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哪吒,我們還有話要說

不喜歡《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朋友有嘛?

有的。

木衛號這幾天沒有更新,就是一直在等五色全味老師發標——他聲稱要寫一篇反駁先前推送的評論文章(小編偷偷說個實話:是因為二哥跑去香港看《好萊塢往事》了……)。

嘚嘚這篇有理有據的長文,完成於《哪吒》之前的點映場次。既然等不到另一邊看法,這裡也趁熱,先放出來,大家可以比對。

正文共:3070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縱觀豆瓣惡評,大多聚焦於這兩點:

1. 拿著低俗當搞笑,拿著弱智當有趣。“口水尿屁鼻涕,胡渣胖大漢是娘娘腔,哪吒母親嗓門河東獅 ,申公豹結巴,太乙真人是胖子所以他的坐騎根據主人量身定製變成了一頭肥豬。”網絡段子老套,“指紋解鎖、遊樂場之類的舔當代科技”。

2. “去掉「割肉還父,剔骨還母」就等於放棄深度”。“把哪吒變成了父慈子孝的故事的可笑度200%”。

第一點見仁見智,順應市場就有可能存在這些元素,但大多都無關痛癢,商業動畫,做這麽苦這麽窮,總還是要賺錢的。

第二點就不大苟同。電影《哪吒》讓我產生要去二刷的衝動正是因為他劇作上的創新與內核深度的新呈現。

先回顧下《封神演義》中的原著內容。哪吒橫空出世在《封神演義》裡對應的實際上是三回的內容:

“第十二回 陳塘關哪吒出世”,“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磯”,“第十四回 哪吒現蓮花化身”

原著的情節點如下:

哪吒7歲洗澡鬧海屠龍,天宮隱身毆打龍王,削肉救雙親。化為魂魄翠屏山顯聖,百姓敬仰李靖毀廟,二次蓮藕身出世,父子弟兄反目。太乙真人借天尊磨他殺性,道人將金塔予李靖,治哪吒以認父之情。

重回原著看哪吒,這其實也就是中國的俄狄浦斯情結故事,原著的側重點是在化為蓮身後的與父對抗。哪吒的故事內核和孫悟空一樣,出生、叛逆、被鎮壓、重生。所以,那些有著反抗父權期待的觀眾,你其實可以再看一遍《大聖歸來》。

電影《哪吒》進行了前無古人的改編,很多人說李靖和哪吒的關係變成了“父慈子孝”,毀IP。而我以為,電影的側重點不在於“父與子”,電影把小哪吒的年齡從原著7歲降為3歲,其實還沒到佛洛依德“弑父”的階段,而是往前推,即:拉康的“鏡像階段”,“自我”與“命運”(他者)的衝突。

雙生子哪吒與敖丙

先從一個可愛的小情節“踢毽子”說起,畢竟三歲只要陪著踢毽子就滿足了。“毽子”不僅承載了哪吒的感情敘事,還是個可作精神分析的關鍵道具(類似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我們以此來劃分階段看:

第一次正是和母親踢毽子,而父親在這階段是缺失的(在天宮呢);第二次是和敖丙發生了“鏡像階段”(拉康)的衝突與和解——電影側重的正是這一階段;第三次是在遭遇天劫之際,哪吒對父親說的一句“沒有機會和你踢上一次毽子”,父子矛盾弱化。

我是真的好奇,導演是怎麽想出來要把哪吒一分為二的呢?弗洛伊德的“弑父”已經不夠用了,但用拉康的那套來套,就一切明了了。

導演用“雙生子”的概念極好地完成了“鏡像”的設置。哪吒與敖丙,在原著中前者是陳塘關李靖的第三子,後者是龍王的三太子。類似的組合可以想到《惡魔人》裡的不動明和飛鳥了,前者是有著柔軟心腸的惡魔,後者是墮落天使撒旦;還有《火影忍者》裡的鳴人和佐助,前者體內封印著九尾狐,後者承擔著家族復仇後投靠了大蛇丸。

《惡魔人》

《後影忍者》

為什麽要這麽改,看了原著可能會理解導演的用意,因為哪吒作為“靈珠轉世”太特殊了,他的善惡混沌在現代邏輯裡很難呈現和讓觀眾認同。他性本善,他帶著命運感而來:“哪吒乃靈珠子下世,輔薑子牙而滅成湯,奉的是元始掌教符命。”,“剔骨肉”也是為救父母;他性本惡,有殺性,自帶“一千七百殺戒”。一個是有著人身的哪吒,一個是靈珠轉世的哪吒;他有兩個“父親”,一個是人倫代表李靖,一個是命理代表太乙真人。

