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寧選一線211,別去十八線985

作者|言煙

每年高考報志願,家長和學生最關心的當然是城市、大學與專業。如何在萬千高校中篩選出自己心儀的大學,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乍一感覺,最好的大學會在最好的城市。例如,北大清華在北京,上交複旦在上海,浙大在富裕杭州,川大在800萬人口的城市成都,貴州、雲南這樣較欠發達的省份沒有名聲赫赫的大學。

細想又是不對的,南京名校雲集,高等教育資源不在上海之上,也能在中國排第三;鄭州位於中國中央的樞紐城市,卻拿不出手幾所名校;河北有什麽呢?河北有衡水中學。

看雙一流學科名單,雙一流學科聚集於北京(153個)、上海(57)、南京(38)、武漢(29)、杭州(20)、廣州(18)、西安(17)、成都(14)、合肥(13)、天津(13,含河北1個)等城市,除了都是省級行政中心之外,似乎無規律可循。從GDP排序來說,北上深肯定位列前茅,而西安、合肥排不進中國城市榜前10。

城市與大學的偏差,也是世界各國共有的現象。那麽,為什麽高等教育資源會向部分城市聚集?城市和好大學之間到底是什麽關係?考生又該怎樣在城市和大學之間做出選擇呢?

先有城市,後有大學

城市與大學的關係比雞與蛋的關係簡單多了:先有城市,再有大學。這是一個不用糾結的命題。回到大學初創時期,我們會更容易看出來。

今天你熟悉的眾多國內老牌大學,其格局與分布在晚清民國時已經基本確立下來。在當時,還沒有“北上廣深”的說法,是否被開辟為通商口岸是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同時,由於高等教育起源於西方,大學在中國發端時也是向西方學習,甚至由西方人操辦,因此通商口岸城市的教育得到了優先發展。這些通商口岸大都位於沿江、沿海水運便利的地區,例如武漢與廈門。

?

1928年,上海外灘一景 / 視覺中國

一座城市的氣質,還刺激了它的大學會擁有怎樣的學科,這種刺激對私立學校的影響尤為顯著。由於私立學校學費昂貴,他們更願意培養容易就業的學生。1917年,上海的複旦大學在國內首先創立商科,培養工商業人才。到1924年,商科學生佔全校2/3。

其次,城市對大師更具吸引力。大學建校在大城市,可以取就近原則之便。位於北京的私立大學朝陽大學(該學校最終並入中國人民大學),當時北京是國家高級司法機構的所在地,法律專家學者雲集,與東吳大學並稱“南東吳,北朝陽”。

在老師之外,生源是同樣重要的因素。私立學校主要招收有錢人家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必然越有錢的城市越多。

民國時最知名的私立大學南開大學,學費比一般的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都高,也讓在南開就讀的大都是政要、大家族、高級知識分子子女。而當時的天津,經濟領先,一度是北洋政府所在地,別的時候又是北京的戰略轉移地,恰好諸多名流富豪,這與今天落寞的天津形成鮮明反差。

?

耗資20萬的南開大學思源堂,袁世凱捐款7萬並希望送兩個兒子進南開讀書 / 南開新聞網

與私立學校不同,公立學校更願意選擇離政治中心近一點,這樣校長更容易去遊說政府要錢。在偏遠地帶,政府看不見摸不著,公立學校很難要錢,把大學建在這裡就是叫天天不應。因此,民國時期幾個政治中心如北京、南京都頻繁出現過公立學校。

根據上述這些原則,大學從一開始就主要分布於東部沿海。1922年已有37所高校,80%高校聚集在東部地區——滬寧杭16個,京津唐地區11個,福建3個,廣州2個,山東1個;中部地區的武漢4個。後來因戰爭內遷,中西部的高校發展較為迅速,但總體上依舊集中於東部。到1948年,72.9%的高校在東部。

?

1945年6月21日,內遷至昆明的西南聯大,圖為美軍航拍 / 視覺中國

大城市對於大學一直有著驚人的向心力。抗戰結束之後,民國政府想重新劃定城市給內遷的學校,大多數推推拒拒,吵得不可開交,一定要回原在的城市,即使原來的校舍已經全部炸成廢墟。

以上海的兩所高校為例,教育部起初想將同濟大學留在四川,同濟表示不願意。同濟校友向蔣介石說情,蔣介石動容,問同濟校長把同濟遷到重慶如何,校長說同濟師生熱切盼望回滬。教育部長又說可以捐出蘇州千畝地,作為同濟未來校舍,再次被同濟拒絕。

蔣介石本來指示複旦遷回蘇北,被複旦拒絕。複旦拒絕的理由是“我們無錫有地”,無錫榮家曾把1014畝地曾捐給複旦,作為建校用地。國民政府答應讓複旦到無錫複校,不過複旦醉翁之意不在酒,又再拒絕了,最終回上海複校。

