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酒精性肝病的微生態改變及預防

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和多樣性是已經普遍為大家所接受:高脂飲食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如「西方」 飲食,包括高脂肪和高糖。 高脂或高糖飲食可能會加速肥胖、肝損傷、炎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乳糜瀉、1型和2型糖尿病、食物過敏及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遺傳易感性。

而酒精是腸道微生物群的另一種飲食干擾物。 有研究者對酒精所致腸道微生物親亂的動物模型及大樣本臨床試驗研究發現,酒精可能會引起腸道菌群的一些特異性變化從而對酒精誘導的疾病如肝病等的發生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播放GIF

相比於酒精誘導的其他疾病而言,酒精效應對腸道微生物群結構和活性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有實驗證明,飲酒可導致嚙齒動物和人的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調。這些研究結果主要表現為飲酒後,動物模型腸道微生物群會發生一些變化, 如來自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優勢細菌類群的改變,以及變形菌門的一些細菌的增加。

大多數研究都是從實驗動物開始的,以小鼠和大鼠為研究對象的實驗研究發現酒精可引發腸道微生物群過度生長從而導致微生態環境的失調。在一項研究中,C57BL/6小鼠酒精灌胃(每天30. 9 g/kg,其來自酒精的每日總卡路裡為40%)3周,並與灌胃等劑量液體飲食的對照小鼠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酒精餵養的小鼠發展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ALD),推測其與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盲腸和大腸的生態失調相關。

特別之處在於,酒精處理的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顯示厚壁菌門的減少、擬桿菌和疣微菌門的相對豐度值的增加以及一些其他細菌的改變,相比之下,普通液體飼料飼養的對照組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顯示來自厚壁菌門的細菌的相對優勢增長。

在單一組實驗研究中,對SD大鼠用酒精灌胃(8 kg/d,共10天),實驗結果顯示結腸黏膜微生物群組成的變化,並出現迴腸和結腸生態環境的失調;在研究的前期,SD大鼠在第10周的酒精灌胃處理中,出現腸內氧化應激反應,腸通透性升高,內毒素血症和脂肪肝,表明酒精對腸道和肝臟的影響可能與酒精誘導所致的腸道菌群的變化有關。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對於肝病的發病機制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主要通過改變腸屏障的完整性、腸通透性升高以及增加促炎因子的產生來發生。

實驗動物研究是為人體研究服務的,回到人體本身,研究發現人們長期飲酒也可導致細菌過度生長和生態失調。例如,一項基於細菌培養的研究發現,酒精引起的腸道細菌的紊亂主要表現為空腸的需氧、厭氧菌的過度生長。

有研究報導,對患有及不患有酒精性肝病的酗酒人群和健康人的乙狀結腸活體組織檢查,發現酒精均改變了結腸粘膜微生物群的組成,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16s rRNA基因測序來評估微生物群。

他們發現,在有和沒有肝臟疾病的酗酒者中,微生物群落顯著改變——擬桿菌屬豐度值降低而變形桿菌豐度值增加。其他研究表明,酗酒者的腸道微生物群也與血液內毒素水準升高有關,表明他們的腸道微生態環境的變化可能對導致腸通透性的升高以或革蘭陰性菌的細菌產物從腸腔進入人體循壞的易位增加。

益生菌和益生元乾預不僅可以逆轉酒精誘導的生態失調,而且可以改善酒精性肝病病人腸道和肝臟的發病癥狀。在嚙齒類動物模型和患有酒精性肝病的人群中,預防性或治療使用益生菌可顯著降低酒精誘導的腸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腸道氧化應激以及腸和肝臟的炎症,減少TNF一a產生,並減輕內毒素血症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益生菌還可以恢復酒精性肝病病人的糞便微生物群落結構和肝酶。此外,在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中補充益生元燕麥可以通過預防酒精誘導的氧化應激損傷來防止腸道滲漏。

因此,這些研究證明益生菌(如乳桿菌)可轉化腸道微生物群落組成,可以防止酒精誘導的生態失調、腸通透性、細菌易位內毒素血症和酒精性肝病的發展,提示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是治療腸屏障功能障礙和酒精性肝病的治療靶標。

臨床研究表明,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攝入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縱然多種研究均證明,健康人群攝入益生菌是安全的,但在某些病人群體,包括早產新生兒、免疫缺陷病人短腸綜合征病人中心靜脈導管病人和心臟病病人使用時應十分小心謹慎。

臨床試驗表明,益生菌的影響根據年齡、健康和疾病狀態而變化。此外,不同的益生菌種的許多性質不同,具有菌株特異性。因此,在評估新的菌株的潛在治療性並上市銷售前,需要在臨床試驗中仔細分析它們的治療及致病效應。

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可通過改變腸屏障功能,如導致腸泄漏,產生促炎因子或病原微生物肝代謝途徑的改變,來參與肝病的發病機制。 當然,為確立新的診斷標準及治療靶標來預防酒精性肝病等相關性疾病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腸道微生物組成來實現。已知腸道微生態途徑的治療可包括益生菌益生元或多酚以減輕與酒精障礙相關的癥狀。因此,了解酒精對腸道做生物群組成的影響,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後續的功能活動,以最終恢復腸道做生物群平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