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完它,你就會明白《渣男圖鑒》被“404”的原因了

上個禮拜,《渣男圖鑒》橫空出世,火了不到三天,影片和博主的账號一起“404”了。

影片博主是一位音樂劇愛好者,她創作的這支影片改編自百老匯歌劇《芝加哥》的經典片段,講述了6個女人為何親手殺死自己丈夫的故事,涉及的社會話題包括PUA、家暴、性騷擾、性別歧視等,用京、滬、川、粵、湘、魯6種方言演唱。

歌劇《芝加哥》於1975年4月12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首演,直到1977年8月27日停止,總共演出936場(包括24場預演)。

2002年,出身於百老匯的導演羅伯·馬歇爾在哈維·韋恩斯坦的授意和幫助下,將這部經典歌劇搬上了電影銀幕。

《芝加哥》問世後,先是刷新了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的票房記錄,光是本土票房就有1億7千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億);隔年,《芝加哥》又“洗劫”了奧斯卡,獲得了13提6中的傲人成績。

目前豆瓣上有7萬多人點評,評分穩定在8.6。

【男人總是這樣】

電影《芝加哥》以洛克茜的視角展開,她始終夢想著走上舞台。

渣男弗雷德以“幫她實現夢想”為由,騙了她的感情,和她發生了婚外情。

弗雷德玩膩了之後,直接和洛克茜挑明,他根本就不認識什麽夜總會的經理,那些全都是用來泡她的借口。

洛克茜知道實情之後很痛心,在和費雷德的推搡之中,意外用槍殺死了他。

丈夫阿莫斯回家後,洛克茜懇請他幫忙撒謊,將費雷德說成是入室盜竊犯,而他們夫妻只是在自衛過程中失手殺害了他。

阿莫斯原本答應了,沒想到在警察的審問下,說出了實情,出賣了洛克茜。

警察在帶洛克茜走之前告訴她,這個弗雷德其實有五個妻子,是個十足的人渣。

接連遭受打擊的洛克茜,鋃鐺入獄。

在監獄的第一晚,她聽6位女囚犯講述了自己因殺死丈夫而入獄的故事。

這也是《天朝渣男圖鑒》改編的原片段,在電影《芝加哥》裡這段是由歌劇形式表現的,唱和演都堪稱教科書級。

第一位女囚犯的關鍵詞是#泡泡#。

因為她的丈夫很喜歡嚼口香糖,吐泡泡。

這一天她回家,心生無名火,想得到丈夫的安慰,不想再聽他在一旁吐泡泡了。

無奈丈夫還是吹泡泡不理她,她就抄起了家裡的散彈槍,然後

第二位女囚犯的關鍵詞是#6#。

她和男朋友同居兩年了,過著平淡的小日子,每天她會為下班回家的男朋友準備一杯酒,兩個人再一起做晚飯。

這一天她突然得知男朋友不僅結過婚,而且有6個老婆,就在每天為他準備的酒裡下了毒,然後

第三位女囚犯的關鍵詞是#咯吱#。

這一天,她正在廚房裡收拾一隻雞,準備做晚飯。

丈夫回家後,發狂似地質疑她是不是和送牛奶的司機亂搞,然後

第四位女囚犯的關鍵詞是#呃呃#(類似於被噤聲後發出的低吟)。

她是匈牙利人,被誣陷殺害了自己的丈夫。

她是這6個人裡唯一一個沒有犯罪的女人,也是唯一一個在電影裡被明確執行絞刑的女人。

第五位女囚犯的關鍵詞是#西塞羅#。

凱莉姐妹是夜總會非常有名的雙人舞搭檔,維爾馬是姐姐,維羅妮卡是妹妹。

維爾馬的丈夫查理經常來看望她們姐妹,在某一次演出前,他們一起住進了西塞羅酒店,開懷暢飲,交談甚歡。

交談間隙,維爾馬去取冰塊,回來撞見丈夫和妹妹發生了關係,所以

第六位女囚犯的關鍵詞是#李卜西斯#。

她的男朋友叫李卜西斯,是個多愁善感的畫家,打著創作的旗號劈腿,所以

這個片段的出發點是女囚犯們的自述,後來情緒逐漸積累、爆發,演變成了對男性伴侶的控訴。

這擲地有聲的呐喊,看似是女權主義的崛起,但放在整部電影裡,卻透露著逃避現實的悲哀。

好像是對不公待遇的奮起反抗,實則是對物欲社會的無奈順從。

【芝加哥不需要真相】

洛克茜在典獄長(監獄的女囚都叫她媽媽)的指點下,打算找來知名律師比利·弗林幫她做無罪辯護。

無奈這個表面上高唱著“我只在乎愛情”的律師事實上隻認錢,他拒接了洛克茜的投懷送抱,張口就要5000美金。

洛克茜根本拿不出5000美金,最終還是她那個沒用的丈夫阿莫斯,東拚西湊拿出了2000美元,請動了比利。

收了錢之後,比利主動找到洛克茜,開始幫她洗脫罪名。

比利首先要為洛克茜塑造一個新的身份,一個博取媒體同情、滿足大眾好奇心的身份。

比如她想當修女

出生於貴族家庭

父母雙亡

還有一條完整的、悲慘的人生軌跡

這一切都是比利臆想出來的,從他如此嫻熟、流暢的表述來看,這是他慣用的手法。

比利成功把殺人犯洛克茜塑造成一個悲慘、孤獨、不幸的女人,也將從未登上過舞台的她,說成了是芝加哥史上最甜美的爵士舞者。

洛克茜起初的確嘗到了甜頭,但接觸幾次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淪為了比利的“提線木偶”。

