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什麼?家長該如何讀懂孩子的心?

除了針對老師和家長外,這份報告強調了家庭結構、青春期教育、地區教育差異這三方面的問題

調查結果指出:目前,非父母撫養、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依舊存在。同時,家長對於孩子青春期時期的家庭教育狀況還有待高,

一起來看看詳細內容吧~

1、在「親子互動」「學習成績」方面 父母參與撫養家庭表現更好

隨著雙職工家庭的增加,年輕父母忙於工作,祖輩和其他人參與撫養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多,父母是否參與撫養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也到關注。以往研究發現,父母參與撫養對兒童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識的建立以及社會化的發展均有積極影響。

本次調查將學生區分為父母參與撫養和非父母參與撫養,並對比兩類撫養類型學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差異。

本次調查發現:

第一:父母參與撫養的家庭在親子互動方面表現好於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

親子溝通方面,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和孩子溝通頻率好於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

與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相比,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四、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花時間與我談心」的人數比例分別高 10.7、10.8 個百分點,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問我學校或班級發生的事情」的人數比例分別高 10.1、12.0個百分點,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和我討論身邊發生的事情」的人數比例分別高 10.2、13.4 個百分點,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和我一起談論電影或電視節目」的人數比例分別高 7.9、15.2 個百分點。

家庭日常交流方面,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在與孩子溝通做人的道理、法律常識、安全知識等方面的頻率高於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

第二,與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相比,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在孩子面前的不良行為表現更少。

具體表現為:四年級時,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在講誠信、講禮儀和遵守公共規則方面的表現均好於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八年級時,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在講禮儀和遵守公共規則方面的表現均好於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

整體上,父母參與撫養家庭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至少 1 種不良行為的人數比例比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低 4.3 個百分點。其中,講禮儀方面,父母參與撫養家庭學生報告曾看到家長「說髒話、粗話」和「與他人吵架」的人數比例比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分別低 4.9、7.3 個百分點;遵守公共規則方面,父母參與撫養家庭學生報告曾看到家長「大聲喧嘩」「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和「在需要排隊的時候插隊」的人數比例比非父母參與撫養家庭分別低 6.9、7.5、8.9、4.1 個百分點。

以上結果可見,在父母參與撫養的家庭中,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學業捲入、示範作用方面都比父母不參與撫養家庭更好。

因此,父母要抽出時間多參與孩子的家庭教育,更多地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如果父母很難全身心地照顧孩子,可以讓祖輩或其他人參與、提供幫助,但父母需要多與「代撫養人」溝通、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

對於一些由於特殊情況造成的非父母參與撫養的家庭,如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對其「代撫養人」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教育,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懷和心理輔導,盡量減少由父母缺位帶來的消極影響。


2、青春期,父母如何拉近與孩子距離?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身體快速發育,其生理上的日漸成熟促使孩子在心理上尋求獨立自主,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減少,希望擺脫父母的「控制」。父母難免與孩子產生「疏離感」,甚至感到親子衝突明顯增加。

此外,隨著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依賴父母、聽從父母的指導,甚至以「批判」和「質疑」的眼光看待父母。

本次調查發現:

第一,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看重家庭的價值和作用,對父母持積極、正面的看法和態度。

八年級學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中排名首位的是「有溫暖的家」,比四年級學生選擇「有溫暖的家」的比例高 10.1 個百分點;此外,八年級學生最崇敬的榜樣排名第一的是「父母」,比四年級學生選擇「父母」作為最崇敬榜樣的比例高 3.3%。

這表明,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意識到家庭的價值和作用,對父母持積極、正面的看法和態度。雖然進入青春期,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有所減少、頂撞父母的現象有所增加,但不要被青春期孩子「酷酷的外表」、「冷漠的臉」誤導,在他們的心目中家庭和父母仍然佔據重要的地位。

第二,青春期學生和家長的觀念存在「錯位」,家長並不能真正讀懂孩子的需求。

本次調查發現,八年級學生認為家長「以學習為中心」的現象仍比較普遍,認為家長對自己最關注的方面是學習情況(79.9%)、身體健康(66.5%)、人身安全(52.2%),其人數比例均高於對日常行為習慣(18.7%)、心理狀況(11.1%)、興趣愛好或特長(7.1%)的關注。但八年級最希望家長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心理狀況、身體健康,比例分別為 60.3%、39.9%、38.4%。

進入青春期,孩子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問題。他們仍然需要家長的支持、陪伴和指導。此時孩子正經歷著身心的「劇變」,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很不好管」、「遇到問題卻力不從心」、覺得「學校教育影響更大,家庭教育影響微乎其微」。這一階段是家庭教育正處於問題集中爆發,但又容易被「忽視」的階段。

這提醒家長需要轉變教育角色、調整教養方式,而不是簡單地把孩子的教育責任交給學校和老師、減少對孩子教育的投入程度。

家長需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示範,保持言行一致,不僅給孩子提要求,也要對自己提要求,「專製」、「獨裁」、「雙重標準」只會激發孩子產生逆反的情緒,拉開孩子與家長的距離;家長需要給予孩子信任和理解,透過孩子的言行看到其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及時給予孩子需要的幫助和指導;家長需要和孩子多溝通,提高親子溝通品質,真正讀懂孩子,必要時可多與班主任進行溝通。


3、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如何縮小教育差異?

「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新使命。

東、中、西部地區教育品質的狀況一直是黨和國家、社會大眾共同關注的熱點。那麼,東、中、西部地區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差距」呢?又有哪些特點呢?

這些問題的澄清有助於更全面、客觀地了解我國家庭教育的狀況,對教育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學校採取相關措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調查基於全國代表性的數據,反映東、中、西部地區家庭教育之間的異同。

第一,東、中、西部地區在家庭教育中面臨相同的問題。

具體表現為:家長尊重孩子方面,東、中、西部地區均有部分學生認為家長不尊重自己,但東、中、西部地區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家校溝通方面,東、中、西部地區均有九成以上的四、八年級班主任在與家長溝通中遇到困難,且問題基本相似。

第二,東、中、西部地區的四年級學生家長在與孩子溝通、參與孩子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而東、中、西部地區八年級學生家長在這些方面差異相對較小且均較四年級有所下降,提示東部地區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優勢」並沒有在初中階段延續。

具體表現為:親子溝通方面,東部地區四年級學生報告親子溝通頻率高於中、西部地區,而東部地區八年級學生報告親子溝通頻率與中、西部地區差別較小。家長參與孩子學習方面,東部地區四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的程度高於中、西部地區,而東部地區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的程度與中、西部地區差別較小。

第三,在小學階段,西部地區家長對孩子的成績期望更高,更關注孩子的成績,卻較少關注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提示西部地區家長需要注意轉變家庭教育觀念。

對於四年級,西部地區學生報告家長希望孩子成績在「班裡前三名」的人數比例為 49.1%,高於東部地區 8.1 個百分點。這表明西部家長更重視學習對改變個人命運的作用,更關注孩子的成績,對孩子成績的期望更高。

數據分析還發現,從班主任和家長溝通的內容來看,西部地區四年級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內容最多的是考試成績(53.0%),而東、中部地區四年級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內容最多的是學習習慣(63.5%、58.6%);西部地區四年級班主任和家長溝通孩子學習興趣的比例(18.0%)低於溝通考試成績的比例(53.0%)。

這表明西部地區四年級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但主要關注學習成績,缺乏對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關注。

研究表明,與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更大。重視孩子的學習無可厚非,但只有採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

本文來源:《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該報告是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品質檢測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等部門聯合發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