堅持回沿海大城市對這些大學來說,是一種相當正確的堅持。尤其是複旦,在後來的發展中得盡天時地利人和,崛起成國內最頂尖的高校之一。而蘇州、無錫至今沒有可以望其項背的學校。

以國家、省的力量建設大學

大學的建設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基本格局形成之後,近二十年大學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新變化。1998年起,國內高教管理體制改革,部門辦學體制基本結束,形成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辦學、以地方管理為主的新體制。

這項政策的影響之一是,部屬高校同時能得到中央財政經費和地方財政經費,一般來說比地方屬高校更有錢。所謂部屬高校,是指中央部屬高校,關乎國家發展格局。共79所,數量不多而品質高,是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的大頭。一般而言,名校幾乎都是部屬高校。

政策影響之二是,省級政府財政對當地高校的經費來源產生重要影響,換句話說,一個省越富裕,越可能有更多錢分配給教育。

於是後來的發展中,各省因部屬高校數量、經濟發展水準的差異,生均經費出現了差異。

2018年3月31日,武漢理工大學。這所教育部直屬211大學年預算已經接近50億,在不少985大學之上 / 視覺中國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2004-2013年,地方屬普通高校生均經費不到部屬普通高校的 1/2。地方之間也有差別,東部省份一般來說更富裕,地方能提供的經費更多。廣東、江蘇、浙江、河南是地方高校經費較多的省份,但河南缺部屬高校,因而從部屬、地方高校之和來看,總計的高校經費就很少。

談錢俗,但高校就是結結實實砌在錢上的。在中國,一筆千萬級的捐款往往能引起熱議,但這樣的數目對高校來說實在是小菜。算一筆不太準確的账,清華大學2018年的預算是269億,平均一天的預算就是7千多萬。而雲南一個省的高等教育預算才70多億。

對高校來說,招兵買馬、買精神糧草、補貼學生的物質需求樣樣花銷不菲;今年買完明年接著買。沒有錢,就招不到優秀老師,買不了科研經費和實驗設備,甚至圖書館買不起學術論文數據庫做科研。如果高校經費難以查到,一個非正式的指標是去各高校圖書館網站查看其數據庫列表。數據庫越多說明這所學校經費越充足。

地方財政供給高校,讓地方經濟的發展通過該項政策進一步影響了高校排名。高校排名層出不窮,但生源品質才是中國人心中最具說服力的排名,即學生在可選的情況下,最願意進的大學排名。

事實上,近些年來,一個趨勢是南方高校生源品質上升,北方高校下降。從名校來看,從計劃經濟時期到現在,生源品質不斷上升的高校有浙大、南京大學、複旦、上交等,下跌的有中科大、南開、人大、外經貿大等。

一所學校如果在的省不夠富裕,也就無話可說了;再要是所在的城市級別不夠高,處境更艱難。在中國,與行政權力中心距離越近的高校級別越高,資源越豐富。從城市層面來說,則是城市級別越高,高等教育資源越豐富。

據學者統計,各省中,沒有非省會城市能在高等教育資源(以高校生人數計算)上超越省會,而且西部省份尤其集中於省會。少數幾個突出的非省會城市是遼寧的大連、福建的廈門、山東的青島等,但它們整體在高校數量、高校生人數、師資等方面都不如相應的省會城市。

2017年10月5日,廈門大學旁的白城沙灘。廈門大學是福建的最高學府,許多外地人誤以為福建的省會是廈門 / 視覺中國

一個省的行政中心變遷,也可能造成沒有集中力量打造某所學校,最後讓這個省缺部屬高校,只能主要靠自己供經費。比如河南、廣西、河北。河南1954年搬省會到鄭州,但河南大學沒有搬走,留在開封。之後,鄭州憑借交通優勢、省會位置崛起,河南大學漸頹。

挑大學,就是挑城市

在城市、省份、歷史決定大學排名之後,大學本身的力量並不應該被忽略。從大學初創到如今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大學對所在城市的貢獻作用越來越鮮明。

大學可以培養人才,也可以吸引企業落戶,向當地貢獻稅收。大學對創新型企業的吸引尤為明顯。最典型的相互促進案例,莫過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對矽谷而言功不可沒,而矽谷也讓斯坦福更名聲赫赫。

不過國內的形勢有所不同。長期處於金字塔頂端的學校和學科再加以重點建設和傾斜,會讓金字塔頂尖繼續光鮮亮麗,而原本弱的城市永無翻身之地。

有學者做了極化測度,發現中國高校兩極分化程度加大。目前有10個省份無一流大學,包括江西有一個一流學科;山西等8個省份有一個一流學科 (自定);河北有一個一流學科 (自定) ,但該院校並不在河北省域。這會導致馬太效應,或者用專業術語來說是循環累積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新約·馬太福音》

河北省唯一入選一流學科的河北工業大學尷尬坐落於天津 / 河工大學官網

事實上,有不少學者提過中國形成了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發達的地區吸走企業、人力、資源,變得更發達;不發達的地區則什麽也沒有,企業沒來,人和資源走了,繼續當炮灰。