維爾馬曾經告誡過洛克茜,比利的客戶永遠是他自己。

他看起來是在為那些女囚“洗刷冤屈”,實際上是收著黑心錢,做著昧心事,借著這些姑娘捧紅自己,享受被人擁戴的感覺。

只要有人開價更高、有人的可塑性更強、媒體更關注,比利立刻會轉移注意力。

所以比利口中反反覆複提到“這裡是芝加哥”,他是在麻痹自己,他要讓自己相信:芝加哥不需要真相、不需要誠信,只需要一個又一個更勁爆的故事而已。

【多麽荒謬的結局】

眼看比利就要被一個“槍殺三人的女富豪”吸引去了,洛克茜不甘坐以待斃,慌亂中假裝摔倒,引來媒體的注意,然後聲稱自己懷孕了。

她甚至不惜用身體換來醫生的偽證。

洛克茜當即從“一個悲慘、孤獨、不幸的女人”,變成了“一個悲慘、孤獨、不幸的母親”,再次成為了媒體的寵兒。

弗林決定順水推舟,繼續發酵洛克茜的謊言,並以此為籌碼幫她在法庭上申請到“無罪”的審判結果,洛克茜卻不樂意了。

比利的倒戈讓她產生了厭惡,洛克茜決定中止和比利的合作。

但是這份“硬氣”維持的時間並不久,在洛克茜目睹無辜的漢婭(關鍵詞為#呃呃#的匈牙利女囚)上訴無果,被執行絞刑後,她又找回了弗林,乖乖穿上他拿來的修女服,乖乖地在法庭上演著比利編造出來的悲情人設。

儘管有些小波瀾,但故事的結局還是像比利預想的那樣:

洛克茜被判無罪釋放。

弗林繼續著他“從不敗訴”的輝煌記錄,過著優渥的生活;

被他“解救”的維爾馬和洛克茜,組成新的雙人舞搭檔,風靡芝加哥。

一個滿口謊言的律師,兩個手上染著鮮血的女囚犯,卻享受著芝加哥最高漲的歡呼聲和掌聲。

多荒謬的結局。

《芝加哥》是一部華麗至極的電影,但是它的表面越浮誇,內核訴說的情感就越悲哀。

它不僅是一部高水準的歌舞片,更是一部表意完整的反諷片。

勢利眼的典獄長,做偽證的醫生,逍遙得意;無辜的漢婭被執行了絞刑,傾家蕩產救出洛克茜的阿莫斯淪為了“透明人”。

洛克茜、維爾馬和弗林這三個應該受到懲罰的人,卻擁有了完美大結局。

彼時的芝加哥,經濟蕭條,社會萎靡,人們疲倦的身心需要爆炸性新聞來慰藉。

正因如此,比利才能如魚得水般,空口無憑地編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社會爆點。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人們總是習慣性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並且堅定地認為那就是真相。

這不僅發生在彼時的芝加哥,也存在於我們此時正經歷的生活中。

這句話摘自《渣男圖鑒》影片下的熱門評論

《芝加哥》的成功絕非是因為那一個片段,而單獨拎出《渣男圖鑒》這個片段來看,很容易產生歧義。

如果你耐心地看完這篇文章就會明白,把“原音樂劇巡演了那麽多年”和“一個影片兩天之內被全網封”兩句話放在一起含沙射影,和比利所做的事情一樣,都是在為大眾提供“勁爆的故事”而已。

更有甚者,把“《芝加哥》拿了奧斯卡”和“一個影片兩天之內被全網封”放在一起對比,煽動性更強。

回過頭來看《渣男圖鑒》,也許真正觸動“404”開關的,並非影片本身,而是它所引發的、已經無法控制的社會輿論。

《芝加哥》也好,《渣男圖鑒》也罷,它們的本意都並非煽動受迫害的女性去犯罪。

但總是有人像比利那樣,捏住一個可見的爆點,肆意發揮。

這裡不是芝加哥,如果有人像洛克茜和維爾馬那樣做,非但不會成為受人愛戴的爵士舞者,反而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輿論的焦點也不該隻盯著爆點,而是真相,否則像“404”那種無能的解決辦法將會永遠存在。

《看見》裡曾經有一句話,非常應景:

“這些應該有著足夠道德良知的個體,為什麽會落入集體性的狂熱和盲從之中?每個民族和國家的人,不妨都這樣問問自己。”

不錯過任何一篇橘小電的有料測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