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給孩子的不應該是一份清單式的人生

精彩導讀

越積越久、越積越多的對學校教育的不滿來自於多數人都無從選擇,他們很難通過溝通對話、直接參與尋求改變,得到願意尋求改變以主動適應兒童需要和興趣的學校教育。

作者:徐莉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教師,第二屆全人教育獎提名獎獲得者。

當下,作為主流的公立教育由強大的政府來主理,自上而下的變革因為關涉面廣,面對具體的個人往往顯得體量大、能量大卻又時常大而無當。而所有自下而上的變革面對這個超級利維坦因為力量懸殊無法制衡,難免顯得非常渺小、笨拙、艱難。

越積越久、越積越多的對學校教育的不滿來自於多數人都無從選擇,他們很難通過溝通對話、直接參與尋求改變,得到願意尋求改變以主動適應兒童需要和興趣的學校教育。

原本應該通過多種形式的辦學來滿足各種需求,因為自主辦學門檻太高,令眾多的小微學校和校外機構都被迫戰戰兢兢地遊走於政策邊緣,時時擔心著因非法辦學、違規經營被取締。

在這種難以打破的困局中,沒有意外的,家庭教育逐漸成為教育中的熱點。既然學校教育無法應對諸多訴求,只好退回到家庭,通過家庭、父母的努力來滿足教育的個性化需求,補足甚至挽救學校教育遲滯之弊。家庭教育熱是對學校教育變革緩慢極度不滿和失望的必然。

加之中國文化中對於子女教育的看重由來已久,格外關心子女教育的父母和提供專業支持以及服務的教育從業者們共同成就了越來越繁榮的家庭教育場。從主推家庭教育專題的微信公眾號,家教專家的微博傳播,到家庭教育類書籍的大賣,是從觀念到實踐的競爭。

匯聚家庭教育中最受關注的一些問題——睡眠問題、情緒問題、親子關係和親子溝通問題、“孩子受欺凌怎麽辦?”“孩子做作業拖拉怎麽辦?”“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怎麽辦?”你會發現,家教專家們日複一日回答著相同或類似的問題,原地踏步,非常需要適時整理一下,再回來面對具體問題。

其一

辨認、反省、克制自己過度操控心

人的眼睛既可向外看,亦可向內觀。眼睛由外向內以監視者姿態看自己言行,是否與孩子有良好的交往、溝通、相處,是否進退有度非常緊要。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那雙向內觀的眼從不曾睜開。這樣的人最容易感到失落:“我盡心盡力,為何你都不領情?”最容易感到驚訝:“孩子你怎麽了?”總是急於知道:“我該拿他怎麽辦?”心底那個沒有被點破言明的心思是——我是想拿他們怎麽樣的。

我有預期的、喜歡的樣子,我有是非標準,只是孩子沒有達成我的預期,孩子錯了偏了,所以我特別著急,希望各種拯救挽救改造糾正。看到自己這種過度地控制欲,生出省惕,進而克制,你才能不把孩子之間的差異誤當成偏差錯失,一陣亂下藥亂治療,沒病懷疑有病,然後真的整出病來。

其二

不急於分個勝負優劣,不急於判斷正誤

家庭教育並不是觀念或行動的PK賽,不要急於作是非判斷,因為多數時候壓根就不是“如果你對那就我是錯了?”的問題。

多數時候不需要氣急敗壞地跳出來指責:“你這樣怎麽行?”或者驚慌失措、患得患失:“這樣會不會導致……”“我以前都這樣,孩子會不會……”拿一個專家一本書裡的觀點反駁另一個專家另一本書,只能看到理解自己觀念行動的合理性不接受理解別人的觀念行動,會沒完沒了的糾纏。

教育中很多問題聚訟不已眾說紛紜,專家們各執一詞太正常不過了。何況多麽厲害的專家們也未必了解你的孩子,提供的只是建議,增加一種或者幾種行動的選項,絕對不是起死回生的仙丹,更不會是不吃這藥就必死無疑。養孩子仿佛養花種菜,大端不壞即可,不必太過精細。過度糾結糾纏,會關閉與他人、與孩子的會通之門,也是要整出毛病來的。

其三

孩子一直在生長變化,要做出變化以應對變化

孩子到了新的發展期,你就必須改變和他的交往互動模式,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變壞了、走偏了,而是父母沒有及時轉換交往模式,滯後於孩子發展了,因此產生衝突。

你必須能夠辨認成長之力,才能真正為孩子心智力量的增長感到高興,調整自己主動與孩子的生長變化好好相處。

不要一以貫之地對孩子的思想、行為指手畫腳,一味否定他的需求,要養成傾聽的習慣,多聽孩子說,能同意的立即同意讚賞,不能同意的可以直接拒絕反對,但得花些功夫引導他想想還有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做法,讓他明白自己的想法為什麽行不通,增進孩子對父母、對世界的理解。重點是永遠讓孩子有路可走,而不是把孩子逼迫到自毀、毀人的地步,又嚎啕著指責孩子和社會的萬般不是。

當我們談論家庭教育的時候,需要一再回到這三個前提,否則說著說著,就會有人鬱悶,或者陷入無謂爭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