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企海外並購降溫,專家:變得更專業、理性

今年上半年中企海外並購出現量增價跌的趨勢。據普華永道(PwC)近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整體並購活動交易金額降至2644億美元,降幅為18%,其中海外並購交易金額同比減少48%,至268億美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的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增加了37%,至426宗。

德國FALK(富高)審計稅務事務所中國部負責人兼上海子公司總經理姚元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德國企業一直是中資海外並購的主要標的之一,雖然近兩年海外並購的總交易額在減少,但中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並購的熱情並未消退,而是逐步走向專業化、理性化,“這是一個良性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企在“一帶一路”倡議沿線的並購投資活動大幅增加,據跨境並購服務商晨哨集團給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數據,2018年中資圍繞“一帶一路”沿線發起的海外並購共計157宗,同比上漲11.35%,其中103宗的交易金額合計為473.15億美元。

全球境外投資普遍下降

從數據來看,海外投資的減少是近幾年來全球各國的整體趨勢。

專注於並購行業的谘詢公司Mergermarket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範圍內達成的並購交易總價值為8015億美元,比2018年同期下降15%。與此同時,全球注冊在案的交易數量從超過5000宗降至3558宗。該公司的研究還顯示,2019年全球跨界並購熱度明顯下降,目前僅佔全球並購交易額的30%,而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其平均比例約為40%。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8月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國海外投資報告亦顯示,中企海外並購金額出現了明顯下降。不過安永的報告稱,隨著產業升級不斷地深化,中企在全球價值鏈高端領域的布局持續發力。2019年上半年,中企海外並購主要流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和消費品行業。

姚元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上述領域,一些海外標的企業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通過海外並購以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是企業轉型升級和國際化發展的需要,這也表明,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上變得更為理性、專業,風險意識也有所增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在今年6月公布的《世界投資報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範圍內外來直接投資(FDI)同比下跌13%,降至1.3兆美元,連續第三年出現降幅。其中,歐洲地區的FDI回落尤為嚴重,去年同比減少一半,降至1720億美元。報告稱,多年來,美國企業是最大的海外投資者,但2018年則隻排名第157位,這正是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讓美國企業留在國內、而不是在境外投資的直接結果。

上述報告還稱,當前全球投資保護主義和投資安全監管措施大幅增加,已達到2003年來的最高水準。

德國加強外資審核更多是防禦性策略?

除了受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大背景影響之外,中資的一些海外並購也受到了歐盟國家逐漸提高並購審核門檻的影響。

去年7~8月,德國政府先後叫停了兩項大型的中德並購交易。2019年1月,被稱為德國史上最嚴厲的外資審查法案《對外貿易與支付法案》修正案正式生效。根據該法案的規定,在涉及國家安全的基礎建設領域與核心技術領域,將非歐盟投資者並購德國企業的審查紅線從持股25%下調至10%。

BCCI谘詢公司創始人、原德國ZF集團獨立董事徐維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就目前看來,該法案的實際影響要比預估的低,對於大多數沒有軍工等敏感領域背景的企業而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並購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姚元凱認為,德國政府提高審查門檻,裡邊有來自美國的因素;同時,德國也擔心如果將太多核心技術出售給歐盟以外的強大工業國,中長期可能會削弱其自身乃至歐盟的話語權。

不過,就目前看來,德國的外資審查政策更多是一種偏防禦的預備性策略,而非系統性的乾預。

究其原因,姚元凱表示,一方面,基於歷史原因,德國基本法並不鼓勵政府過多乾預經濟,因此審查存在政治成本;另一方面,德國各黨派之間的步調並不統一,相互牽製也增加了立法的難度。

姚元凱說,德國目前的審核主要是針對涉及國家安全的科技領域,對於其他領域影響有限,不過並購流程還是不可避免地放慢了。對於收購方來說,需要做好流程可能延長4到6個月時間的準備。

專家:中資出海需加強理性專業的合作

專家認為,中資出海這些年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但仍存在一些一問題。

姚元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第一,中國企業往往對德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預期過高。比如,一家德國鄉村企業,雖然其生產技術精湛,但未必就有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第二,在並購談判中,有些中國企業可能會認為出資方天然掌握話語權,而德國企業通常會盡量把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在談判中態度堅決,中企對此往往認識不足;還有就是一些中國企業在並購過程中過於關注價格,導致投後融合遇到問題。

徐維東則稱,一宗成功的並購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在前期,需要有正確的戰略思想和明確的並購意圖;在中期則需要做足盡職調查,不僅在財務和法務上,業務上的盡調也十分重要;在後期則是進行有效的整合。

姚元凱建議,作為跨國並購中的中國買方,打鐵還需自身硬,同時擁有積小勝為大勝的務實心態,一切應從前期準備和背景調查開始。他舉例說,某家中國企業曾對十多家德國企業做過盡職調查,數年耗費數十萬歐元,結果發現這些德國企業面臨的問題他們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在這其中,他們系統地看到了,這些曾經優秀的德國企業,有的已歷百年,如何一步步走失去活力。這種情況下,規避風險不交易就是最佳方案。通過更加理性化、專業化的合作,中資出海必能漸行漸強。(實習記者席悅對本文亦有貢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