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年輕時都有想死的衝動?

社長說

觀影欄目,和你一起在電影中解讀社會人心。

●●●

十七歲的愛與刺:可愛又慌張

“為什麽我這麽可笑?”

電影《成長邊緣》的主人公娜丁曾經這樣嫌惡自己。

聽過十六歲的花季,十八歲的雨季,那娜丁眼裡的十七歲呢?

雞飛狗跳。

電影開篇,自認為從小奇怪且不合群的娜丁,情緒激動地和歷史老師布魯納探討她自殺的決定。

她為何如此喪地想著去死?這得從她的親情說起。

親情:“我失去了最愛的爸爸”

在家,娜丁和母親水火不容;哥哥達裡安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得到母親的偏愛。她只有父親,一個能夠搞定“母女戰爭”,還能逗笑自己的老爸。

在學校,她不受同學待見,都沒法安安靜靜地吃飯。

童年,在她的記憶裡就是一無是處和糟糕透頂。

更為不幸的是,她的父親——這個家的“粘合劑”,在一次車禍中去世了。

母親缺乏處理家庭成員關係的能力。她是一個耐心和自信不足的女人,失去丈夫之後感情不順,和女兒隔閡不淺,她只得寄希望於“聽話”的兒子達裡安來幫她平息亂作一團的家。

所以,在當達裡安認為母親應該和娜丁談談的時候,母親知道自己無法像丈夫一樣搞定女兒。

對娜丁而言,她成了家中的遊蕩者,而母親和哥哥被她放在了對立面。原生家庭也成為了她自我否定症結的根源。

友情:“你愛我還是他?”

在爛透了的日子裡,娜丁的好友克里斯塔,一直陪伴在身邊。

不過,生活的玩笑從來不對娜丁手軟,發小克里斯塔和她看不順眼的哥哥達裡安在一起了。

她一面無法接受自己被友情“背叛”的事實,一面對自己強求克里斯塔給出一個理由而深感自責。

她也曾試著說服自己去融入群體的圈子,但並不順利。在派對上和別人找話聊,卻尷尬地發現自己和哥哥在別人眼中滑稽的模樣。

她最終放棄了迎合的努力,轉而找其他小夥伴來填補失去克里斯塔伴隨左右後的日子。

在歷史課上主動與她搭訕的漫畫男孩金姆,陪她一起度過了快樂的摩天輪遊樂園的時光,而她對金姆的讚賞,透著一種可愛的真誠。

但是,娜丁對好友克里斯塔的怨氣並沒有因此而消散。

克里斯塔在派對上與其他人的互動,讓娜丁倍感失落,這也強化了她對友情做出的非此即彼的界定。

她把友情視為親情之外的救命稻草,所以才將克里斯塔和哥哥的戀愛視為對友情的背叛。但友情無法彌合原生家庭既有的問題,反而加劇了原本並不和睦的家庭關係的分裂。

愛情:“我喜歡的少年”和“喜歡我的少年”

親情的裂痕難以彌合,友情又面臨創痛,她的愛情呢?

看走眼的暗戀,趕上趟的表白。

她暗戀的對象尼克,有點邪魅狂狷的性感。她製造偶遇、翻查社交資料,對對方的愛慕之情也在荷爾蒙的刺激下單方面地升溫。

終於,和母親的一次爭執刺激了娜丁。母親知道,離世的丈夫是女兒的軟肋。

好勝與衝動的娜丁給尼克發去了主動告白的簡訊,同時也讓她陷入了抓狂和自嘲並在的不安,也便出現了前文提到的電影開頭的一幕:她想要以自殺來結束亂糟糟的生活。

不過很快,尼克的應約簡訊衝散了焦躁,她興奮不已,她帶著試圖了解對方的心欣然赴約,但臆想的所謂完美戀人,隻將她視為滿足肉體欲望的炮友。

驚慌失措的她沒有逃回家,而是向她最信任的老師布魯納尋求幫助。

在老師家“避難”等待母親來接的那晚,她與哥哥達裡安再起衝突,不過,也正是在那時,哥哥自嘲地說開了他始終留在母親身邊,守著這個家的原因。

父親去世後,哥哥達裡安要不斷調停家中兩個女人(母親和娜丁)之間的“戰爭”,這種夾在中間的日子並不好受,但他又不能坐視不管。

因為他愛妹妹和母親,一種不會輕易地言說的親情。

娜丁並非感受不到愛,當她看到哥哥為父親的死哭濕了枕頭,她會覺得哥哥不夠愛她。只是帶著偏狹的情緒的她,看不到深藏的愛的面目。

而當哥哥自我剖白,把愛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時,娜丁才放下叛逆少女的那些驕傲和固執,真正柔軟的內心開始接納與感知,她明白了哥哥所背負的苦楚,這也是她與家人冰釋前嫌的開端。

儘管瞎了眼的暗戀讓她大失所望,但爭執不休的親情和漫畫少年的愛情,卻從未離開。

在被製造的青春期:看見自己,表達愛

電影英文名為“the Edge of Seventeen”,“edge”意為邊緣或刀鋒。

主人公處在邊界地帶的矛盾:渴望成熟到掌控人生,卻又難掩鋒芒和魯莽的稚嫩;想要特立獨行,又希望得到愛與認可。

矛盾所呈現出的青春期躁動是人類共有的現象嗎?

人類學家米德根據其田野調查發現,薩摩亞人在穩定平和中度過了在西方社會中通常被標注為叛逆和狂躁的青春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青春期是被特定文化製造出來的概念。

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我們又該如何平穩愉快地度過這一階段呢?

娜丁的青春期,三個情場(親情、友情和愛情)相互交疊,核心在於她對自我的認知。

她將自己置於孤立的境地,以看似孤傲的放縱,對抗分歧,開篇的“自殺”也無非是逃避矛盾的噱頭。她沒有悅納自己,無論脆弱還是驕傲,以至於她總覺得自己不好。

但她沒有看到的是,她是懂得欣賞他人的。

母親與牙醫的戀愛失敗,母親向女主抱怨自己是個失敗者的時候,女主像當年的父親一樣,逗笑了自我否定的母親。

導演似乎借此重現了父親去世前的一幕:父親告訴娜丁,其實她擁有很多。她對母親的勸慰,如同當初父親對她的開導一樣,都是傾注愛意的告白,讓人從現實生活暫時的困頓中走出來,重新發現自己。

娜丁正經歷著十七歲的叛逆,卻並未失去柔軟。哥哥因為父親離世哭濕了枕頭,她看在眼裡,把自己的枕頭換給達裡安;她敏銳地捕捉到金姆電影的女主人公就是她自己;她自然而直率,毫不吝嗇對金姆繪畫才能的欣賞。

她還是布魯納老師最喜歡的學生,能夠機敏地察覺到老師課上的“偷梁換柱”。

在九宮格的輸入法裡,“愛”與“刺”出於同鍵,二者交織在成熟與稚嫩之間。她有她愛的人與事,只是吝嗇又慷慨。

影片沒有獵奇,更不算出彩,但足夠樸素。導演給了電影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讓刺也成為表達愛的一種形式,讓青春期的“慌張”都成為可愛的印記。

這是娜丁的十七歲,卻也能找到你我青春的影子。

參考文獻

薩摩亞人的成年: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電影字幕來源:@藥丸字幕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