這意味著,假如一座城市落入於二元結構中的不發達地區,而該城市又沒有已經發達的高等教育,它就既不能在經濟上翻身,也不會在高等教育上有多少建樹。

大學直接給所在城市供應人才,城市給大學供應經費。大學的發展在不受乾預的情況下會跟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趨於協調一致。但有學者分析過,長江中遊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它們的高等教育水準超過了其經濟發展水準。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的高等教育則跟不上它們的經濟發展水準。

從省際來看,到2011年,教育遙遙領先於經濟發展的是陝西,教育嚴重跟不上經濟的省份是河北、內蒙古。本省高等教育不發達,意味著該省考生面臨激烈競爭。

2018年6月8日,高考結束後,石家莊二中考生打著傘走出考場。對高考痛心疾首的記憶成為一些傑出人士生不願意回河北的原因之一 / 視覺中國

無論怎樣,大多數人無力改變這樣的現狀。家長和考生能做的,無非是在填報志願的時候精明一點,通過用腳投票來自己追求公平,以換取他們高考努力應得的回報。

作為考生的你,考慮到高校現狀和就業潛力,建議從“天(津)南(京)(上)海北(京)”的經典選擇中放棄天津。

如果你對未來潛力看得更重,那麽不妨首先相信經濟的力量,考慮財政收入豐裕而高校跟不上的省份或城市,當地學校假以長久的時日建設,排名可能會上升。

2016年7月5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學首屆畢業生典禮。這所曾被認為“出格”的大學,如今已經趨於低調 / 視覺中國

再直白點說,東、南富裕超過西、北。長三角、珠三角城市都不,例如杭州與廣州深。深圳這樣的城市更是少有的富,這座城市的大學經費可能是其他同等名聲學校望塵莫及的。

此外,如果你相信政策的力量,西部得到的關照超過中部,中部處於爹不疼娘不愛的時期。曾經沒有評選上985、211,但最近評上了雙一流的學校則是學校本身會得到超過之前的關照,發展更可能加速。當然政策可能會變,還需要自行時刻保持關注。

最後,如果你要從長江中遊城市群中挑大學,當然首選武漢,謹慎選擇長沙,對南昌敬而遠之。

參考文獻

[1] 陸根書,羅繼軍.世界大學排名與一流大學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51-57.

[2] 陳學飛.高等教育系統的重構及其前景——19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04):9-12.

[3] Russo A P, van den Berg L, Lavanga M. Toward a sustain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university: a stakeholdership approach[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 27(2): 199-216.

[4] 胡耀宗.省域高等教育財政差異實證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32(01):36-40.

[5] 胡耀宗.不同類屬高校財政差異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1(11):17-20.

[6] 崔建英,張欽.第四次學科評估和雙一流評定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統計與管理,2018(01):112-128.

[7] 李秉謙編著.一百年的人文背影 中國私立大學史鑒 第5卷 絕響 1945-1953[M].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6.

[8] Anderson G, Ge Y.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iti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5, 35(6): 756-776.

[劉華軍,張權,楊騫.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太空分布的非均衡與極化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33(09):1-7.53.

[10] 萬國威,靳慧琴.“地方保護主義”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省際分配不公的元凶嗎——基於2005到2015年間211大學高招錄取率的量化研究[J].教育學報,2017,13(02):114-126.

[11] 潘昆峰,袁娟.中國城市高等教育科研創新能力研究——基於2014年17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科研論文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5(07):33-40.

[12] 高耀,紀燕,方鵬.中國大陸十大城市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度因素分析與集成評估——基於2000年和2010年的橫截面數據[J].現代大學教育,2013(05):44-50.

[13] 方鵬,高耀,顧劍秀.差異的均衡:長三角城市群高等教育與經濟水準協調度的動態考察(2004—2008)[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3(01):5-25.

[14] 勞昕,薛瀾.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太空分布及其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06):26-33.

[15] 許玲.區域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水準協調性研究——基於2004年和2011年橫截面數據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4,34(01):24-29.

[16] 杜鵬,顧昕.中國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低水準、慢增長、不均衡[J].中國高教研究,2016(05):46-52.

[17] 方芳,劉澤雲.普通高校經費收入結構對生均經費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3):56-64.

[18] 遊小珺,趙光龍,杜德斌,范斐.中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太空格局及形成機理研究[J].地理科學,2016,36(02):180-187.

[19] 李萌,張佑林.論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模式選擇——來自繆爾達爾“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的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2):130-134.

[20] 林矗.通商口岸、新式教育與近代經濟發展:一個歷史計量學的考察[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01):67-83.

[21] 李承先,韓淑娟.近代中國私立大學的融資管道與模式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02):77-86.

[22] 韓婷婷,張強.經濟發展戰略轉型中的高校太空布局理論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3):63-67.

[23] Audretsch D, Lehmann E, Warning S. University spillovers: strategic location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J]. 2002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