來看看電影裡哪吒這個“頑童”是怎麽養成的。小哪吒起初純真無邪,將社會大眾口中的“妖魔”形象歸為自己,然後吸收了父母口中的“靈珠轉世”形象,又吸收了申公豹的“魔丸”形象,最後與真正的靈珠大戰並完成了人格的統一。人的本質,正是他社會關係的總和。拉康說,人將互為他者。電影首先是哪吒這條線給梳理清楚和化繁為簡了。

同時,加強了龍族和敖丙的這條線。敖丙同樣也遇到類似的主體位移,他鳩佔鵲巢了靈珠,又背負龍族的複興重任,受到申公豹的錯誤培養,又對哪吒產生了情感認同。敖丙的一念轉變,是要比哪吒多上幾個回合的。最動人的是龍鱗情節,原著是龍王敖光被哪吒扒了龍鱗,古雲“龍怕揭鱗,虎怕抽筋”,電影裡,龍鱗既是敖丙的盔甲也是軟肋,和哪吒脖子上的金箍是一個作用,壓抑住本性。

哪吒和敖丙的人物設置,是類似“無間道”的,存在一個相互錯置的身份認同;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屬性,互為陰陽。

太乙真人所謂“天數”

電影中一元二分的邏輯,還有一組,是太乙真人和申公豹。原著裡和太乙真人大戰的是石磯娘娘,當自己的徒弟被哪吒意外射死,石磯娘娘前來討個說法,太乙真人認為她不過是“一頑石成精”,雖然人倫公理是在石磯那,但太乙真人笑她:“萬邪豈能侵正?”便收了她。這是儒家思想的男權話語邏輯,電影把這改成了申公豹心有不甘的地方。和在人間受到差別對待的哪吒一樣,申公豹在天界受著同樣的“原生家庭”式偏見。

而太乙真人,在原著裡是個關鍵人物:哪吒的名是他取的;哪吒犯錯了,打死巡海夜叉、三太子敖丙和石磯娘娘的徒弟時,太乙真人認為“雖然哪吒無知,這是天數”,對哪吒都不加責備;而哪吒毆打龍王和自剃骨肉也都是太乙真人的授意,到後來哪吒對李靖心生恨意,真人賜他蓮花身火尖槍風火輪去殺父;而之後降服哪吒又強行讓他與父和平共處的也是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常道哪吒的造化是“天數”,天數不可被人界(李靖)、“截教”(石磯)所理解。電影是將這個“天數”設置為主角真正要去對抗的東西。用現代邏輯去理解哪吒的時候,沒有人是存在必然罪因的,眾生平等。平等的觀念,正是生成不公感的土壤,不管是天數還是劫數,都成為某種特權的或者“超我”的存在。這在過去是必須順應的天理,在當代書寫時,這又成為一種觀念錯誤。所以神話改編難的不在於劇情人物,哪吒故事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難點在於對文化觀念的現代化改造。

父慈子孝不合理?

觀眾不滿於“父慈子孝”的設定,其實也就無由來了。電影《哪吒》反抗父權的內核並未丟失,只是反抗對象由真正的父親,改編為既定的法則和天數。其實電影《哪吒》動人的點就在於人世間美好的友情和親情,在於作為魔丸的父母的兩次主動犧牲:一次是剛出生時母親的舍生相擁,一次是天劫將至時父親的一命換一命。

原著,哪吒的殺性是被太乙真人磨去的,第一步是借天尊的“一頓扁拐”,第二步是借燃燈道人的寶塔一頓祭燒,都是武力鎮壓。這完全不符合現在的主流價值觀呀。如何讓走遠的哪吒回頭?這個重擔就落到了他的父母。所以這部分的改動是必然。

另外“剔骨肉還父母”在原著裡不過是太乙真人教給哪吒救父母的招數,貼上著讓大家感受下,哪吒是孝還是不孝,當然小時候看的陳浩民那版是不孝的:

當哪吒聽到四海龍君抓了他父母——

哪吒聽得此言,滿眼垂淚,懇求真人曰:“望師父慈悲弟子一雙父母。子作災殃,遺累父母,其心何安。”道罷,放聲大哭。真人見哪吒如此,乃附耳曰:“……如此如此。可救你父母之厄。”

哪吒回到陳塘關——

哪吒厲聲叫曰:“'一人行事一人當’,我打死敖丙、李艮,我當償命,豈有子連累父母之理!”乃對敖光曰:“我一身非輕,乃靈珠子是也,奉玉虛符命,應運下世。我今日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你們意下如何?如若不肯,我同你齊到靈霄殿見天王,我自有話說。”敖光聽見此言:“也罷,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名。”四龍王便放了李靖夫婦。哪吒便右手提劍,先去一臂膊,後自剖其腹。剜腸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歸泉。

當然除了故事內容的革新,動畫技術是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搶奪毛筆的那段是只有動畫才能實現的效果。小哪吒變身大哪吒,簡直帥無邊。雖然帥不過5分鐘,還是回到了小屁孩的模樣,但相信,這也會成為今年夏天最萌的CP。

·END·

- 作 者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