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碑票房雙敗,為何蒂姆·波頓也救不了《小飛象》?

迪士尼新出品的真人奇幻電影《小飛象》已經上映了六天,可這部投資1.7億美元的饕餮大片如今票房的表現依然平平,讓人難免為其能否回本而擔憂。要知道,前腳剛重金收購福克斯,後腳還要持續推出總計17部真人動畫電影的片單計劃,不管從經濟壓力還是口碑擔憂,《小飛象》的成敗將會嚴重影響迪士尼接下來的布局規劃。

《小飛象》劇照。圖源網絡

《小飛象》改編自1941年的經典同名動畫作品,導演是《大魚》《剪刀手愛德華》《僵屍新娘》的暗黑鬼才蒂姆·波頓(Tim Burton)。相比前作,《小飛象》沒有跌宕詭譎、沒有離奇怪誕,甚至連光怪陸離的世界觀都沒有構建描繪,但這樣複刻原版動畫的方法卻也讓作品失去了它本該可能的獨特性與奇幻性。而蒂姆·波頓為了迎合原作的觀眾,討好這批粉絲,在用著他認為的“迪士尼童話敘事”式的表達,最後學了個不倫不類。是的,他很努力地做到了照貓畫虎,卻也只能得到一個“努力”的評價。

“電影想講的非常多,卻沒有一件事能講清楚!” 美國知名評論網站Slate直言《小飛象》像是一部為笨寶(電影主角小飛象)製作的衍生品;“經過翻新的故事,只會麻木在盲目的期待和毫無意義的辛苦之中,而這種重新啟動完全不需要存在。”《芝加哥讀者報》(Chicago Reader)將其批評得一無是處;“影片加入了大量無意義的繁瑣細節,把一個原本溫暖奇幻的故事改編得極其平庸。”《綜藝》(Variety)雜誌也評價得毫不含糊;IndieWire網站更是如此戲謔評價:“達到了它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但這目標簡直低得讓人難以置信。”

或許這樣批評有些過度,但追隨原作動畫而來的童話情懷觀眾沒有看到黑皮膚的馬戲團動物高唱“成為一名奴隸,直到我們死去”的情節,那個帶著黑人口音的烏鴉“吉姆”也完全消失在了故事之中,就連本是最後得到很多動物幫助的笨寶現在也變成了一群馬戲團演員聯合行動的解救戲碼。政治正確本沒有錯,將人類的意義去放大抬高也符合當下的主流價值標準,但過度考慮人性,便會削弱本屬於童話的單純氣質。這些觀眾是想看到他們心目中的童話被真人演繹,是想在電影院這樣一個神聖的銀幕上再次致敬當年往昔。但,看到的只是一個冗長無味的口水故事。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劇照。圖源網絡

而另一部分觀眾,是追隨導演而來。從《文森特》到《剪刀手愛德華》,從《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到《牡蠣男孩憂鬱之死》,蒂姆·波頓的名號,放出去便是大膽獨特的朋克暗黑美學風格,故而會有一種好奇——《小飛象》這樣一個單線敘事的簡單小故事會被改編成什麽樣的美學盛宴?但他們最終只看到了“商業”二字。

過於扁平化的角色,不夠豐滿的人物,全數體現在後期牽強突兀的營救高潮之中。角色硬傷之外,故事的節奏也有些失衡。作為一部人與象是主角的電影,人與動物的關係本該是《小飛象》的重心,但整部影片沒有著墨描述人與象之間怎麽產生的感情,細節上也沒有處理感情是如何升華的,故而在最後表現他們感情深厚於是營救的時候便顯得鋪陳不夠,無法代入。

很多人說,迪士尼沒有讓蒂姆·波頓完全發揮出他所擅長的哥特風格;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對於鬼才導演的頭銜,是一次消解更是一種毀滅。《小飛象》的確不夠好,這一點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已成事實,但蒂姆·波頓的加入,讓《小飛象》展現了溫暖以外的另一種可能,而迪士尼選擇蒂姆·波頓,也是想要嘗試不一樣的迪士尼路數。

溫暖呆萌的小飛象被迪士尼當做真人童話改編計劃的第一棒,便是打算將其作為重磅炸彈,一炮而起。如今的高開低走,想來希望能給迪士尼一點反思的空間。這個炸彈依舊還是個炸彈,炸出一番關於真人童話改編的慎重思考,也不枉《小飛象》這一次的開門滑鐵盧。

秋小墨(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危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