自己的少年時代,有多少次是父母幫你決定了“興趣”和“志向”呢?

葛利利點評:

興趣班選擇這個,簡直太具有普遍性了。我們在實際接觸的案例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上的興趣班基本上都是父母代為選擇的,比如女孩子小時候要上舞蹈課,長大了有氣質,有身材;男孩學跆拳道,強身健體,還壯實。

家長們本著“你還小,你懂什麽”的主觀想法剝奪了孩子的自主選擇權。而孩子呢,一般也就屈從了這樣的父母權威。這其中是家長與孩子的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博弈。這裡面忽略了孩子很多方面的需求和成長。你看啊,現在孩子真的忙,就算課間,也要做作業,周末兩天,都在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情感需求最旺盛的時期。為什麽這麽說呢?之前還懵懂,往後呢上高中了,更多會考慮未來。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時時都是以“不影響學習”為主,一旦孩子出現了有別於家長的意願,就會遭遇打壓和控制,視孩子的需求為洪水猛獸。

其實家長和孩子都是矛盾的。一方面,家長會認為,孩子早上起床、日常學習什麽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經常有家長抱怨說,怎麽早上還要我喊你起床?你自己的學習為什麽要我來盯,你都這麽大了?但平時呢,家長又不肯放手,比如興趣班的選擇都要越俎代庖地幫他選。另一方面呢,孩子呢也無所適從,什麽都是父母選擇和幫忙,自己到底要不要表達出自己的意願,要不要自己選擇?

青春期,很特別,它介於成熟與不成熟之間,在依賴與獨立的中間,家長尤其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怕孩子掙脫自己。其實如果孩子早上起床晚了,遲到了被老師罵,或者成績排名掉下來了,被同學笑話了,被老師批評了,那他就要承受這些“懲罰”,他承擔了後果,就會產生一些動力來自我修正,所以要勇於讓孩子承擔“錯”。父母總是幫孩子做選擇題的家庭關係很容易形成慣性,長此以往的危害就是以後孩子長大了,可能會是一個沒有主張的人,在職場和人際關係中不會說“不”,也就是沒有自我。

關於喪失

最常見的就是寵物和玩具

電影劇情:

李玩的父母離異後,李玩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再娶,又生了個小弟弟。為了彌補李玩,父親給她買了一隻寵物狗,李玩起初是很抗拒的,後來慢慢接受,李玩給它取名為“愛因斯坦”。後來“愛因斯坦”跟爺爺買菜走丟了,至此李玩表現出了全片最大的一次青春叛逆期的強烈反應。為了安撫她,繼母自作主張給她又買了一條同品種同顏色的狗,然後跟家裡所有人統一口徑,說這就是走失的“愛因斯坦”,有好心人給送回來了,從爺爺奶奶到父親都這麽說。李玩一眼就認出了它不是,產生了抗拒。於是父親終於爆發了,打了她,並且讓她給家人道歉。李玩暫且接受了它,但甚至主動遺棄它,再到最後默默接受,並再次愛上這條“愛因斯坦”,最後也與它產生了強連接,當這條狗傷了小弟,被繼母要求送去狗肉店,她又去瘋狂尋找……

葛利利點評:

電影中這個情節的設定其實蠻讓人揪心的,對李玩來說,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喪失。我們在現實中也常遇到這個情況,一般來說,孩童在“喪失”上最常見的對象就是寵物和玩具。

對孩子來說,狗或者其他寵物,並不是寵物,而是他們的夥伴,是自己忠實的不離不棄的小夥伴。父母一般不是忙於工作,就是盯著自己學習,所以孩子平時的情感互動和輸出對象主要就是寵物或貼身玩具。因此當寵物走失,或者玩具被損壞,他們的反應就會很強烈。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關係良好,孩子對寵物或玩具的喪失感就不會那麽強。如果父母日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那這種喪失感的走向就會很糟糕,有些孩子甚至會“被上網”,因為他在不得不轉移情感。

不過像李玩這樣,後來又接受了另一條狗,也說明孩子本身也是有一定的自愈能力的,並不是所有的喪失都需要介入疏導,只要有能填補空缺的,就會有一個過程從喪失中走出來。

那麽如何幫助疏導以及早日走出來呢?從家長的角度出來,孩子需要情感,那家長就抽出時間給他情感,還可以促進他與同伴在現實中的交往互動。比如與其他同齡人約了假期周末一起玩,約定時間,讓孩子們自由互動。其實青春期對情感的需求很強烈,也是孩子最可塑的時期,親子關係的維護,需要付出的是耐心和智慧。

來源:揚子晚報心理周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